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条石鲷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卵孵化,仔稚鱼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营养强化,并对胚胎发育进行连续性观察.根据不同海域的研究成果,完善了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工艺.结果表明:22-24℃为条石鲷最佳自然产卵水温;仔稚鱼有三个明显的生长危险期;饵料营养、环境水质对仔稚鱼的成活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军曹鱼生物学特性及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形态、分布、食性、生殖、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军曹鱼苗种繁育的技术工艺。选择2~3龄鱼作为亲鱼,在海区网箱中采用营养强化结合激素诱导的方法,使其在整个繁殖季节多次成熟产卵。在大亚湾地区其繁殖季节为4~10月,亲鱼繁殖的适宜水温为25~31℃、适宜盐度为30~34,大批量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30%~60%、孵化率为55%~82%。采用室外池塘进行种苗大规模培育,初孵仔鱼在水温26~32℃、盐度28~33条件下培育35~40 d,全长8~11 cm,达到商品苗规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广东沿海养殖的海鱼品种有由过去的重点养石斑鱼转移到笛鲷科、鲷科鱼类的趋势,网箱养殖的方式虽继续发展,简单的海水泥塘和半咸淡水塘的养殖则发展更快。笛鲷科、鲷科类尽管没有石斑鱼名贵,但其肉质鲜嫩,病害较少,对饵料和环境要求较低,特别是对盐度要求不严,其市价亦较易为国内一般家庭接受,故养殖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带来的多种负因子影响,笛鲷和鲷类的疾病也变得严重起来,其中细菌性疾病更是以其死亡率高、从发现到死亡的时间短而使生产蒙受重大的损失。我们于1987年起便对这些疾病开展了鱼病调查、病因病理研究和防治研究。本文着重介绍所发现的各种细菌性病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4.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复性染色体性别决定型(X1X1X2X2/X1X2Y)。利用紫外线(UV)灭活的同源精子通过冷休克方法诱导了条石鲷的雌核发育,筛选精子紫外灭活剂量并优化冷休克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条石鲷精子最适的灭活剂量为80 mJ/cm2雌核发育的最适条件为授精后2 min在3~4°C水温下处理10 min。条石鲷雌核发育子代经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鉴定为二倍体,进一步利用微卫星分析表明雌核发育后代的等位基因完全来自于母本没有父本基因参与。对子代的性比和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条石鲷雌核发育后代均为雌性,15月龄后雌核发育后代比普通条石鲷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为条石鲷单性苗种的培育及其性别决定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emminck 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 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 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66~2.20 mm,在背鳍膜的前边缘上有4~5个星状黑色素;1日龄仔鱼全长1.83~2.32 mm,背鳍膜上黑色素异常明显;2日龄仔鱼,胸鳍原基出现,尾部鳍膜中间开始出现放射丝;3日龄仔鱼,背鳍膜上黑色素消失,上下颌开启,部分仔鱼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鳔原基出现;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日龄稚鱼,全长6.55~8.42 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由一横带,鱼体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幼鱼,全长15.50~35.55 mm,鱼体体型与成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卵胚及仔稚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条石鲷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条石鲷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h,在脉络膜裂口处出现角膜;2日龄,巩膜和脉络膜形成;3日龄,虹膜出现;6日龄,视网膜分化完全,由色素层、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组成;13日龄,角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膜、纤维层、后弹性膜和内皮层;21日龄,虹膜完全分化,由内向外依次为色素层、后缘层、基质层、前缘层和内皮层。此时条石鲷眼的各个部分(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均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8.
野生条石鲷精巢的年周期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野生雄性条石鲷性腺成熟系数、肝重指数及性腺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条石鲷精巢的平均性腺成熟系数
(GSI)一般在0.19 %~10.56 %之间,繁殖期主要在5-6 月;HSI 的变化呈波浪型变化,1-3 月是逐渐在上升,从4-6 月逐渐
下降,7-8 月HSI 是上升的,从9月开始HSI 逐渐下降。条石鲷精巢为叶状结构,分为增殖前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
期,退化吸收期,系分批同步排精类型,芋期精巢非同步性非常明显,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同时存在,
到了后期,这种非同步性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
利用AFLP技术对舟山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野生和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条石鲷的人工增殖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遗传学的基础资料.采用8对引物组合在2个群体中共扩增得到位点316个,多态性位点为162个,多态性比例为51.67%.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P),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46.75%和44.67%,0.097和0.089,0.16和0.15.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放流群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S)和遗传距离(D)分别为0.99和0.007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36,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P>0.05).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96.8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条石鲷的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尚处于一个合理状态.但为了避免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产生负面的遗传效应,应当增加放流群体繁育亲本的数量,并对放流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进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0.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鳔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为闭鳔鱼类,在水温为23.5℃±0.5℃的条件下,鳔的形成过程可分为鳔原基出现、鳔管形成、鳔腔充气、鳔管退化及气腺形成4个时期。1日龄(孵化后第2天)仔鱼,在食道与肠的交界处分化出鳔原基;4日龄,鳔管原基出现;5日龄,气腺原基出现;6日龄,迷网出现;8日龄,鳔管形成;10日龄,鳔开始充气;17日龄,鳔充气完毕,鳔管开始退化;20日龄左右,鳔管从幽门处完全脱离;25日龄,气腺迷网发育完全;30日龄,鳔管完全消失,鳔的发育基本完善。在条石鲷的苗种培育过程中,鳔器官的发育影响到条石鲷仔鱼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综述了口虾蛄形态与生态习性,摄食与生长,交尾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介绍了亲虾蛄的选择和培育技术,产卵及其护理行为,口虾蛄幼体发育特征,幼体培养等有关苗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同源性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获得全长为1222bp的条石鲷膜孕激素受体α(mPRα)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60bp,编码了含353个氨基酸的蛋白,N端前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存在7个跨膜区域。其预测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中存在着多个蛋白结合位点。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mPRα与鲈形目鱼类mPRα聚为一支,进化关系较近,相似度达到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PRα mRNA表达情况:发现mPRα mRNA在性成熟雌性条石鲷各组织均有表达,并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较丰富。在条石鲷繁殖周期的脑和垂体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在繁殖周期的卵巢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Ⅲ期到Ⅴ期持续升高并且在Ⅴ期达到最大值(P0.05)。条石鲷雌鱼血清中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变化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差异显著(P0.05),在性腺发育Ⅲ期含量迅速升高并在Ⅳ期达到峰值。本研究为条石鲷卵巢成熟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12年~2014年,作者在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鳌山卫中试基地进行了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全人工繁育研究,通过人工促熟、激素诱导,培育F1代全人工亲鱼558尾(雄鱼231尾,雌鱼327尾),获得受精卵33.0万粒,孵化F2代仔鱼30.0万尾,受精率98%,孵化率91%。在水温16~17℃、盐度31、p H 7.8~8.1、溶解氧6 mg/L条件下,历时110 d,培育平均全长6.2 cm F2代苗种11.7万尾,苗种成活率39%。作者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大泷六线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丰富了大泷六线鱼养殖基础资料,为大泷六线鱼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水密闭式呼吸仪,分别测定了13,18,23,28和33℃5个水温梯度下条石鲷Oplegnathus asciatus幼鱼的代谢率、排泄率及窒息点.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条件下,条石鲷幼鱼的代谢率和排泄率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由13℃升高至28℃时,条石鲷幼鱼的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之升高;当水温为28℃时,其代谢率和排泄率达最大值,分别为(16.33±0.45) J/(g·h)和(1.03±0.04) J/(g·h),是13℃实验组的6.69倍和5.15倍;与28℃实验组相比,33℃实验组的代谢率和排泄率分别降低了19.04%和15.53%,33℃已超出了条石鲷幼鱼生长的最高适温.(2)实验温度下,条石鲷幼鱼的蛋白质供能比值为37.94%~72.24%,蛋白质是其主要能源物质.(3)条石鲷幼鱼的窒息点为(3.17~3.64) mg/L,并随水温升高而升高.(4)Q10值和蛋白质供能比值的变化特征表明,18~28℃是条石鲷幼鱼的适宜生长温度.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同源性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条石鲷(Oplegnathidae fasciatus)垂体中获得了全长为897bp的GtHαcDNA序列,其中包含249bp的5′非编码区、399bp的开放阅读框和249bp的3′非编码区。该基因编码由132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其中前3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在第122和124Cys中间间隔了一个组氨酸(His),形成CXC型趋化因子的特征结构,肽链中包括10个保守Cys残基和2个N-糖基化位点。氨基酸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GtHα与鲈形目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与鲈形目鱼类GtHα的同源性为87%~98%,与其他脊椎动物GtHα的同源性为53%~8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tHαmRNA在垂体、脑、性腺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心、肝脏、胃、肠、肌肉、幽门盲囊中微量表达,在脾脏、头肾、鳃、肾脏中不表达,其中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周期表达发现:垂体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Ⅴ期达到最大值,卵巢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而脑组织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Ⅴ期达到最低值,表明GtHα对卵母细胞发育的调控可能同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途径进行。本研究为条石鲷生殖调控机制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东风螺人工繁殖及苗种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东风螺(Babylonialutosa)进行人工繁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台湾东风螺亲螺在繁殖初期日摄食量为1.5%以上,最高可达3.0%,但繁殖盛期摄食量减少。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利用水泥方砖采卵效果良好。在水温22.5~25.6℃和充气条件下,台湾东风螺受精卵在卵囊内完成胚胎发育破囊孵出的时间为7d,孵化率为95%以上。在水温为24.0~27.5℃、培育密度为0.10个/mL左右时,幼虫壳长生长速度可达18.1μm/d,其生长曲线显示中后期生长加速,成活率为60%以上;幼虫发育至附着变态的平均时间为22d,在铺砂与不铺砂条件下均可附着变态。在水温为25.1~26.5℃、培育密度为2000~2100个/m2时采用无铺砂培育台湾东风螺稚贝,其壳高由1.3mm长至5.5mm,生长速度为0.22mm/d,成活率为29.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