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2,20(6):646-659
《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于1983年正式创刊。20年来,遵循办刊方针与宗旨及时地报道了我国山地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推动我国山地事业和山地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20年来我国在山地资源、山地环境、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灾害、山地开发和山地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粗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领域为:山地资源综合研究,山地地域系统与山地学科的发展,全球变化与全球化格局下的山地环境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山地旅游资源分区与开发布局原则:—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飞雄 《热带地理》1994,14(1):83-89
本文以湖南省山地旅游资源为例,论述了山地旅游资源的六个分区原则和四个开发布局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编制了湖南省山地旅游的资源分区图和开发布局图。  相似文献   

3.
田连权  田丁 《山地学报》2007,25(6):753-758
地壳表面演变全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环境演化、生态演化和人类社会全球化阶段。首次从这一角度分析山地科学研究的内容,确立了环境山地、生态山地和人文山地研究层次性体系,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宜重视山地层次性研究与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协调性发展,使山地成为优势态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山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地资源基本内涵重新认识基础上 ,讨论了与非山地资源相比较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其开发与山地环境演变的关系和现实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山地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地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特色鲜明,不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而且大部分山地既是风景区,叉是自然保护区,是开展各种旅游与科考活动的极佳场所。长期困扰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混乱。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已加大对山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整顿的力度,促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逐步迈上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其特有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得到初步体现。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开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山地科学的重点问题与学科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面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山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地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山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灾害防治以及山区国土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指引.从山地的概念和属性人手,论述了山地科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讨论了山地科学与山地学的联系与区别,构画了山地科学的学科框架,提出山地科学近期应关注的5个重点领域:1.山地环境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2.山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3.山区城乡关联发展模式;4.山地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途经;5.数字山地与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山地基础科学问题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并为山区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均清  黄光宇 《山地学报》2003,21(4):449-455
我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就开始重视山地城市问题的研究。随着国家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和数字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我国山地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扩大化趋势,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相对于平原地区城市而言严重滞后。为了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山地城市的发展,缩小与平原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必要对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山地城市数字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应该强调以资源高效整合利用为核心,突出山地城市特色,突出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空间资源利用的复杂性,重视前瞻性的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背景下全新的城市问题研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因地制宜的集中发展重点项目等措施,及时开展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金华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金华山地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四面都有名山。随着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为主流的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金华山地旅游资源迫切需要整合开发。分析了金华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阐述其特色和资源优势,商讨了金华山地旅游整合开发的若干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应的金华山地旅游发展建议,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金华山地旅游发展和山区人民经济水平改善。  相似文献   

10.
富有新意的区域土壤地理新作——《福建山地土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芳 《地理学报》2002,57(1):121-121
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健飞教授和朱鹤健教授合著的区域土壤地理学新作──《福建山地土壤研究》,己于 2001年10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地土壤资源在区域自然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山地土壤研究,不仅对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区土壤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书基于当代土壤科学的重要进展,以土壤系统分类方法、土壤水分能态学观点和土壤培肥的现代概念,对福建山地土壤分类和土壤的“水”、“肥”特性进行系统阐述。该书是著者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总结,…  相似文献   

11.
低山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山丘陵半干旱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加上人类活动的长期负面影响,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文结合低山丘陵半干旱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论述了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并总结了该地区治理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可以为同类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红壤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干旱约束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选择红壤丘陵区江西余江县作为研究样点 ,运用Zi指数等定量方法衡量区域干旱问题 ,辨识区域存在的干旱及其类别等级 ;运用“制约强度指数”衡量干旱对土地农业利用的约束程度。研究表明 ,红壤丘陵区一定频度的干旱 ,制约着土地利用的过程、形式与效果及其时空变异性 ,其制约强度与土地利用的方式及其结构、作物种类等密切相关。旱地的盲目扩展等不适当人为活动 ,在水利效用受局限之后对干旱成灾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科学的调控不仅需要完善水利工程网络建设 ,对水源利用采取蓄、引、节、保措施 ,也需要改进土地利用模式与技术 ,重视修订总体规划并进行土地利用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13.
南方山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海林 《山地学报》2000,18(2):129-133
从制度、资金、经营模式及生态环境等制约南方山地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出发 ,探讨了南方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途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南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途径作为切入点 ,将草地资源的利用与山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多途径地开发南方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湖南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地带侵蚀丘陵地植被的开发利用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培 《热带地理》1998,18(2):118-121
广东沿海地带侵蚀丘陵地面积广阔,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为热带常绿季雨林。长因期受人类活动干扰,丘陵地的次生植被以灌草丛为优势,局部植被覆盖差,土壤侵蚀严重,引起环境退化,文中根据侵蚀丘陵地植被和环境特点,提出开发利用和改造设想。  相似文献   

16.
详细阐述了川中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指出旱地子系统是该区问题最多而又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子系统。通过分析旱地聚土免耕法的功能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机制 ,得出它是川中丘陵区旱地恢复重建良性生态系统的技术依托。同时也提出了旱地聚土免耕生态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苏北低山丘陵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状况以及空间变化规律,对该地区森林土壤养分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在演替方向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随着植被从低级向高级演进逐渐积累,同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趋势是与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相适应的,随着大量凋落物在表层聚集,土壤有机质积累,全氮、碱解氮、有效钾也有所提高,土壤肥力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的变化表现在数量、规模和空间分布三个方面,且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过程。基于动态模型的设计和G IS方法,对陇中黄土丘陵区秦安县1838~2004年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近170年来,秦安县域的村落经历了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等级增多和空间分布上由疏到密的演变过程。科学规划村镇、优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不仅是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