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6个站1961—1994年10月—1月的逐日降水量确定该地区发生区域性强降水的雨日,结合同期的历史天气图分析该地区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原因,影响系统和环流形势特征,归纳出长江三峡地区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两槽一脊型环流型,并进行逐日反查,概括出两槽一脊环流型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前期预报指标。并用1995年历史天气图和降水资料进行检验,又在1996年10月、11月进行试预报,结果说明两槽一脊环流型及相应的前期预报指标是具有预报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谯季蓉 《气象》1997,23(5):30-33
利用1961-1994年地面,500hPa天气图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一脊一槽环流型与长江三峡地共枯水期区域性强降水的关系。分析了与强降消关的暖高脊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了逐日反查,概括出区域性强降水的预报指标。用1995年天气图和降水资料进行检验,在1996年10-11月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该预报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国内外85次特大暴雨(EHR≥200/d)前850-500hpa的环境场及地面湿度场分析,并与15次无EHR的的热带气旋个例进行对比,提出了“脊端释能”的概念,据此认为,特大暴雨区发生于环境场调整过程中,在启动系统的下游具备三层重迭脊时,对应地面控制区中于湿度场Ω系统干、湿中心线相割的区域脊端或靠近脊线处发生。并有48小时左右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4.
李唐棣  谈哲敏 《气象学报》2012,70(3):536-548
在条件不稳定大气条件下,二维小尺度双脊钟形地形上空对流触发、传播和降水分布特征主要决定于地形上游基流强度、双脊地形配置形式、地形高度及其山谷宽度。双脊地形在沿基流方向上有两种配置:高脊地形位于上游和低脊地形位于上游。对于高脊地形位于上游的双脊地形,上游高地形将起主导作用,山地上空对流及降水特征与单脊地形类似。对于低脊地形位于上游的双脊地形,上游低地形可明显地改变下游高地形的前方来流,同时,下游高地形也能够对上游低地形背风侧流动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出现地形上空复杂的对流传播、降水分布特征。对于低脊地形位于上游的双脊地形,其山谷宽度主要决定了双脊地形与单脊地形之间在对流、降水分布等的差异;当山谷宽度较小时,双脊地形可以近似为一个包络地形,此时地形上空的对流、降水特征与单脊地形类似;当山谷宽度较大时,双脊上空流动相互影响较小,此时双脊地形可以分成两个单脊地形;当山谷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其上空的对流及其降水分布与单脊地形有明显差异。对于低脊地形位于上游、中等山谷宽度的双脊地形上空降水主要呈现4种类型:(1)山谷与低脊迎风坡降水;(2)高脊迎风坡降水;(3)低脊山峰与高脊迎风坡降水;(4)低脊背风侧、双脊山峰准静止降水。  相似文献   

5.
对湖北省2002年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琪  谌伟 《湖北气象》2003,22(3):20-23
对湖北省2002年11月13~15日发生的一次秋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从水汽、热办、动力等物理量特征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秋季暴雨是在东亚大陆“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配合、北方有冷空气南侵以及深厚的水汽辐合等条件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8年4月17—19日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脊与极地小高压同位相叠加并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引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西西伯利亚低槽中,使其斜压性增强,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格林兰岛低压东移,侵袭欧洲脊西北部,使欧洲脊向东南衰退,促使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7.
六、上游脊的“西长东消”和“东山再起”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是与大型环流调整相联系的.因地球大气是个整体,故某一区域大型系统的变化与其周围地区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在讨论克拉玛依暴风时,不但要注意处于眼前的冷槽或冷低压的演变,还必须研究其上下游各种系统的变化.如很强的下游脊对入侵冷槽的抑制作用就是明显的例子.而我们更关心的乃是上游脊的调整,即所谓“主导系统”的演变. 关于上游脊的研究,人们根据其形态区分为一般高压脊和阻塞高压等;按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称欧洲脊、里海脊、咸海脊、乌拉尔山脊、中亚脊等;按其运动状况又分东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气学及物理量场分析方法,对2006年3月12~13日海东地区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天气主要成因为强暖平流致使西西伯利亚脊加强北挺,脊点伸至新地岛、太梅尔半岛一带,脊前强烈偏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南下,并在脊前形成横槽及地面冷锋,逐渐南压,促成这次海东地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秋季干旱少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1年9、10月份淮河流域严重干旱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并与历年出现的旱、涝年份的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北偏强,西脊点异常偏西是淮河流域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夏季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郑新江  李献洲 《高原气象》1997,16(3):274-281
使用GMS-5的6.7μm水汽图、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输送过程,总结出中、高层水汽输送的三种环流型特征(脊东型、脊西型和反相型);并初步分析了它们与降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熊廷南  周小刚  邓北胜 《气象》1997,23(5):34-36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6个站1961-1994年10月-1月的逐日降水量确定该地区发生区域履强降水的雨日,结合同期的历史天气图分析该地区产生生强降水的原因,影响系统和环流形势特征,归纳出长江三峡地区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两槽一脊型环流型,并进行逐日反查,概括出两槽一脊环流型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前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8年4月17—19日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脊与极地小高压同位相叠加并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引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西西伯利亚低槽中,使其斜压性增强,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格林兰岛低压东移,侵袭欧洲脊西北部,使欧洲脊向东南衰退,促使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台站观测资料中逐日平均降水资料,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区域降水的影响。分析得到:对于196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东西脊点之间的经距,在31候、36~37候以及45~46候,体现出明显异常特征。特别是涝年和旱年对比中,在这3个时段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发现,31候时南亚高压东脊点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之间经距,与前一年的差距越大,我国西南地区该年夏季降水偏多,特别是中部与东部,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乌山槽脊与内蒙古农区夏季旱涝的关系吕发泰(锡盟气象处)本文从500hPa环流形势出发,先分析了锡盟盛夏(7、8月)典型多雨和少雨各6年的前期环流变化特点,发现前1年9、11、12月乌山附近地区槽脊变化显著异常,由此引起亚洲纬向环流指数,70°E的西风...  相似文献   

15.
贵州冬季气温异常特点及其高空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庭艳  林易 《贵州气象》1997,21(3):20-22
对贵州冬季温度与各旬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冷冬暖冬的发生与同其12月下旬、1月上旬及2月各旬相关性最好。并根据贵州15个代表站历年冬季气温历史资料,选取明显暖冬年及明显冷冬年,对其高空环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80°~115°E之间500hPa高度距平场上,前者于高纯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槽区,而后者为明显的脊区;低纬地区却为相反的消形。两者对应的西太平洋到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铜仁地区在500hPa两槽一脊型下,暴雨和一般降水两类天气的热力、动力条件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两类天气短期预报的起报条件(模式)。  相似文献   

17.
乌山槽脊与内蒙古农区夏季旱涝的关系吕发泰(锡盟气象处)本文从500hPa环流形势出发,先分析了锡盟盛夏(7、8月)典型多雨和少雨各6年的前期环流变化特点,发现前1年9、11、12月乌山附近地区槽脊变化显著异常,由此引起亚洲纬向环流指数,70°E的西风...  相似文献   

18.
陈德汶 《气象》1993,19(11):31-35
该文选取两槽一脊型下,暴雨,一般降水,无雨3类天气个例各7个,利用合成的方法,分析这3类天气的热力,动力条件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类天气短期预报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夏季青海多雨形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59-1999年降水,气温、高度场等资料分析得出,1999年夏季青海省多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及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极涡强度偏强等因素有关,其中,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高压脊多次建立和稳定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是造成青海省夏季多雨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渭南地区 1960~1996 年 “三夏”期间连阴雨气候特征; 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了连阴雨的有、无二级判别方程, 其历史拟合率达917% ; 并分析了连阴雨的基本环流型式为乌山阻高型、两脊一槽型和两槽一脊型, 将天气型与数值预报相结合, 来制作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