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45亿年前地球形成以来,气候一直是十分稳定的,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海洋和大气一直维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然而,在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气候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过去三百多万年以来,冰期和目前所处的间冰期大约每隔十万年交替一次。把时钟拨回到一千五百万年以前,就会发现那时的地球在两极几乎没有永久冰层,气候总的说来暖和得多。在过去几亿年里,大  相似文献   

2.
1 气候变化背景及辽北千年气候变化 地球形成至今曾发生过震旦、上古生代两大冰期和第四纪冰期。中国从1万年前始处在间冰期.以6000~3000年前气候最温和。到2500年前雪线从1400m降至500~600m,气候转冷而潮湿。商周时代夏季雨量较丰沛,温度可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期冰盛期(或称为末次盛冰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气候与当代气候迥然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已就末次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开展了一些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该时期中国大陆地表气温降低,中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亚冬季风增强、夏季风显著减弱。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MIP)标准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东亚植被的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可能冰川的反馈作用、以及西太平洋表面温度的作用能够引起额外的气候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PMIP标准试验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质学考察材料分析,西北地质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是非常寒冷的大冰期与温暖的大间冰期反复交替出现,以温暖气候为主。第一次大冰期为震旦纪大冰期,第二次为第四纪大冰期  相似文献   

5.
古气候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黄建斌  闻新宇 《气象》2012,38(3):257-265
回顾了近20~30年古气候的研究进展,包括下列问题:雪球和热力极大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古季风、D/O循环和H事件、全新世季风、全新世气候突变、气候变化与古文明、近2000年的气候。研究表明,第四纪前的气候变化中CO_2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O_2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这说明虽然影响机制不同,但是温室气体和气候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地球目前处于间冰期,面临着冰期来临的威胁。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可能推迟下一次冰期的到来。21世纪全球变暖仍将继续,人们可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变暖的速率,以及可能达到的变暖峰值。  相似文献   

6.
刘兴诗 《四川气象》2007,27(1):11-13
当前沙尘暴活动愈益受到人们关注,或以为其是近期以来人为破坏荒漠植被的结果。分析第四纪黄土生成历史,以及历史时期大量雨土记录可见,其实沙尘暴古已有之,古时活动剧烈程度较今日有过之无不及。黄土堆积乃沙尘暴的直接产物,雨土是其过程和现象。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的全新世期间,存在2500-3000年的冷暖干湿变化周期。经历了大约2500年的亚大西洋期行将结束,新的灾变时期即将来临。在此总的大自然气候发展背景下,沙尘暴活动加强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活动并非主要因素,只不过加剧其程度而已。  相似文献   

7.
张家诚 《气象》1975,1(5):20-21
1972年前后,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于是国外有一些学者“推论”说未来世界气候将继续恶化。情况究竟怎样呢? 根据气候纪录、历史记载和考古、地质发现,证明世界气候在地球史上曾经有过显著变化,几亿年的气候史中主要是温暖的气候,这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冰雪复盖,北极与南极地区也是这样。但在几亿年漫长的气候史期间,也出现过若干次寒冷时期。在寒冷时期,冰雪很多,冰川由高山发展到平原,例  相似文献   

8.
当前沙尘暴活动愈益受到人们关注,或以为其是近期以来人为破坏荒漠植被的结果.分析第四纪黄土生成历史,以及历史时期大量雨土记录可见,其实沙尘暴古已有之,古时活动剧烈程度较今日有过之无不及.黄土堆积乃沙尘暴的直接产物,雨土是其过程和现象.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的全新世期间,存在2500-3000年的冷暖干湿变化周期.经历了大约2500年的亚大西洋期行将结束,新的灾变时期即将来临.在此总的大自然气候发展背景下,沙尘暴活动加强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活动并非主要因素,只不过加剧其程度而已.  相似文献   

9.
本文计算了黄道倾斜的温度灵敏度参数,其中考虑了天顶角反馈、生物反射率反馈和潜热反馈。经过计算表明,在有冰雪反射率的情况下,天顶角反馈的重要性,以及反馈机制在米兰柯维奇冰期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全球性的冰期气候背景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还以第四纪冰期庐山气候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计算了冰期黄山、天目山的温度与冰雪质量平衡,指出冰期低温的春秋季十分有利于降雪和冰雪积累的。文中经过理论推算得出第四纪中国东部山地的雪线高度;它与地理地质学的考察结果很相近。最后计算得出,在有利地形条件下,黄山500年的冰雪净积累厚度可达200米以上,天目山也接近于1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0.
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在65 MaBP(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第三纪已经有了古猿,进入第四纪之后发展为直立人。大约20万年前出现了智人,进入新石器时代才进化为与现代人解剖学上完全一致的智人(Homo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次伟大的革命震动了地球科学:一个涉及固体地球,即大陆漂移;一个关于冰期之争,即更新世是否只有4次冰期。前者经过大约100年的长期准备,但是人们立即接受了这个概念。后者则来得相对突然,经过几十年才得到承认。1大陆漂移早在1620年Bacon就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平行现象。1858年Snider-Pellegrini认为美洲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1889年Mantovani提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第四纪是地壳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第四纪气候主要指距今10~3—10~6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可进一步推测现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长期气候变化预报服务。在第三纪,古气候是相对稳定的,但从第四纪起,气候出现了巨大变更,有多次冷暖干  相似文献   

13.
气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根据气候记录、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世界(包括我国)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10~0—10~8年的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目前,引起全世界气象学家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这一趋势在我国也有反映)。特别是1972年前后出现的世界范围的大面积气候异常,更引起人们的关心。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近代气候变迁的特点,为此必须联系到地球气候史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对我国近500年气候寒冷期(欧洲现代小冰期)内,四次气候变冷以及本世纪气候变化特点与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夷平过程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效;(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  相似文献   

15.
当今厄尔尼诺现象的特点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这往往会引发洪涝和旱灾。一项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一段温暖时期的气候类似于未来的气候,可是当时并没有长期停留在厄尔尼诺现象之中。上新世中期从530万年前至280万年前气候潮湿,全球气温比当今平均高出  相似文献   

16.
从第四纪开始至今的2.5Ma气候特征为冰期-间冰期旋回。在100ka旋回中,间冰期长者可持续近30ka,而短者不足10ka。目前的间冰期已持续了11.5ka,显然面临着间冰期结束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周秀骥 《气象》1991,17(3):31-34
在地球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气候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人类是在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但是,世界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上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生产建设规模的加速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观测事实与科学分析结果已经说明,现代人类活动对于几十年到近百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式结果与实况资料和地质记录对比,表明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现代气候状况和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降水的变化与地质记录符合得较好。在末次盛冰期和现代气候状况下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对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的影响很小,但对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作用不同。冬季气温的变化比较显著,不能忽略。CO2浓度在末次盛冰期最低,其混合比为200×10-6,这使得气温降低。CO2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特征。冬季其影响最大;但夏季其作用较小,甚至出现CO2浓度减少温度增加的现象。产生增温现象的原因是云量发生了变化,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这个结果表明云在气候变化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某时段和区域温度等要素变化的方向。青藏高原地区对这两个辐射因子变化的响应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偏小,原因是该地区的云量高于其他地区。相对现代气候,末次盛冰期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小于CO2的作用。但相对于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变化,这两个因子的贡献都是比较小的。CO2对末次盛冰期年平均温度变化的贡献大约为3%—10%。此外,现代和末次盛冰期气候背景下,CO2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19.
从地球系统的观点看气候突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地球的气候史中,经历了许多次气候突变事件。这些突变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与进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如何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尤其是气候突变。是人类寻求对策,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己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文中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对气候突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气候突变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大气圈,而应该对地球系统的整体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第七届全国气溶胶学术会议于1999年9月6~10日在西安召开。会议由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发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西安306项目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气溶胶、环境、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