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2.
阿不亥勘查区位于东胜煤田东北部,区内主要含煤岩系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主要含5个煤组,含煤9~22层,平均15层。含煤地层岩性空间上变化频繁,给煤岩层对比研究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文章通过选取岩性组合对比法、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和测井曲线对比法并结合地震剖面成果,对区内煤层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共编号煤层18层。其中,可采煤层15层,不可采煤层3层,可采煤层中基本全区可采煤层3层(4-1、4-2中、6-2中),大部可采煤层9层(2-2上、2-2中、2-2下、3-1、3-2、4-2上、5-1、6-2上、6-2下),局部可采煤层3层(2-1、3-2下、6-1)。主要可采煤层(基本全区可采和全区大部可采)对比可靠程度相对较高,煤层结构简单,厚度变化较小,属于较稳定煤层。  相似文献   

3.
哥伦布拉普查区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苏拉特盆地内。研究表明:普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纪Taroom组及Juandah组,含煤11层,可采10层,其中2_(-1)、4、8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除了依据煤层自身特征、标志层、层间距特征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地球物理特征、煤质和岩矿鉴定等综合手段对各煤层进行了对比,加深了对研究区地质特征的认识,为研究区煤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贵州兴达井田含煤9-17层,其中K1、K2、K3、K4四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依据钻孔资料,分析测井曲线形态与煤层顶底板以及上下标志层间的组合关系,对井田的煤岩层进行了对比。该井田K1煤层常分叉为K1上、K1下两个分层,其直接顶板高视电阻率异常,三叠系至K1煤层组间自上而下的缓坡状视电阻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含煤地层与三叠系地层划分依据;K2煤层位于龙潭组顶部,下距长兴组灰岩标志层10m左右,煤层本身高伽马异常;K3、K4煤层及其底板具较高的自然伽马特征。  相似文献   

5.
东光煤矿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变化大。根据矿区地质资料及测井成果,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煤质分析等方法对煤层进行综合对比。准确判定了该区可采煤层6煤、14煤、16煤、21煤、23煤、27煤及其相应标志层B3、B4、B6、辅1、辅2、B7、B9,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6.
五凤井田龙潭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变化较大,根据井田钻孔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及煤质特征等对井田主要可采煤层进行对比。该井田6号煤位于龙潭组顶部,上距龙潭组顶部灰岩标志层6m,±常分叉为6上、6中、6下三层,6中煤层平均厚度〉2m,为全区最厚,且唯一可采煤层,对比可靠;26号煤位于龙潭组中段底部,结构简单,无夹石,其直接顶板为高伽马异常,与上下相邻煤层区别明显;33号煤位于龙潭组下段,是井田内唯一一层大可部分可采的高硫煤,易于对比。  相似文献   

7.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8.
攸县兰村矿区深部勘查区位于郴耒煤田北部,含煤地层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层数较多且结构复杂,通过岩性特征、物性特征以及煤层特征等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煤层的赋存特征。结果显示:龙潭组上段1、2、6、9煤层为大部分可采不稳定煤层,3、4、5、7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10、11、12煤层为不可采煤层;龙潭组下段含煤13~16层,只有16煤层在柳树冲区段大部分可采,为不稳定煤层。煤层可采范围的确定,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及矿井安全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宁夏王洼煤矿补充勘探区延安组第二含煤段中8号煤组厚度大、结构复杂,在详细叙述8煤组各分煤层特征基础上.根据标志层特征、层间距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对各分煤层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8煤层为煤组主体煤层,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8—2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3煤层为有可采见煤点但不连成片的不可采煤层;勘探区西部边界外由于地处鄂尔盆地盆地边缘存在无煤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沥鼻峡背斜盐井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共含煤15层,煤层总厚12.63m,其中可采、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8层。由于矿区地处川东褶皱束西侧之华蓥山帚状构造分支沥鼻峡背斜的北段南东翼,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也给煤层对比带来一定难度。根据区内标志层(B1-铝土泥岩、B2-"下铁板"、B3-骨屑微晶灰岩、B6-"上铁板")特征、煤层厚度、结构、煤层层间距及测井曲线特征等,对区内煤层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煤层对比结果可靠,为正确评价矿区的煤炭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木里组。根据岩性特征、岩性组合特征及其含煤性,将木里组分为上、下两段。木里组上段地层为含煤层段,含2层煤,分别命名为下1煤和下2煤。其中下1煤平均厚度11.55m,下2煤平均厚度11.43 m,全区稳定可采。主要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岩性组合法、煤岩煤质法、测井曲线法等对煤层进行对比分析,为正确划分含煤地层,准确估算煤炭资源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红果 《云南地质》2013,32(2):177-179,156
元光煤矿处于楚雄盆地西边缘,哀牢山隆起前缘诺利期辫状河道、三角洲,适宜含煤地层系统及煤层成生。三层稳定煤层C1、C2、C3均赋存于上三叠统花果山组二段,依据标志层、植物化石等可全区对比。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金沙煤田龙潭组岩煤层测井对比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潭组是金沙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含煤达12~15层,其中7、8、9、11、12五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根据测井物性曲线与地质岩心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该组煤岩层的共有测井物性规律:低密度、中低电阻率、较高中子孔隙度和较低的纵波速度,以及其特有规律如:5、6、7、8、9煤层的低自然伽马,11、12煤层较高的自然伽马等特征。结合煤层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及其与顶、底板以及和煤层上、下标志层间组合关系,进行了全煤系地层的对比,揭示了该井田煤层的分岔、合并、冲刷、沉缺、煤层厚度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疆松树头矿区地处天山北麓山前坳陷带,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据矿区已有的地质资料以及最新详查成果,认为勘查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南倾的不对称向斜,地层倾角普遍较缓,构造简单;西山窑组根据岩性特征分下、中、上三段,煤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段,含编号煤层3层、其中以1煤层单层厚度大为特点,厚度为34.32~39.980m,发育稳定,结构简单、区内对比可靠,该资料对该勘查区煤炭资源进一步勘探等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胜煤田锡尼布拉格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含煤层层数较多,且钻孔间距较大,煤层对比难度较大。根据区内勘查成果结合区域资料,采用煤层组合宏观结构、沉积旋回、地震波阻抗追索、测井曲线特征、标志层、煤层间距及煤层结构对比法等综合手段进行煤层对比,使3-1、4-1、4-2、5-1、5-2主要可采煤层达到对比可靠,3-2、3-3、4-1下等次要可采煤层和不可采煤层达到对比基本可靠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新疆沙尔湖煤田煤层特征及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尔湖煤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根据岩性特征、含煤性以及其组合特征,将西山窑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可采煤层均分布在中段,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较大,可采煤层6~27层,可采煤层总厚114.35~139.90m,根据各煤层之间的沉积间距及其与上、下岩层的旋回韵律,又将其划分为Ⅰ、Ⅱ、Ⅲ煤组。以大量地质资料为基础,总结了主要含煤层段的岩相组合特点,揭示了各煤层间的差异及组合特征,利用有效的对比方法,特别是数字测井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对可采煤层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对煤层对比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保证了层位对比的正确可靠,并解决了勘查工作中终孔层位难以确定的问题,为正确划分煤系地层、准确估算煤炭资源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殿华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Z2):157-160
东胜煤田乌兰希里区延安组含煤地层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大,间距又不稳定,煤层分岔合并比较频繁,煤岩层对比较困难.采用层间距及其发展趋势法、标志层法、煤层自身特征及测井曲线法进行对比,对各煤组及主要煤层对比可靠程度进行了总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磊  牛军强  张培贤 《新疆地质》2012,30(4):482-486
新疆卡姆斯特调查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总结调查区1∶5万煤田地质填图工作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及钻探资料,对该区含煤地层特征及成煤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早、中侏罗世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沉积环境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相为主。全区可采煤层为西山窑组B1煤层,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该组地层含煤性较好,煤层厚且稳定。  相似文献   

19.
杭东普查区煤层产状平缓,构造简单,但由于含煤地层为陆相沉积,煤层层数多、厚度、间距变化大,沉积岩相变化快、大范围内缺乏稳定的对比标志层,因此煤岩层对比是本区勘查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通过对比杭东普查区与邻区200余孔的测井资料,分析煤岩层在各种测井曲线的异常特征与异常组合规律,确定了对煤岩层对比有重大意义的标志层,如延长组与上覆延安组的典型视电阻率异常分界;延安组在高视电阻率曲线上的“树杆”状凸起特征;安定组视电阻率曲线近直线的低值形态;4-1煤在视电阻率曲线上呈现出的“斜坡”状或“刀”状高异常,以及在自然伽玛曲线上的“凹坑”特征;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的高伽马异常,等等。这些典型特征保证了该区煤岩层对比可靠性,为提交优质地质勘查报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