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利用WRF模式和地形有无的2种试验方案,对2010年11月26—27日由东移发展的蒙古气旋引发的黄、渤海偏南大风转偏北大风天气过程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大风强度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1) 辽东半岛地形对渤海偏南大风和黄海北部偏北大风、山东半岛地形对渤海海峡和黄海北部的偏南、偏北大风均有增幅作用。其中,渤海东北部偏南大风及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偏北大风增幅最大达4 m/s,而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偏南大风和辽东半岛东部海域偏北大风增幅都为2 m/s。(2) 地形作用加大了海岸线附近的垂直运动和温度梯度,有利于黄、渤海中尺度强风区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辽东半岛东部和山东半岛东北部造成了强风中的极大阵风。(3) 地形的强迫作用局部改变了黄、渤海沿岸强风区的分布。地形强迫产生与环境风场同向的扰动时,风力局部增大;反之,风力局部减弱。   相似文献   

2.
1983年1月18日至22日,北部湾北部海面出现一次较强的偏北强风天气过程,其中过程最大风速为18m/s,阵风23m/s。这次过程的特点是:(1)涠洲锋面过境约在17日18时,而10m/s以上的偏北风,在18日02时才出现,强风在锋面过境后8小时出现;(2)维持时间比较长(5天);(3)过程最大风速比较大。另外,伴随强风出现的天气是小雨。本文着重分析这个过程起报日(1月17日)前的卫星云图,供强风预报云图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3.
琼州海峡海面风场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检验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利用船载自动站、浮标站与岸基自动站测风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海面风速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秋冬季节的海面风场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琼州海峡海面风速平均比沿岸风速大3~4 m/s,当沿岸风速≥8.0 m/s(5级)时,海面风速比沿岸大5~6 m/s;(2) 海峡海面阵风系数随着风速加大而减小。沿岸风速<5级时,海面平均阵风系数在1.4~1.5之间,风速≥5级时,平均阵风系数为1.35左右;(3) 秋冬季节,海面的平均风速日较差与风一致率均小于沿岸,当海面出现≥10.8 m/s(6级)强风时,海面与沿岸的风速日较差减小,风一致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春季大风频繁影响农业生产春季,新疆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是大风天气频发,给农业春播生产造成严重影响。3月8—11日(7县市阵风6级以上,最大风速36.6 m/s)、4月13-18日(23县市阵风6级以上,最大风速34.7 m/s)、4月22-24日(64县市阵风6级以上,最大风速44.9 m/s)的频繁大风天气过程实属罕见,造成已播棉田地膜被揭,已出棉苗被吹干、吹死,对新疆春季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深圳沿海站点的风速观测资料,按季风及热带气旋2种类型探讨了阵风和阵风系数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影响下,盐田港站和流花111平台站出现6~9级风的频率明显高于热带气旋型,在9级风以上,热带气旋型略偏高;妈湾港站的阵风系数随平均风变化稳定,而盐田港站和海上石油平台站受地形和下垫面影响,与妈湾港有显著差异;7级以上强风的频率日变化显示盐田港在夜间出现强风的概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东自动气象站、深圳梯度塔、气象卫星等资料,对1822号超强台风"山竹"影响期间深圳的大风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山竹"影响期间,深圳普遍出现了13级以上强风,沿海和高地12级及以上阵风持续长达13 h,强度和影响时间均为历史罕见;大风自东向西影响深圳,起风阶段的风速增大速率大于减弱阶段的风速减小速率;大风除了和"山竹"强度、登陆点、移动速度有关外,中高纬度地区的冷高压也是造成该次深圳强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1990年5月1日,受北上江淮气旋的影响,山东半岛沿海出现了平均风力7—8级,阵风11级的东南大风。成山头瞬时风速达30m/s。同时,4月30日至5月2日,全省普降小—中雨。鲁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图1)。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2017年余姚地区44个气象自动站观测数据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余姚地区日极大风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一种本地化的经验阵风预报模型(雷暴日除外)。研究发现:余姚地区日极大风呈正态分布,风力峰值为4~5级,平均每年大风日占比达7.03%,累计大风时次占比3.32%,年平均大风日26 d。风力越小,阵风与平均风之间的线性拟合效果越好。影响阵风预报的因子主要有10 m平均风速、925 hPa风速、地面粗糙度、摩擦速度和3 h变压。6级及以下阵风预报中,业务中的阵风经验系数1.4容易造成余姚本地阵风预报偏低,适用于余姚本地阵风预报经验系数为1.775;6级以上阵风预报经验方程考虑了平均风速、垂直动量下传、水平动量传输、地面摩擦和海拔高度订正,其与925 hPa风速的平方呈正相关,与摩擦速度呈自然指数相关,经验方程相对于经验阵风系数的预报拟合优度提升了59.61%;经验阵风预报方程通过了2018—2019年的数据检验,该方程对1~2级阵风预报偏高,3~5级效果最好,6级阵风的预报偏低;6级以上的阵风等级预报准确率达55.2%。地形摩擦作用在冷空气大风与台风大风过程中尤为重要,这两类过程阵风系数分布类似,但台风带来的动量下传比冷空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渤海大风特点以及海陆风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  程航  吴杞平 《高原气象》2013,32(1):298-304
利用2009年7月至今渤海浮标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大风的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出现大风、强风57天,2010年为101天,2011年为38天.11月大风、强风日数最多,1月次之;夏季大风、强风日数较少.从风向来看,北风、东北风的大风、强风日数最多.浮标站与沿海两站风场的对比表明,大风日,东北、东风瓦房店站的最大风速更接近浮标站,其他风向旅顺站接近浮标站;强风日,8个风向都是旅顺站相对接近浮标站.从风速差最大值来看,沿海站比浮标站小2~4级.大风日与强风日的对比表明,大风日沿海站的风速更接近浮标站.对极大风速而言,沿海站与浮标站的风速相差较小,旅顺站的风速更接近浮标站.不同的大风过程由于影响系统不同,海陆风向风力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什么系统造成的大风,最大风速海陆差异都比极大风速海陆差异明显,最大风速海陆差异最小1级,最大5级,而极大风速只差1级左右.当北路、西路冷空气造成大风时,瓦房店站的风速更接近浮标站,最大风速小1~2级,极大风速小1级;当地面低压(包括热带气旋)造成南大风时,3个测站差别不大,最大风速小1级,极大风速相近.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芳芳  王慧  韦莹莹  王群 《气象》2009,35(1):55-64
利用江苏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苏北兴化等地的一次雷雨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灾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产生的.一种是阵风锋,产生于风暴前沿,影响时地面产生7~9级大风.另一种是下击暴流,产生于多单体风暴中,其反射率因子核初始高度高于-20℃等温线高度,有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下降的特征.影响时风暴内部下沉气流在地面强烈辐散,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阵风锋上空有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当下击暴流产生、风暴减弱后,阵风锋上又有新生单体补充进原风暴,导致下击暴流连续产生,阵风锋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大风的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8—2011年渤海湾两个站的大风资料,对渤海湾多年大于17m/s强风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夏、秋季以东北风为主,偶尔会出现偏南风。渤海湾海面大于10级的强风主要出现在10月、11月和12月。强风年分布特征呈两峰两谷型,最多月份是11月,最少月份是8月。根据天气学原理和因子统计筛选,发现强风的极大风速与当日最大风速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不同下垫面(海面、陆面)分别建立了极大风速与当日最大风速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方程回代拟合率达到75%~94%。将WRF数值预报计算出当日的最大风速值进行订正、代入预报方程、快速计算出强阵风,为灾害性大风预报提供了客观、有效的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五年五月四日晨开始,在河北省东部、渤海海面、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海北部海面先后出现9—10级西北大风。掖县、羊角沟、招远、海阳、蓬莱等地区阵风达12级,并伴有阵性降雨过程。由于风的来势很猛,使沿海部分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冬半年北部湾海面常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出现6级以上偏北强风,它对海上作业船只影响甚大,也是我区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随着港航部门、渔业生产、石油开发、远航船只的需要,目前的24小时预报已不能满足服务单位的需要,他们要求我们能做出时效更长的预报。为此,本文试用我国B模式500hpa48小时预报图,作为强风预报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交了一份叫全市人民满意的答卷1994年8月15—16日,我市受第15号强热带风暴正面袭击,风雨大作,内陆平均风力8级,阵风10级,海面平均风力9级,阵风11级,全市平均降水80毫米,本站降水113.6毫米。给全市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对这次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一次渤海海峡大风过程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烟台市自动气象站2005年1月29日-2月2日逐时大风资料,对春运期间渤海海峡出现的持续偏北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此次持续偏北大风在渤海海峡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8217号强台风于9月6日14时生成于菲律宾东部洋面、向西南西移动,之后又折向西北西移。到12日08时,台风中心移到我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以东大约200公里的海面上,移速突减,折向偏北移。14日08时前后又折向西北西移,于15日06时在徐闻县登陆,10~11时进入北部湾北部海面,17~18时穿过涠洲岛东北部(距岛约10公里)海面向偏北方向移动,但两个小时以后又折向西行,于16日l~2时在防城县东兴镇到中越边界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登陆后,向偏西北方向移动,14时前后消失在龙州县境内。这个台风是解放34年来,登陆我区沿海最强的台风。受这个强台风影响,我区东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的狂风暴雨天气:钦州地区沿海风力都在8级以上,其中西部沿海9~11级,北部湾北部海面达12级且持续15~18个小时之久;钦州、南宁两地区大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河  相似文献   

17.
王啸华  黄荣  李杨  沈阳  慕瑞琪 《气象科学》2020,40(4):546-553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年6月29日发生在宝应县的一次风灾过程的强风类型和风灾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本次被大风损坏的物体倒伏方向比较一致,没有辐合状特征,碎片散落范围较小,符合直线型雷暴大风特征物的分布特征。从瓦片碎片分布和树木折断后倒伏的方向判断,地面大风的风向主要为西南或偏南。对照EF等级标准估计产生风灾时短时阵风最大风力为11级左右。(2)6月29日02时,地面气旋从金湖进入宝应后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在低压中心附近由于气压梯度力产生了极大风速4~6级的旋转风,风速较大的区域位于低压中心南侧,风向为西南风。闪电监测资料显示当时宝应境内雷电活动较弱,表明与之对应的对流风暴强度较弱,达不到形成龙卷风所需要的对流强度。(3)雷达资料分析表明该对流单体不具备超级单体回波结构特征,径向速度也没有识别出中气旋和TVS。中层的径向速度大值区下传,在近地面产生强辐散气流叠加在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上,增大了地面风速,因此,此次风灾是由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与小尺度对流风暴导致的下沉出流叠加所形成的强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中高纬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受大尺度环流影响,6—7月,我国南方海域多热带气旋活动,北方海域多海雾;7—8月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影响华东的台风明显偏多。2018年夏季,共有18个台风命名,比常年平均偏多7个。我国近海夏季的大风、大浪与台风活动关系密切。有20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13次,两次伴随冷空气活动;温带气旋、准静止锋引发大风5次;另外,有2次过程主要由季风引起。有7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出现,其中6月出现4次,7月3次。发生13次2 m以上的大浪过程,其中,6月3次,7月和8月各5次。其他各大洋共有18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大西洋4个、东太平洋14个。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几种灾害性大风近地面阵风系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阵风特性研究是大风预报和服务的基础。基于2011-2013年浙江省自动气象站逐日逐10 min测风资料,分析了浙江省陆地和近海海面冷空气、热带气旋和强对流大风的阵风系数特征。结果表明:冷空气和热带气旋大风阵风系数空间分布基本相同,大风主要发生在近海海面和沿海地区,海面阵风系数一般小于1.5,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且自西向东逐渐减小,陆地阵风系数一般大于2.0,山区可超过3.0,表现出地形对阵风系数的增强作用。强对流大风阵风系数明显高于业务规范平均值,发生地点遍及浙江省各地,但发生概率超过10%的站点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和近海海面。风向基本不影响阵风系数空间分布。冷空气和热带气旋站点阵风系数与海拔高度有较高正相关性。模糊聚类分析发现:浙江省400 m以上山区站与70 m以下的低海拔站点在阵风系数特征上分属不同空间类型;基于逐步回归建立站点阵风系数预报模型,检验表明:模糊聚类可帮助提高模型阵风系数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林明智  潘汉明 《气象》1982,8(1):45-47
10月一般为深秋天气,侵入我国的强冷空气平均还不到一次,而今年却有两次强冷空气活动,分别出现在6—9日和20—23日。受第一次强冷空气影响,除西南地区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出现5—7级偏北风,渤海、黄海北部和中部有7—9级大风,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及北部湾出现了6—8级偏北风。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下降6—12℃,武夷山区、南岭以及陕甘宁一带降温达12—15℃。华北中部和南部、陕北和关中、豫北、鲁西出现了初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