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论述望儿山金成矿亚带控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 ,总结找矿标志 ,对界河、上庄、付家金矿区和河东金矿区 -50 0 m标高以上地带进行了成矿预测 ,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金矿聚集区,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发育在三山岛–仓上断裂内部的三山岛金矿床是胶东西北部蚀变岩型金矿的典型代表。最新的勘探结果显示,三山岛金矿在大于2 km的垂深处仍有很好的金矿化,而且三山岛金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矿体均发育在断裂内部的断层泥之下,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对金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作者通过不同尺度的构造分析后发现,在三山岛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发生过明显的转变,由成矿前的右行张扭,转变为成矿初期的NNW-SSE向挤压左行剪切应力场,三山岛主断裂也在成矿期发生左行挤压逆冲活动,主断裂封闭,主断裂内的断层泥逐渐形成,封堵成矿热液于断层泥之下,形成三山岛矿区大规模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5.
6.
胶东望儿山金矿床构造-热事件时序:野外地质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望儿山金矿床是位于山东招远-莱州金矿区西部焦家金矿田内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总体走向为NNE-NE,其控制了矿区蚀变带的展布;矿床由石英脉型矿体和蚀变岩型矿体组成,两者均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通过对望儿山金矿床的野外地质考察,根据野外观察到的构造性质、切割关系以及地质体的穿插关系认为矿区内构造→热事件时... 相似文献
7.
8.
齐Ⅰ金矿矿田构造特征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对新疆西准噶尔齐Ⅰ金矿矿田构造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研究,划分了矿区构造组份和构造体系,研究了控矿构造的基本特征,确定了导矿、配矿和容矿构造及构造成矿分期.阐述了构造成矿机制和矿脉(体)就位机制,总结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并讨论了今后找矿及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内蒙撰山子金矿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撰山子金矿区域构造控矿规律表现为东西向成带、北东向成行的“带行律”。其构造规律具有定位性、定向性、等距性、韵律性、斜列性和侧伏性。根据对构造控矿规律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结合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研究信息、全息光弹模拟试验研究,对撰山子金矿区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0.
山东招远市前孙家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前孙家金矿矿区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可知,本区控矿构造型式为成矿前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系统中构造透镜体四周的环边式X型断裂,控矿构造具有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的优选性,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表现为左旋斜滑运动,主断裂带上的南西向侧伏构造控制了矿体延深。矿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g、As、Co、Mo、Sn。构造地球化学高值带具有与矿体侧伏方向的一致性。根据控矿构造型式、矿体产出规律、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数值模拟以及Au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和成矿因子得分等值线图等方面成果综合分析,提出矿区下一步找矿有利地段有三处:4号脉的南西深部、2号脉的南西深部和新1号脉西侧。 相似文献
11.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近年来深部资源勘探在胶西北地区取得重大成果。深部勘探显示,胶西北深部金矿体的产出规律与浅部一致,严格受区域走滑断裂控制,因此深部资源的增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深部成矿构造形态、分布与结构等的认识程度。本文提出深部成矿构造三维建模方法,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等数据,建立浅部建模与深部推断相结合的初始模型,进而,采用多源数据耦合处理的方法,构建胶西北金矿集区三山岛断裂、焦家断裂和招平断裂三条断裂带地下3000 m以浅的深部成矿构造三维模型。基于深部成矿构造三维模型,圈定了研究区深部金矿的12个找矿靶区,对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胶东西北部金热液成矿系统内部结构解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成矿系统研究可划分为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2个方面, 外部环境分析立足于代表性成矿带———矿集区宏观地质背景的深入解剖, 着重揭示地球圈层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体制转换-岩浆活动-流体汇集多种事件的耦合作用对成矿单元内部成矿流体活动与大规模成矿事件启动机制.内部结构研究主要通过矿田-矿床-矿体等多个尺度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解析, 解剖矿体-矿化网络的时空结构, 查明成矿流体物理输运机理及元素的富集-输运-沉淀过程.以胶西北矿集区为例, 从分析系统内部结构的视角出发, 力图查明系统外部地质背景对矿集区内部成矿作用的影响, 并建立成矿系统内部各成矿要素(成矿产物、成矿过程等) 的内在联系; 作为成矿学研究思路的一种新的尝试, 深化区域成矿作用认识有一定推动作用.研究发现, 区域构造体制转换所引发的胶西北矿集区应力-应变场性质转变不但启动了区域成矿活动, 成矿活动在由压剪向张剪过渡的时空界面发生; 而且还造就了复杂多变的控矿构造形迹, 由于空间构造形迹及力学性质的差异, 导致了区域成矿的多样性.应力-应变场性质的变化引起流体各项物理化学参数发生了突变, 并引发成矿物质的富集沉淀, 成矿过程中流体一则由氧化状态向还原状态稳定过渡; 而不同构造形迹控制下的流体运移方式差异则是导致成矿多样性的内因; 成矿过程具复杂性, 其主要表现为矿体金品位和厚度的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蚀变分带的自相似性、成矿作用的突发性及成矿产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牟乳成矿带是胶东半岛金矿集区三大金成矿带之一,但带内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仍存在着较大分歧。范家庄金矿床是近年在该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床,其成矿流体的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入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对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金矿体主要产于侏罗纪弱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呈脉状、透镜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矿床热液成矿期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石英-粗粒黄铁矿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示,矿床中的原生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另有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67.2~297.5℃和168.4~253.6℃,盐度(w(NaCl))分别为3.55%~22.65%和2.58%~12.05%,密度分别为0.77~1.06 g/cm3和0.84~1.02 g/cm3,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与中温热液成矿系统流体特征相一致。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成矿压力为45.8~68.7 MPa (平均为52.8 MPa),成矿深度为5.38~6.71 km (平均为5.93 km),显示出中浅成成矿的特点。成矿流体H-O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早阶段流体的δDH2O-SMOW值介于-96.9‰~-89.0‰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4.3‰~4.5‰之间;主成矿阶段的δDH2O-SMOW值介于-90.7‰~-85.3‰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5.4‰~-0.2‰之间。由此认为,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大气降水的混入比例增加。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认为范家庄金矿床应属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胶东金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胶东是全球三大金矿集区之一,深入研究其成矿模式对于正确认识胶东金矿类型并指导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通过系统总结胶东金矿控矿构造特征与型式、构造与矿体的耦合关系、岩浆活动与金矿化的关系及其他成矿地质因素,在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金矿赋矿规律、成矿机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石英脉型金矿、胶西北金矿和深部金矿成矿模式。综合分析后,提出了胶东金矿热隆-伸展成矿模式,其要义是:早白垩世,由于板块俯冲、回撤,诱发壳幔相互作用,产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引起广泛的流体活动;同时,地壳拉张和岩浆隆升,形成花岗岩穹窿-伸展构造,出现大量铲式断层、拆离断层等。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高强度含矿流体活动和交代蚀变作用是胶东金矿大规模集中产出的基础条件,地壳快速隆升引起强烈减压、降温是大量金质从流体中析出、沉淀的重要原因,伸展构造则为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黑岚沟金矿田位于胶东中部栖霞-蓬莱金成矿带北段,区内发育黑岚沟、河西、侯各庄、初格庄等多个石英脉型金矿。其金矿化主要出现在含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中。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因此,基于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指导找矿勘查具有实际意义。采用新型原位矿物热电仪进行黑岚沟金矿集区46件主成矿阶段黄铁矿的热电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该区-170~-616 m标高内,黄铁矿热电导型P型率大多在90%以上,暗示目前揭露的矿体仍然处于矿床上部或顶部;特别是热电系数主要集中在200~350 μV·℃-1,且其离散性较大,推测矿床垂向延伸较大;通过热电系数计算成矿垂向延伸指数平均值为30.4%,该值也说明目前探采部位属于矿床上部。综合分析,认为黑岚沟金矿田深部仍然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6.
Lü Guxian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15(2):232-237
The depth is important for ore finding in Jiaodong gold deposit. However, many geologis tsare still discussing how to confirm the depth for the tectonic and metallogenesis formation.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propose a new method—the correction of metallogenic depth via its structure to calculate the depth. This method, based on the crust rock in a solid stress state, emphasizes the elastic pattern rather than the static-fluid pattern. In addition, this method is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rust than the method of weight/special weight.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illustrating, with the Jiaodong gold deposit as an example, the metallogenic depth correction via structure conclude that the depth of the most deposits, lower than 4-6 km, is often 2.5 kin. Therefor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re exists a second enrichment belt and that ore resources are more potential at the belt of Jiaodong area.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by years of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7.
胶东福山北部地区金及多金属成矿系列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福山北部地区位于胶东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带北段。该区粉子山群大面积出露,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一完整的热液成矿系统。对区内邢家山(钼钨)、王家庄(铜锌)、杜家崖(金)等典型矿床(式)研究发现,该区金属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燕山晚期斑岩体具有密切关系,由高温至低温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展布规律明显,共同构成了与中生代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金及多金属成矿系列。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及多金属矿应作为该区找矿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而优越的条件。地质演化历史中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基础 ,其引起的区域壳幔物质交换、岩浆活动等系列事件及耦合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成矿物质、良好导流网络、丰富成矿流体、持续成矿能量等必备条件 ,最终导致矿集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DENG Jun YANG Liqiang SUN Zhongshi WANG Jianping WANG QingfeiXIN Hongbo LI Xinjun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Tectonics Expl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3,77(4):537-546
A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have multiple sources, especially the mantle source. Seismic wave, magnetic and gravity fields show that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nd its coupling mechanism are the fundamental dynamic causes for the exchange and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in the metallogenic system. Considering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tructural setting, the tectono-metallogenic dynamics model of the area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occurrence of the greenstone belt during the Archean-Proterozoic-the embryonic form of Au-source system; (2) stable tectonic setting in the Paleozoic-an intermittence in gold mineralization; (3) intensive activ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greenstone belt in the Mesozoic-tectono-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o-diagensis; (4) posthumous structural activity in the Cenozoic-destruction of orebodies in the later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I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