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收集、整理山西省历史地震黄土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黄土灾害的类型,总结了山西省历史地震所引起的崩塌、砂土液化、震陷和地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历史地震引起的黄土灾害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并对未来可能引起滑坡、崩塌、地裂和砂土液化等黄土灾害的地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未来的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下辽河平原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也是容易产生砂土液化灾害的地区。从讨论砂土液化灾害致灾因素着手,分析了该区未来的地震趋势和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地下水水位变化,预测下辽河平原区未来百年可能产生一次或多次局部较严重的砂土液化灾害,而产生大面积砂土液化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正>大量的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地震诱发的液化灾害是比较普遍且危害性大的地震灾害之一。2016年我国的台湾高雄地震,土壤液化严重,造成了民众的恐慌。震后台湾"行政院"立即组织发布了液化潜势查询系统,民众争相登录查询,甚至导致该系统的瘫痪。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入研究液化灾害区划图对防灾减灾具有深远的意义。许多专家学者都已经探索减轻  相似文献   

5.
主震结束后,余震引起的再液化会对土工结构物带来进一步的严重灾害。以人工岛为研究对象,基于FE-FD耦合有限元方法,考虑有无余震、不同余震大小和主余震不同时间间隔因素,探讨对人工岛再液化灾害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结束后,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人工岛砂土层液化区域逐渐减小,余震发生时液化区域又开始扩展,甚至可能大于主震结束时的液化区域面积,且其灾害程度比无余震发生时的要大得多;随着主、余震的时间间隔增加,间隔期的土层固结排水很大程度地提高人工岛的抗再液化能力,当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完后,在相同余震等级情况下很难再次达到完全液化;随着余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人工岛的沉降量和水平侧移量都随之增加,再次液化时间点会向前提前数秒,主震结束后,随着土层的固结排水,人工岛的沉降会继续增加,甚至超过主震引起的沉降量,而水平侧移的产生主要发生在地震液化过程中,在后续的固结排水中几乎不变;余震发生前,如果人工岛的砂土土层仍处于液化状态,则液化层可能会起到隔震作用,减轻余震对岛体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6.
应用GIS技术,以Arcgis为操作平台,对2013年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5.8震群后砂土液化地震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建立了此次地震事件砂土液化灾害的数据资料库。利用Arcgis中的ArcCatalog对图形信息、数据属性信息等进行综合管理,方便地震行业相关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管理和分析。运用Arcgis中的Arcmap对数据资料进行叠加和空间分析,使此次地震事件中的砂土液化灾害以直观的地图形式展示出来,方便进行更深入的地震灾害研究,也便于决策部门更明确此次地震砂土液化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等情况,为今后的地震灾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可参考的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可大范围获取的空间参数给出区域土壤液化的评估方法,可预估震前各地区土壤液化可能性,可快速评估震后震区土壤液化情况,对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以及地震快速响应救援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以我国1976唐山大地震液化调查资料为背景,提出了区域土壤液化预测的四参数简化评估方法,并用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进行了检验.选取场地平均剪切波速V s30、复合地形指数CTI、场地到河流的距离DR以及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分别代表土壤密实程度、饱水状态、地质年代和遭遇的地震作用大小,并基于我国唐山地震液化区域调查资料生成的样本,运用经典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壤液化预测模型和评估公式,回归检验结果良好,整体回判成功率为77%,非液化和液化区域成功率分别为73%和78%.将公式应用于评估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液化情况,区域液化和非液化成功率分别为82%和88%,总体成功率为84%.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靠,方法正确,可用于区域土壤液化震前预估以及土壤液化震后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8.
从近年的多次强震引起的地震灾害可以看出,若将建筑物建立在液化特性估计不足的可液化土层上,在强震作用下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破坏。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产生大面积液化,给国计民生带来严重灾害。文中基于标准CPT指标和改进的Seed方法对现今唐山地区场地进行液化预测,并将唐山地震时液化情况与现今场地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新一代区划图规定的设计地震动作用下,现今在唐山调查的场地大部分会出现液化,若现今在唐山再次发生强度类似1976年的大地震,这些调查的场地会全部液化。  相似文献   

9.
1983年5月26日以秋田县能代市近海为震源,袭击日本东北各县的日本海中部地震(7.7级)造成102人死亡失踪和123人受伤的严重灾害,使人们再次认识到海啸的可怕。同时,引起了防灾专家们对地基的液化,即所谓流沙现象在土木、建筑方面造成的灾害的注意。这是因为预想到液化现象与只限于沿海地区的海啸灾害不同,它会在城市的广大地区发生。特别是人口稠密、拥有很多庞大而且危险性高的建筑物的首都圈的自治团体认识到迅速紧急制定对策的必要性,急忙成立了共同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区地震受灾人口与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实施以来,云南地区共发生过46次破坏性地震。以46次破坏性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受灾人口与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相关性,结果为两者呈非线性关系。提出利用受灾人口数据进行地震灾害损失快速预估的简便方法,并应用所提的方法对2001年云南地区7组地震的灾害损失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了解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破坏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投入救灾所需人、财、物,便于领导决策和指挥,提出震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快速预估方法。依据地震发生的基本参数、地震地质条件等预估灾害范围、建筑物破坏程度、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给出地震发生早期影响尺度的快速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4):741-750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导致了范围广、灾害严重的液化震害。地震发生后,已有学者对液化场地进行了2次静力触探测试。本文首先给出基于2次测试数据的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利用中国规范方法和NCEER推荐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液化判别,发现针对第1次测试数据的判别成功率较高,而针对第2次测试数据的判别成功率较低。经30年的时间,绝大多数测试点的液化层强度与埋深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第2次测试时土层液化可能性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测试数据对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意义较小。利用第2次测试的摩阻比Rf将第1次测试数据ps分解为qc和fs,相比第2次测试数据,分解指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为此基于第1次测试分解数据构建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为液化判别方法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掌握滑坡运动学特征,针对运动学特征提出防治措施是减轻滑坡灾害的关键。在野外调查资料与土工试验的基础上,基于颗粒流离散元方法,研究了西吉县兴平乡堡湾村下马达子滑坡的发生过程,探索了黄土地震液化型滑坡的发生机理和运动规律,通过与未液化的地震滑坡进行对比,分析了地震液化对滑坡运动的影响,归纳地震液化型滑坡的运动学特征。具体分析结论如下:(1)液化模型较未液化模型更容易发生失稳破坏,速度更大、滑距更远、破坏性更强;(2)无论是液化模型还是未液化模型,坡肩位置都是地震滑坡发生失稳的关键部位;(3)斜坡液化后,在液化区附近的区域滑体会推动和冲击下部滑坡体,造成斜坡更大面积的失稳,这是液化型地震滑坡具有低角度,强破坏力特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站的地震液化上浮是地下结构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处于液化场地的地铁车站需增加抗液化及抗浮措施。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抗拔桩和隔离墙2种抗浮措施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了车站的上浮位移、地表变形和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比等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设置抗拔桩可提供抗拔力,隔离墙可有效阻挡液化土的流动,因此地铁车站的上浮位移明显减小;抗拔桩的长度进入非液化土层时抗浮效果最佳;隔离墙的抗浮效果随着与车站主体的距离增加而减弱。通过该项研究,可为液化场地中地铁车站的抗浮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市附近发生Ms6.3级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市西南10km处,震源深度为5km。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重建费用估计高达40亿新西兰元,得到共识是砂土液化为震害主因。此次地震,液化震害极为严重,喷砂冒水范围广泛分布于城市内外,引起大量次生灾害,地震也为砂土液化特征研究,特别是检验和发展液化判别方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液化数据。本文收集整理震后132个勘察点的勘察资料,包括静力触探试验(以下简称"CPT")数据、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地下水位等。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得到了地震液化场地加速度分布、地下水位分布和砂层埋深分布等特征。检验了我国现有的静力触探试验液化判别方法,结果表明:液化场地主要分布在PGA为0.5~0.65g附近,液化层5m以内居多,我国CPT液化判别方法对于10m以下判别存在明显的错误,同时此次地震还发现多个液化层位于20m以下,对于这个深度,国内CPT液化判别方法还未涉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作为试点,给出了震后灾害损失盲场快速评估的一种技术思路及其计算机软件系统。该系统在确定了地震震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等参数后,可快速给出整个鲁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作伤亡的初步预估。作为示例,文中假定该区内某地点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并给出了震害的快速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7.
砂土地震液化危害及地基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液化,液化土地基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分析了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及现行的研究、处理方法。通过实例说明:CFG桩和碎石桩共用,对处理内蒙古地区砂土液化,具有明显的抗液化效果。最后,提出CFG桩和碎石桩抗液化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76年唐山地震期间,附近一些地区出现了砂土液化现象。本文根据工程勘探中的实例及实验数据,进行了砂土液化作用的统计和综合预测。文章中采用贝叶斯准则下的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唐山地区已知液化地点和非液化地点,作了五种检验计算,挑选出准确度及可靠性最高的变量模式。从而,对于当地震为Ⅷ度烈度时的砂土液化进行了预测。五种预测结果相同,互相印证,可靠性高,分组最大后验概率大多在0.99以上。在此条件下,外推预测结果可信。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对砂土液化进行综合性预测,而一般采用地质学或试验方法,仅能对砂土液化作单因素或少量因素下的预测,本文提出了综合性的通用预测方法,为砂土液化统计预测提供了新途径。砂土液化是平原地区的一种重要地震灾害。国内外多次大地震中,都曾因饱水砂土受到地震作用,引起孔隙水压增高及砂粒间的结合力和摩擦力降低,而使砂层发生液化状态的流动,并伴随有地基承载能力降低或失效。1964年以来,新潟地震及阿拉斯加地震时,由砂土液化造成了罕见的灾害。激发了各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对砂土液化预测的研究。但还多是单因素或少量因素影响下的分析方法。未能进行综合分析及推断。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可以综合分  相似文献   

19.
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发了范围广、灾害重的液化震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于1977、1978年对液化场地进行了单桥静力触探测试。但单桥静力触探在数据指标方面存在缺陷,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东南大学等单位于2007年对上述唐山地区部分测点再次进行了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本文通过对比2次静力触探数据,利用Robertson土质分类图,进行新孔压静力触探数据土类分层检验,将土类检验结果与单桥静力触探测试时钻孔柱状图进行对比,发现大部分测点土层土类均能较好对应,现场测试力学指标沿深度变化趋势较相符,仅剔除了错误点T2、T3。对所有测点选定液化层,分别建立基于单桥静力触探测试比贯入阻力ps和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锥尖阻力qc的液化数据库。利用基于静力触探测试(CPT)的我国规范液化判别方法检验了2个数据库,发现对单桥静力触探测试的数据库液化判别效果好,而对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的数据库液化判别效果较差,说明经过30年的时间,土层液化可能已发生较大改变。因此,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的液化数据库可靠性较低,基于该数据库对液化判别方法进行改进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20.
四川北川新县城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给北川老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北川新县城选址与建设中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北川老县城所遭受的地震地质灾害及北川新县城地质条件的分析,在地质考察、地质钻探、断层探测等基础上,对北川新县城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认为北川新县城不会发生断裂地表破裂、砂土液化等灾害;在新县城南部可能发生局部崩塌;新县城南东侧河流侵蚀堆积阶地局部可能发生轻微滑坡灾害。建议在规划和建设中对上述灾害引起注意,进行必要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