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邹宗平 《地球》2009,(1):77-79
李四光字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县。1948年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李四光1904年考取清政府公费留学,赴日本学习造船,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湖北省实业司司长。辛亥革命失败后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主修探矿,后改为地质专业,1919年获自然科学硕士。  相似文献   

2.
九寨沟和其周围地区20世纪共发生3次强震,它们在时间轴上符合以42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跨越此周期可预测2018年再次发生强震。该地区实际地震前一周期比42年多一年,则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向新的周期减一年,可预测2017年再次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4.
溝上惠(Megumi Mizoue)教授1936年出生于日本新泻县,196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1966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1975年任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退休后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境内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极强烈的地震。只要举出这些有灾害性的地震,如高加索1899年的阿哈尔卡拉基地震和1902年的舍马兴地震,土库曼1895年的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地震和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中亚细亚1887年和1911年的凡尔宁地震,以及1862年的贝加尔地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地震在广大的地区上引起了居民点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伤亡。  相似文献   

6.
●1908年6月25日生于浙江省嘉善县。●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34年赴美国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攻读勘探地球物理专业。1936年获地球物理硕士学位后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地球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给出以下监测结果。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全球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06次,其中2020年11月83次,2020年12月116次,2021年1月107次。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9,(9):31-3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试点,两年后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天保工程,第一期是11年时间,第二期实施是2011年到2020年,明年二期结束。2014年中央提出要把全国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森林的依赖和消耗过重,森林需要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对极地的探测和研究计划在各国相继正式启动。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国际极地年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全球科学家曾分别于1882,1932和1957年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  相似文献   

10.
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统计了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和22年周期与华北地区(E108°~124°,N34°~42°)1815年~2002年187年6级以上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地区的强震自1815年第4高潮以来,有84.6%的强震集中在太阳黑子11年变化周期的峰年段(±1年)和谷年段(±1年)内发生;其中尤以双周峰年段、单周谷年段较为集中;而单周下降时段却从未有过强震发生。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第23周单周峰年之后的下降时段,该统计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议用电压干涉技术通过部分反射雷达来测量低电离层中的电子浓度不规则性及其扰动。电压干涉技术首先由Woodman提出用在Jicamarca的非相干散射雷达上,精确地确定一个高的局部散射区的位置。在单个散射体存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技术。但当多个散射体同时存在时便产生了问题。Farlty等发展了一个谱干涉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的散射体。后来此方法采用一对或3个天线成功地用在对流层、中层和电离层扰动的研究中。Rttger等也使用事后波束控制(Postsetqeam Steering)方法,广义上说这也是干涉方法,来确定大气扰动结构和一些参数。Adams等则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工作在中频2.66MHz的成像Doppler干涉方法,通过10个天线采用谱干涉和Doppler技术研究中层大气扰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继海震5.6级地震以后,于2000年元月12日灾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1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度。本文就这次地震的特点和震灾损失作了阐述,这次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为2651.84万元。  相似文献   

13.
远古时代京津唐地区一次大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京津唐地区内埋藏在全新世地层中的一次古地震遗迹和构造变形。通过对本区全新世地层、古环境的研究确定这次地震事件为距今4000年、本区海侵结束时发生的,恰恰与史料纪载的“地震传说”一致。文章最后对发震背景,砂基液化以及震中、震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天然电磁辐射测深技术工作机理的定性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电磁辐射测深技术的部分应用实例曾在本刊做过介绍,本文以应用实例为依据,对本项探测技术的工作机理做一些定性解释.在电磁能量的返回方式,测量对象与探测结果的表示形式方面,与典型大地电磁法进行了比较.简要叙述了本项探测技术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陆坡坡折带和常规海上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制约,再加上南海北部陆坡区复杂的海底地层构造,导致南海北部陆坡区地震勘探成像结果不够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多次波发育复杂、遮挡了一次波能量,也就直接影响到一次波的成像效果,从而制约了对陆坡区更深入的油气勘探.本文结合南海北部陆坡区的构造特征,依据多次波的产生机理分析多次波的发育分布状况,得出单一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不能较好的解决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次波压制问题.针对该区域复杂的地质背景,在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多区域、多尺度的理念,提出一套适应南海北部陆坡区多次波压制的系统策略.经过实际资料检验,有效的压制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次波干扰,最大程度的突出一次波成像,为南海北部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区域重力均衡异常的物理模型,假定区域重力均衡异常源于上地幔密度分布横向不均匀以及由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产生的边界形变.导出了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之间的相关方程,讨论了该方程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几种模型计算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产生的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拖曳力场.结果表明,将这一相关方程用于利用区域重力均衡异常研究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将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五大连池火山区内主要露头泉点氦同位素进行了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对该区火山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对该火山区幔源气体运移和释放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前,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现场测量方法已经逐步完善,能够在现场取得多种元素含量的近似定量数据,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加大方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X射线荧光方法取得的资料应用于矿产预测,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及基础地质研究等方面,本文根据作者近年的实际工作成果并汇集有关资料,用丰富的实例文章爱一领域的现状,并提出今后发展的重点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黑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对其信道解决方案中所采用的ADSL VPN技术的原理、特点等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使用该技术在项目建设中的典型应用案例。从对该案例关键点的分析和试运行结果总结得出:利用ADSL VPN技术可较好实现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地震观测网络互联。  相似文献   

20.
The “fluid-flow tomography”, an advanced technique for geoelectrical survey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ise-à-la-masse measurement, has been developed by Exploration Geophysics Laboratory at the Kyushu University. This technique is proposed to monitor fluid-flow behavior during water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geothermal field. However data processing of this technique is very costly. In this light,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solution to cost reduction by applying a neural network in the data processing. A case study in the Takigami geothermal field in Japan will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is. The achieved neural network in this case study is three-layered and feed-forward. The most successful learning algorithm in this network is the Resilient Propagation (RPROP). Consequently, the study advances the pragmatism of the “fluid-flow tomography” technique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for geothermal fields. Accuracy of the solution is then verified by using root mean square (RMS) misfit error as an indic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