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基于文献资料分析、官方数据汇总、国产高分辨率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以及发展趋势研判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全海域范围内围填海造地的历史发展、现状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围填海造地累计已超过4.58万hm~2。21世纪以来围填海造地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2010年以来,全省围填海造地又掀起了一次新的热潮,其面积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历史水平。鉴于围填海造地对环境和生态的巨大影响,文章提出了加强管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引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分级填海评估制度和年度监测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围填海造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围填海造地是获得土地最方便和快捷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在我国沿海地区被广泛推广和应用。随着对围填海造地这一用海方式研究的深入,发现我国围填海造地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在法律约束方面还有一定空白。文章通过对国外围填海造地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比我国围填海造地现状,对我国围填海造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热带海域围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选取海南洋浦围填海造地海域,建立了围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评估方法,并对海南洋浦围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海南洋浦围填海造地占用海域面积650hm2,由此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84.35亿元,其中物质供给功能价值损失71.65亿元,占84.94%,环境调节功能价值损失6.11亿元,占7.25%,文化娱乐功能价值损失5.91亿元,占7.01%,服务支持功能价值损失0.68亿元,占0.81%。在具体服务功能类型上,海域人工养殖生产功能、自然海域渔业生产功能和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占洋浦经济开发区围填海造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量的91.82%。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建立围填海造地价值补偿的价格机制、完善围填海造地价值补偿的税费制度、制定和颁布有关生态环境治理和价值补偿的法律法规3个方面,提出了围填海价值补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分析山东省典型区域填海造地现状的基础上,对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填海造地有效性综合评价领域进行了尝试应用,包括构建填海造地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以山东烟台、威海、潍坊、青岛和日照5个典型区域为例进行填海造地的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曹妃甸填海造地时空分布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2003、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和2011年共8景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后经主成分分析(PCA),获得7个时段曹妃甸填海造地的时空分布信息。研究表明:2003-2011年期间,曹妃甸填海造地面积约274.7km2,其中永久陆地区域231.9km2,2003年填海造地工程开始后,填海造地面积逐年增长,其中2007-2008年期间填海造地面积增幅最大,近几年填海造地的面积有所下降;围填海造地后,曹妃甸海域的滩涂面积逐年减少,滩涂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海水潮流的自然流向,阻碍了海水的对流和交换。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0年度胶州湾围填海面积数据,通过构建胶州湾生态服务功能,对胶州湾围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胶州湾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33 186.34万元/a.其中,供给功能价值损失最大(22 732.75万元/a),占总价值损失的68.50%;调节功能的价值损失次之,占总价值损失的18.89%;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损失所占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8.
根据海岸带底质情况和填海造地的适宜性,山东省海岸带从北向南可分为6个不同的海岸段:①黄河三角洲海岸段,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为自然输沙填海造地;②莱州湾岸段,也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沿岸海域水深很浅,有利于较大面积填海造地;③龙口湾岸段,主要为砂质海岸,沿岸海域水深较浅或中等,适当的填海造地是适宜的;④龙口至威海岸段,以砂质、砂砾质海岸为主,并兼有部分岩石质海岸,沿岸海域水深中等至较深,只能适合较小规模的填海造地;⑤威海至胶南泊里岸段,发育众多海湾与岬角,主要为岩石质海岸,但在海湾中也经常发育砂质、砂砾质海岸,该岸段水深大,海洋动力强,总体来看不适合填海造地,仅在海湾内适合小规模的填海造地;⑥胶南泊里至岚山头岸段,以砂质海岸为主兼少量岩石质海岸,只适合小规模的填海造地。填海造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海洋环境保护;②选址及规划布局的优化;③经济效益和填海先后次序与分期进行。  相似文献   

9.
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替代成本法、成果参照法等评估了江苏省围填海造地工程对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食品生产、基因资源、气体调节、干扰调节、生物控制、废弃物处理、养分循环、初级生产、科研文化等服务的影响值;结果表明:5个典型围填海造地工程引起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值分别为0.8182亿元/a、0.0199亿元/a、0.4475亿元/a、2.3967亿元/a和0.6962亿元/a;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康敏  沈永明 《海洋科学》2016,40(9):85-94
为探究盐城市围填海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选取1984~2015年Landsat 4/5/7/8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市新增围填海的面积、强度、聚集度和质心等4个方面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984~2015年,盐城市新增和侵蚀破坏围填海面积分别为95 182.71 ha和1 970.45 ha,且随时间变化围填海侵蚀破坏区不断向南扩张。1984~2015年,围填海利用类型经历了从已围待利用地为主到盐养用地为主的演变过程。(2)1984~2015年的3个时间段内港池蓄水围填海强度指数均较小,最大围填海强度指数仅为0.19 ha/km。建设填海造地、已围待利用地和盐养用地的围填海强度指数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最大围填海强度指数分别为2.15,27.53和77.33 ha/km。农业填海造地的围填海强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围填海强度指数为18.51 ha/km;(3)1984~2015年,盐城市围填海各类型的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平均聚集度指数高达96.98。盐城市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迁移,说明盐城市围填海开发的重点区域逐渐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开放,辽宁省沿海地区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围填海造地活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其他主要沿海地区在围填海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针对当前辽宁省沿海大开发的背景,分析辽宁省围填海管理与其他沿海地区的异同,并从规划计划、生态保护、法规管理3个方面完善现行的政策,为相关部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福建省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加,在各类用海方式中,填海造地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本研究对2002-2011年审批的填海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福建省沿海各地填海造地项目的实际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项目用海审批、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做好项目用海的跟踪管理和服务支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我国围填海工程环境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填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现行围填海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项目用海的审批权限,使围填海项目走上了有法可依的使用论证和环评论证程序。但从政策层面看,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过轻,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内容模糊等原因,导致围填海工程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围填海工程的环境管理就成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填海造地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广东沿海一些开发区包含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以及利用惰性拆建物料进行填海的事例;举例论证了大规模填海造地对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影响;探讨包含大规模填海造地的开发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唐山市沿海地区1991—2015年土地利用和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分析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991—2015年唐山市海岸带主要地物类型涉及耕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建设用地、坑塘水面、盐田、填海用地和裸地,其中坑塘水面占地最多,海岸带开发利用总面积不断增大,用地类型有所转化且向海域扩张,新增用地主要来自围填海且以填海造地为主;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2006—2010年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原因为海水面积减少。在充分认识填海造地活动双面性的基础上,建议慎重开展填海造地,集约节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合理科学规划填海区域,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南省海洋强省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推进,海南省用海需求持续增长,用海规模不断扩大,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步增加,海南省填海造地活动逐年活跃,这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然而填海造地用海活动也产生了很多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对海南省填海造地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填海造地对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控制填海总量、严格填海造地计划、提高填海成本、完善填海监管和细化填海审批5个方面,对海南省填海造地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海南省沿海地区掀起海洋开发热潮,通过填海造地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成为海南省作为海洋大省发挥区位优势和国际旅游岛战略优势的手段之一,但随着填海造地项目的增加也给海洋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文章提出应对填海造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对填海造地工程进行分区分级管理,划定禁止填海区、严格限制填海区和允许适度填海区,并提出填海造地管理措施,以期为海南省填海造地提供管控和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的压力,填海造地成为解决人地矛盾、空间不足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最大的用海方式。通过分析我国填海造地的四次历史变革和现状,分析填海造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例研究我国填海造地的驱动因素,提出应对填海造地形势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飞  金茹  王在峰 《海洋通报》2019,38(4):429-437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域使用活动,全面准确掌握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特征对于海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填海造地海域使用过程出发,将填海造地活动划分为在填区、成陆区、建设区,并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判别提取2008-2015年期间沿海地区填海造地影像,并结合海岸地貌特征和开发利用类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5年期间累计填海造地201 738.56 hm2,填海在填区、填海成陆区、填海建设区面积分别为44 607.00 hm2、100 949.65 hm2、56 181.91 hm2;总体空间分布上填海造地在部分地区呈集聚分布态势,与海岸地貌类型紧密关联,低潮出露潮滩海岸填海造地有109 614.38 hm2,河口海湾区域填海造地可达132 767.41 hm2;港口+工业、城镇+旅游两种组合类型是沿海地区典型的填海造地区域开发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20.
沿海地区是我国面向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重要的经贸文化交流窗口,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随着沿海地区的快速城市化,用地需求逐渐增加,填海造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论述填海造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填海造地的综合损益研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填海造地社会经济效益的量化研究、探索填海造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影响的权衡研究、关注填海造地的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等3个未来研究趋势;最后针对目前填海造地管理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我国海岸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