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内涵、研究内容和几个新概念,分析万安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认为该盆中发育了渐新统-中新统含油气系统(!),讨论了其生成子系统和油气运移-捕集子系统,最后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相复杂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当今石油地质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日愈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陆相多旋回族合叠加型盆地背景下的含油气系统多表现为复杂的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这种复杂的含油气系统有3个较突出的特点:(1)多源多灶致系统叠置和交叉;(2)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多源混生;(3)多个关键时刻。在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常有多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过程,因上顷研究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本文按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万安盆地大量的地震反射剖面,对其地震相特征作了综合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和少量钻井资料,分析了三个勘探目的层(E2^3(?)-E3,N1^1-N1^2,N1^3)的沉积特征,进而推测沉积相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莺—琼盆地1号断裂带含烃热流体活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玉梅  欧光习 《岩石学报》2000,16(4):687-694
1号断裂带是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有机包裹体研究有助于追踪油气及热流体活动的痕迹,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包裹体薄片镜下观察,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认为工区内发育五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1)液态烃包裹体;(2)气流态烃包裹体;(3)气态烃包裹体;(4)含烃CO2包裹体;(5)烃子矿物包裹体,含烃CO2包裹体一般与气态烃共生,含烃子矿物包裹体既无液态烃共生又与气态烃共生,包裹体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安岳区块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储藏等地质构造条件,但多年的油气勘探,只发现少量的油和气。近年来,在该区内运用轻烃(C1)、重烃(C+2)、后生碳酸盐(ΔC)、吸附相态汞(Hg)、电导率(Ks)和二价铁(Fe2+)等化探方法,分析研究了C1、C+2、ΔC和Hg等指标化探异常的分布规律,统计烃类比值:干燥系数(C1/ΣCn)、平衡系数(C1+C2/C3+C4+C5)和湿度系数(C2+C3+C4/C1+C2+C3+C4)·100,认为该区地下油气藏已处于逸散晚期演化阶段,阐明了该区油气保存条件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将柴达木盆地缘上三叠统-侏罗系划分为5个层序、12个体系域,确定了该区烃源岩主要赋存在层序Ⅱ和层序Ⅲ的湖侵体系域深湖相泥岩中;通过地震剖面追踪,圈定了烃源岩赋存于下株罗统层序Ⅱ和中株罗统层序Ⅲ中,主要以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边界;烃源岩发育层段的地震相、沉积相研究表明,下株罗统层序Ⅱ的湖侵体系域发育大面积的滨浅湖、沼泽相沉积,在湖盆中心发育面积较小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中株罗统层序Ⅲ的湖侵体系域仅在鱼卡凹陷及其周缘发育半深湖相;依据层序划发、沉积相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主要生烃中心,并依据烃源岩分布特征将柴达木盆地北缘划发为J1(!)-R和2(!)-E2个含油气系统,其中J1(!)-R含油气系统为中等丰度的含油气系统,围绕其周围的昆特依构造、冷湖七号构造、伊克雅乌汝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J2(!)-E含油气系统面积较小,烃源岩厚度较薄,勘探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7.
福建叶肢介动物群序列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诗经 《福建地质》1998,17(2):57-67
叶肢介化石在福建境内自早石炭世至晚白垩世的各时代地层中多有分布,根据叶肢介组合特征及地层我,划分为10个叶肢介动物群L(1)Monoleiolophus-Rostroleaia叶肢介群,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2)Palaeoimnadia-Paleolimnadipsis叶肢介群,时代为二纪;(3)Anyuanestheria-Eestheriaindiana叶介群,时代晚三叠世;(4)Auest  相似文献   

8.
云南陆良盆地第三系含气系统基本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陆良盆地是云南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的形成过程决定了第三系含气系统的形成过程。盆地第三系有一个含气系统,即N2c^2-N2c^3(!)含气系统。上第三系茨或组二段(N2c^3)为主力烃源岩,三段(N2c^3)为优势储集岩,而N2c^4为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球古老含油气盆地的代表,阿曼盆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具有典型的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勘探难度大。在阿曼盆地北部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油源对比、构造圈闭等)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与解剖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全球古构造背景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期(E-C期)沉积格局,探讨并分析阿曼盆地北部深层油气勘探潜力与风险。研究表明:(1)游离于原特提斯洋的华南板块于早古生代初期向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聚合使阿曼(阿拉伯)盆地与四川(上扬子)盆地在埃迪卡拉纪(震旦纪)—寒武纪构造—沉积特征上具有相似性;(2)阿曼盆地北部深层地震剖面揭示了早寒武世发育的典型张性构造,暂命名为“北阿曼拉张槽”;(3)拉张槽两侧古地貌高地具有优质(潜在)白云岩储层(Buah组、Birba组)的发育条件,拉张槽的形成有利于槽内Ara群U/Athel组、Dhahaban组等优质烃源岩的沉积。深层油气地质特征评价指示阿曼盆地北部(5区)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泥盆系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加拿大盆地为一典型的非对称性前盆地,主要位于阿尔伯达省境内。以盆地中的鲍艾兰大背斜为界,又分为阿尔伯达和威利期顿两个次一级盆地,油气绝大部分分布在阿尔伯达盆地。泥盆系含油气系统均为碳酸盐岩储层,除含有大是一的常规油气资源外,还拥有巨大的待开发的重油和沥青资源。安特勒(D末)和拉腊米(K2-E1)两期造山运动决定了盆地的规模、形态和升降格局,其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碳酸盐沉积、生物礁形成和油气运移。  相似文献   

11.
成藏动力学是以中国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为基础,在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石油地质学理论。它是以研究油气成藏过程为核心,以探讨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为目的,从而指导勘探工作。该文从滨南-利津断裂带的基本地质条件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研究区的5个成藏动力学系统;根据本区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聚集规律总结出了7种油藏类型和4种成藏模式;研究了本区的成藏演化特征;探讨了成藏控  相似文献   

12.
合浦盆地生油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志龙  何生 《地球科学》1995,20(1):101-106
合浦盆地下第三系发育有酒席坑组(E2j)和上洋组二段(E1s2)两套生油岩系。E2j生油岩有朵质丰度高,且大多为ⅡA型,以富含C28-C304-甲基甾烷为特征.E1s2有机质丰度较低,以ⅡB型为主,缺少4-甲基甾烷,其它类型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的也有较大差异。综合研究表明,E2j为潮显气候下近海平原沼泽-湖泊相沉积,E1s2为干旱气候下蒸发直盐盆地沉积,盆地中西常乐两个凹陷既有相似性,又有其各自的  相似文献   

13.
银-额盆地侏罗、白垩系油气超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方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银-额盆地位于四大板块交汇拼合地带,发育于中生代板内拉分裂陷演化阶段,由一系列彼此分割相对独立的侏罗-白垩纪断陷湖盆群组成,发育典型的中生代侏罗,白垩系油气超系统。研究表明侏罗系油气超系统(主要为中下侏罗统)分布局限,煤系烃源岩发育较差,热演化程度高,自身储盖组合欠佳,因其与上覆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的叠合,使得该油气超系统具有一定的含油气勘探远景。白垩系(主要为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分布广泛,湖相烃源岩发育,储盖组合良好,成藏配置较佳,尤以上白垩统--第三系与下白垩统叠合的凹陷油气勘探前景最为乐观,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中最有利的勘探方向位于多期叠合,埋藏较深的单断箕状凹陷的斜坡区。  相似文献   

14.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限为94~112Ma(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G-2包括MS-4和MS-5,时限为58~68Ma(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GSC-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GSC-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GSC-1,尔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依舒地堑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浚远 《地球科学》1997,22(4):406-410
据微构造应力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和沉积作用分析,依舒地堑新生代构造演化可细分为6个阶段;(1)近南北向拉张(E1-E^13);(2)南东东向拉张(E^23-N^11)(3)北东向拉张(N^21)(4)北西向挤压(N^31-N^22),(5)北西向拉张(N^22-Q3)(6)近东西向挤压(Q4)。  相似文献   

16.
示波极谱法测定矿石中的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T-H3PO4-NaH2PO4体系中,金有一个络合吸附波,峰电位为-0.32V(Vs.SCE),检测下限为8.2×10^-9mol.L^-1峰电流与金含量在0.020~0.80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该法可用于金矿中金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3,自引:2,他引:123  
杜栩  郑洪印 《地学前缘》1995,2(4):137-148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变化等;系统阐述了世界典型含油气盆地的超压形成机制、超压体系中油气初次运移机理以及超压与油气分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超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即:(1)位于超压体系中的低渗超压油气藏;(2)位于超压层系中,以礁灰岩(或浊积砂岩)为储层的高压油气藏;(3)位于超压带上倾方向,以退覆三角洲平原和分流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常压或过渡带超压油气藏;(4)位于超压带上、下部的超压油气藏;(5)位于远离超压体系的泄压区常压油气藏,本文对指导、加深新老油气区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志强  陈永武 《沉积学报》1997,15(A12):10-10
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内,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深层作为新的油气勘探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深层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为主,被溶解物质往往是碎屑岩原始沉积的骨架颗粒和早期化学胶结物。塔里木三叠系砂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其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为5-35%;冀中下第三系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碳酸盐胶结物;这些物质为晚期溶解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深层油气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日益深入,渴望在盆地中浅层取得大的突破已越来越困难。近年来世界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向盆地深部拓展。国内外均广泛发现的超过油气稳定温度和深度下限的深层油气藏的存在,对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用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对深层油气勘探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深层油气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从深层油气的温度、深层油气的分布、深层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深层油气的稳定性以及深层油气的储集空间等方面论述了沉积盆地深层仍具有形成工业油气藏的条件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探结果均表明,烃源岩在较高的热演化阶段仍具有形成工业油气藏的成烃潜力。深部地层裂缝和微破裂带是不封闭的,流体可以沿此为通道发生运移并储集,深部有形成大型烃类矿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岩多参数同时测试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油气储层的物性参数是油气地球物理(特别是勘探地球物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油气储层深于下,只有在地层条件下测试获得的物性参数和能代表油气储层的真实性质。不同物性参数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相同地层条件下,同时测试这些物性参数才能准确地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岩石物性参数自动测试系统”就是国际上第一台能够在地层条件下(温度:常温-200℃;围压1-140MPa,孔隙压力0-70MPa;轴压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