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白云凹陷东部目前已获得多个商业性油气发现,但是该地区油气分布较复杂,油气聚集规律仍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对白云凹陷东部A井区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裂、不整合面和砂岩输导层三类输导体.断开层位多,长期活动的Ⅰ类断裂为油源断裂,垂向上深部主要起输导油气作用,而浅部垂向和侧向封闭性较好,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断开层位少,活动时期短的Ⅱ类断裂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砂岩输导层主要为ZJ2段和ZJ3段砂体,输导能力强;而珠海组砂体的区域输导能力较差.T70不整合面主要为削超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靠近洼陷的平行不整合面上、下分别为渗透性的砂岩和灰岩岩层,为油气输导层,东部隆起区的削超不整合则有利于油气聚集.分析得出:沟通白云主洼烃源岩的3号断层系发育的断面脊、ZJ2段和ZJ3段砂岩构造脊以及自西向东发育的不整合构造脊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区域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三种输导体组合形成的复合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断裂与砂体组成的断-砂复合输导体系表现为断-砂耦合输导、油气近源成藏模式,油气成藏的主要层位为ZJ2段;而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网状输导体系则表现为断-砂-不整合-构造脊复合输导、油气远源多层系成藏模式,油气纵向上具有多层系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油源断裂在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产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不同油源断裂同一时期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活动强度大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其附近油气富集;而活动强度小的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其附近油气不富集.2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强活动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对油气富集所起作用越大,应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而弱活动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对油气富集所起作用越小,不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3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部位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活动速率大的油源断裂凸面脊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而活动速率小的油源断裂非凸面脊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不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油气分布明显受到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区分布的控制,基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多套盖层封闭区和不封闭区分布的确定,将其叠合建立了一套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区的方法,并选取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作为实例利用上述方法对其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东三段、东二段泥岩和馆三段火山岩3套盖层运移区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东三段、东二段泥岩盖层和馆三段火山岩盖层运移区分布特征不同,输导天然气至东三段泥岩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的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大.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东二段泥岩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的东部和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分布面积也相对较大.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馆三段火山岩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西南局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穿过三套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东南地区和北部及西部边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大.与目前南堡凹陷中浅层已发现天然气分布有着很好的吻合关系,证实利用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下切谷是由河流体系响应于海(湖)平面相对下降而向盆地方向延伸所形成的深切水道,其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揭示乌南斜坡区南屯组下切谷发育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本文对下切谷的地震反射特征、充填物垂向沉积序列及岩性进行了识别和分析,认为乌南斜坡区南屯组发育多期下切谷,其在地震反射外形上表现为顶平底凹的对称或不对称的"U"字形或"V"字形特征,垂向沉积充填序列表现为多期砂泥复合充填,且下切谷内外存在明显差异.乌南斜坡区南屯组下切谷主要发育在乌南斜坡区的缓坡部位,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的条带状展布,沿物源方向下切谷的沉积存在"顺源堆积"的充填模式.在油气成藏方面,下切谷内的顺源砂体可形成油气藏,且控制着区块的整体含油性.下切谷也可形成侵蚀不整合,作为遮挡条件控制局部地区形成2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与分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碳酸盐岩是塔里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来源 ,同时也有大面积、高幅度的圈闭 ,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条件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有三种基本的油气聚集模式 ,即隆起高部位潜山型、隆起倾没部位内幕构造型和隆起边缘断垒型 .油气分布主要受古隆起 ,断裂 ,不整合及裂缝系统的控制 .古隆起倾没部位 ,古隆起上的断裂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6.
长岭地区东北部拗陷层油气成藏特征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实际出发,以分析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控砂主导因素及油气成藏规律为主线,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方法对该区进行了储层预测,寻找有利的储层分布范围,研究砂体在空间展布特征,掌握砂体与断层的配置关系、砂体的尖灭情况,进而识别不同类型隐蔽型圈闭.指出该区隐蔽油气藏主要有三种成藏类型,即构造-岩性复合型、砂岩上倾尖灭型、砂岩透镜体型.远物源缓坡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该区砂体分布,使得油气富集成藏规律主要表现为多层位含油,各个砂组交互发育;单个油藏面积小,在平面上具有多套砂体形成迭合连片的特征.主要目的层,如青一、二段砂体,以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发育为主,河道走向北东向.研究区内的断层走向近南东—北西向,与砂体走向垂直.这种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7.
气烟囱对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利用原始地震数据或单一地震属性对气烟囱进行解释存在严重的多解性.本文采用基于有监督人工神经网络的多属性模式识别技术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气烟囱体检测,并将其应用于渤海辽东湾郯庐断裂带某工区,以摸清油气运移机制和成藏模式,达到预测油气有利分布范围的目的.结果表明,气烟囱体能够更清楚、直观地指示油气沿断裂运移的通道,气烟囱发育部位与浅层气的分布比较一致.研究区内深大走滑断裂是沟通深层烃源岩的主要通道,是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后期活动形成的次级雁列断层对油气具有调节作用,使得部分油气在浅层新近系储层中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性大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再次调节作用的大小,从而控制油气富集层位的差异性.气烟囱检测结果与该区钻井揭示的油气富集规律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断裂本身不能作为好的油气圈闭,沿断裂带垂向运移的烃类流体必须要向两盘砂体侧向分流,进入合适的储集空间才能够最终聚集成藏.但目前对于断裂-砂体耦合的复式输导体系研究相对较少,无法合理解释油田勘探中断裂两盘或断裂同一盘不同砂层之间油气富集程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成为制约目前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的"瓶颈".本文在断裂-砂体平面、剖面配置类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断裂-砂体耦合运移油气的机理,并系统总结了7方面影响油气侧向分流的因素:盖层、断裂及砂体优势运移通道、断裂带诱导裂缝的发育程度、断裂-砂体接触面积、断裂和砂体间渗透率差异、砂体层间非均质性和砂体是否存在泄水通道.最后指出了目前断裂-砂体耦合侧向分流油气研究中存在的3方面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 存在多期油气的调整与破坏, 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正是油藏遭受破坏后的产物. 研究表明, 志留系沥青砂岩分布于盆地中西部且主要受加里东晚期的油源区和塔中、塔北及巴楚古隆起的控制, 而局部构造带沥青砂岩的分布受储层沉积体系的控制. 纵向上沥青砂岩绝大多数位于红色泥岩区域盖层和上砂岩段致密岩性段之下. 早期油气破坏程度的差异和受后期油气浸染的影响, 塔中地区沥青砂岩与油砂在纵向上既有上下分界, 也有交互分布的关系. 沥青不仅存在于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且还赋存在颗粒内部和裂隙之间, 证实了早期油藏的抬升破坏. 沥青砂岩的大面积存在揭示了克拉通区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聚集以及随后的油气破坏, 这次破坏使得古生界油气资源量至少损失近133亿吨. 油气破坏后形成的沥青砂岩可以作为油气封堵的有效隔层, 形成沥青封堵油气藏, 有利后期油气的聚集. 志留系早期油气的破坏受地层埋深的影响, 塔中北斜坡深部是寻找志留系早期原生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的数学模拟技术正成为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油气趋向于沿着范围狭窄的优势路径发生运移的认识,利用渗逾理论建立油气运聚数学模型,厘定模型在不同运移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而通过模拟分析,讨论大尺度宏观均匀输导层内运移路径的特征.最后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统长8油层段的运移研究为例,分析盆地尺度油气运移路径特征.获得油气在非均匀输导条件下形成优势运移路径的认识:流体势的空间变化决定了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输导层的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二次运移路径的特征及形态.  相似文献   

11.
潜山构造带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一种油气非常富集的构造单元.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潜山带.兴隆台潜山构造是断块作用下的潜山.受台安-大洼断裂周期活动的影响,兴隆台构造带断裂发育,多期断层纵横交织,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通过断层呈阶梯式运移,在潜山内部和上覆的第三系不同层段中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油气藏,构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兴隆台复式油气聚集带具有多油源供给、多期次充注、不同油源混合等特征.油气运聚具有"多源(多方向)多时期供烃、多渠道输导多层系聚集、多成因圈闭多期次成藏"的复式运聚特点;构成"潜山内幕裂缝型油气藏和潜山浅表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与"披覆断块型和砂岩上倾尖灭型油气藏"的油气藏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12.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兴洼陷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储集砂体的分布,尤其是能够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浊积扇、辫状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三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其中浊积扇扇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地层位置分析,发现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是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层段,浊积扇砂体发育,且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平面上,MSC8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青断层东南侧的狭长区域内,MSC5、MSC6、MSC7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在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综合上述分析,预测了坡折带下部洼陷区、高青断裂下降盘和高24-高27井间区域3个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南部地区是近年来勘探评价的重点地区.该地区上古生界沉积体系、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和古隆起台缘斜坡礁滩相沉积体系中均孕育着巨大的天然气产能,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战略接替区.研究区目标层埋深大,储层厚度小;下古生界地层间波阻抗差异小,地层反射能量弱,分辨率低.针对这些难点,本文利用精细闭合差技术刻画目的层,采用波形特征分析、叠前反演等方法精细描述目的层的构造形态并预测砂体厚度,采用谐振法对目的层进行含油气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砂体厚薄变化相对较快,而南部总体砂体厚度变化较小.根据砂体厚度分布、有效砂厚与试气成果对盒8段进行有利区评价,有利勘探目标约为7505 km~2,其中Ⅰ类面积约为4729 km~2,Ⅱ类面积约为2776 km~2,预测结果为钻探井位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机理认识的深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塔河大油田和普光大气田的发现为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地质实例.由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时代老、经历构造改造期次多、烃源岩差异性热演化、礁滩相复合体与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等多样性储层发育、盖层发育不均一(特别是膏盐岩)和后期油气藏多期改造与调整等因素,使得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发育于斜坡带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多以硅质或钙质伴生的泥岩或灰泥岩为主,有机质含量高,生烃潜力大,不同区域热演化存在差异性;2)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改造作用(包括成岩、构造和流体)控制,斜坡带、不整合面、断裂带附近和流体活动区域优质储层发育;3)优质盖层,特别是膏盐岩盖层,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关键,大型天然气田盖层多以膏盐岩为主.基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时间早和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与改造,油气富集区域主要集中在斜坡带和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因为斜坡带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不仅发育优质烃源岩,而且储层多以礁滩复合体为主,盖层样式多;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因长期处于油气运移有利部位和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区域,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评价廊固地区断层相关圈闭内钻井含油气性、完善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断层侧向封闭的断面SGR下限值法,综合断层侧向封闭区泥地比下限值、断层控圈范围等资料确定断层侧向封闭与开启区域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断层相关圈闭内钻井含油气性与断层侧向封闭属性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详细剖析,其结果表明:断层侧向封闭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钻井含油气性相对较好;断层侧向开启区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钻井含油气性相对较差.但在利用上述方法分析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井位,从地震、测井、岩心数据着手,综合断层相关圈闭内储盖组合及油源条件等成藏有利要素进行详细探讨:(1)受断层封闭烃柱高度较低、高部位断层不封闭、无油源断层供源、砂体连通性较差4种因素影响,在断层侧向封闭区内可钻遇不含油气的失利井;(2)受其他断层、自圈、不整合面遮挡3种因素影响,在断层侧向开启区内可钻遇含油气的成功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含油气盆地处于全球(晚期)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区,近年来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形成于渤中坳陷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带的PL19-3大型油田,围绕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及其晚期快速成藏的识别标志进行了研究,指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快速沉降导致的多生烃凹陷和多层段源岩快速成熟为大型油田晚期快速充注提供了充足的油源;郯庐断裂带与北京-蓬莱断裂带交汇区密集发育的晚期活动断裂和高孔渗性砂体构成了快速运移通道;频繁地震活动引起的断层"地震泵"作用是晚期快速充注的驱动机制.PL19-3油田高地温异常和油藏内温度非均一性,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是晚期幕式快速充注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7.
简单斜坡是具有构造平缓和低断裂密度特征的弱构造带,断层位移褶皱作为简单斜坡内一种常见的断层相关褶皱类型,能够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为了准确识别断层位移褶皱及其相关油气圈闭,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不同生长阶段断层位移变化来阐明不同类型断层位移褶皱形成机制,应用断层分段性和断层平面分段生长阶段定量表征方法来识别断层位移褶皱的类型及发育部位.同时,以文安斜坡中南部为研究靶区,探讨位于文安油田内史各庄和议论堡地区主要含油区附近断层形成的断层位移褶皱类型,阐明其相关圈闭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王仙庄断层和SGZ1断层都处于"硬连接"生长阶段,能够形成"硬连接"断层位移褶皱,SGZ2和SGZ3断层处于相互作用的"软连接"阶段,形成"软连接"断层位移褶皱.断层位移褶皱相关圈闭发育部位与文安油田油气分布关系表明断层位移褶皱相关圈闭构造是文安油田主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富集了文安油田大部分的油气储量.  相似文献   

18.
海南地区东三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构造高部位三角洲前缘储层发育程度较差,对储层成因及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有待深入.针对储层成因与分布等问题,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对比与砂体成因分析等手段,发现研究区在北西低、南东高、沟谷相间的古地貌背景下,东三段发育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砂体的成因信息为线索,依据砂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运用种子点追踪与沿层属性提取等手段预测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古地貌控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上倾尖灭部位是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端,是一个断坳叠置型复合盆地,下部为西断东超单断箕状盆地,地层由西向东部斜坡区逐层超覆.本文通过对700多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成果研究认为,十屋断陷的构造特征呈 “三隆两凹”特征,三隆分别为:中央构造带、秦家屯-艾家构造带和皮家构造带;而其间由两个凹带(十屋深凹区、小宽深凹区)所分割.十屋断陷深层油气主要聚集在这三个构造带上.三个构造带的产生原因与基底断层密切相关.营城组末期和登娄库组末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的早期生成和聚集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两期形成的局部构造都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通过地震层拉平法和印模法进行佳木河组古地貌恢复.在分析古地貌特征和油气藏分布关系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古地貌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龙2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古地貌整体呈现出"凹—隆—坡"的格局,不但控制着佳木河组沉积类型和岩性,同时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和展布,古地貌较高部位为油气优先聚集部位,同时受长时间风化淋滤及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形成溶蚀孔和裂缝发育的双重孔隙介质储集岩,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空间,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在此思路指导下,取得金龙2地区勘探的重大突破,发现整装油田,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类似区块的油气勘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