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波市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益澄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2):26-29
以宁波市现有城镇布局为基础,从空间分布和地理分布两方面,对宁波市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进行评价,提出了21世纪宁波市城镇体系合理发展与布局设想。 相似文献
2.
3.
以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及计盒维数的基本模型对该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市-沈阳的向心式聚集,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好,空间形态较辽宁省城市体系紧凑。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划分相对合理,但仍需优化。建议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强辐射与带动作用,并通过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5条城际连接带,推动城镇化、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沈阳经济区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5.
王益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6,(2)
以宁波市现有城镇布局为基础,从空间分布和地理分布两方面,对宁波市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进行评价,提出了21世纪宁波市城镇体系合理发展与布局设想。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总被引:128,自引:12,他引:128
总结了刻画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三种分形维数:聚集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阐释了各种维数的地理意义,然后以实例说明了它们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作者基于对中国宏观城市地理结构的研究,提出过一些类似的思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3个阶段的认识来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早在1988年,作者在中国沿海6个都市连绵区的假设中,已经认为闽东南具有形成都市连绵区的潜在条件.在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既不是长三角的紧密腹地,也不是珠三角的紧密腹地,而是它们二者共同的竞争腹地.在全国二级城市经济区框架中,福建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二级经济区.作者的研究和观点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支持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最后对福建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政府以将城市圈"一强众弱"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合理结构为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建设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推动了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缓解,值得检验和深入研究。该文在运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对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带来的可能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前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建设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趋势正在减弱,武汉城市圈已进入扩散性极化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缓解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由于微波可以对地表的微起伏、建筑及地表粗糙度等具有敏感的响应,使得雷达遥感在这些方面研究中成为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本文利用由加拿大遥感中心 PCI提供的Radarsat Scan SAR数据,对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提出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样式研究。自然条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本文通过自然地理因素中水文 (河流、古河道 )、地形这两个重要要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华北平原区在不同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样式 :1在水源充足的准“均质”河北冲积平原上,基本满足六边形形成条件,但由于周边中心地发展竞争力不同,故使得正六边形发生畸变——覆盖面积减小而周长却保持不变 ;2构建了在一条河流影响下的六边形网络结构朝五边形网络演变的模型 ;3构建了在平行状河流作用下六边形网络向四边形网络演替的模式 ;4指出了在水源充足的狭长地理空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育成等间距的现象与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工业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工业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变量,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城市群工业化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从工业整体空间格局、热点区域演进及基于制造业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得到结论:①工业空间的点—轴格局明显,核心区对外围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性,闽西、闽北地区的边缘化地位基本没有改变;③制造业层面首先表现为沿海与内陆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内部的差异,再者体现为行业内部集聚水平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核心—转承—边缘—辐射的圈层递进式空间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未来工业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利用甘肃段41个县及以上城镇统计资料,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入手,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甘肃段城镇体系结构以2002年为转折点,进入第二阶段的倾斜发展,其特征表现为:等级规模不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属典型首位分布;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单核心增长格局发生分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点轴空间分布格局.[2]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呈对数关系),还取决于等级规模结构的均衡性(其对数与不均衡指数成线性关系),同时,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影响其发展的进程.并藉此探讨了甘肃段城镇体系及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综述了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概括了城市空间结构各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展望了城市空间结构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工业化以前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表面形态的揭示,把城市空间结构同发展过程分离开来论述其特性。工业化以后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在研究中十分重视引入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并总结出诸多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天津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天津各开发区的概况分析入手,总结了天津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开发区对天津城市发展的贡献。开 发区建设成为天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布局建设对天津城市 空间结构的影响即导致城市空间增长和城市形态变化两个方面, 阐述了开发区与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关系。 开发区与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属于双核式。开发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建设导致天津城市空间的增长。利用中 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关于天津市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20 世纪90 年代中期,2000 年度的三期 1∶10 万土地利用数据以及覆盖整个天津市的2007 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 星(CBERS-02)遥感数据,以GIS 为制 图和数据提取的分析手段,总结了天津城市用地面积的变化和空间扩展规律。90 年代,天津各级各类开发区大量建 设,产业空间迅速蔓延,使得天津市城市空间布局从“单核增长”转为沿海河“轴线铺开”,形成现今“一条扁担挑两 头”,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为主副中心,工业与商业功能分工明确的“双核心”、双中心组团式中心城市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功能的转移扩散。通过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和功能扩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地域空间上,再造城市空间形态、形成金州城市新区和布局十大产业功能园区;(2)经济空间上,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进出口贸易,引领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3)社会空间上,增加就业比重,建设人才强区,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加快原有社会空间的分异和新社会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