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 1∶4 0 0万沼泽图是我国第一幅大范围的沼泽图件。本图及其附图以地图图像的形式 ,形象地、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我国有关单位近 4 0年来在沼泽方面的研究成果 ,表现了我国及主要典型区的沼泽及诏泽化土地的类型、特征、形成及其分布规律。重点反映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并具有新观点的分类体系和分区体系。全国沼泽分类体系被分为四级 :类 (第一级 )、亚类 (第二级 )、型 (第三级 )、组 (第四级 )。全国沼泽化土地的分类系统也相应分为四级。主图表示沼泽和沼泽化土地的前三级类型 ,在作为插图 (2幅 )和附图 (4幅 )的典型区沼泽图 (1∶2 0万~ 1∶15 0万 )上侧重表示第四级类型。另一幅插图为《中国沼泽分区图》(1∶2 5 0 0万 ) ,全国被分为 8个沼泽区和 4 0个沼泽亚区。中国 1∶4 0 0万沼泽图采用综合图型 ,范围法与符号法 (分级定位符号 )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室内制图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与野外验正和缩编相结合的编绘方法。  相似文献   

2.
两个时期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 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相似文献   

3.
1990年2月19日,由河北省科学院主持,邀请吴传钧教授、谷宝庆教授等十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调查及其地图编制研究》成果进行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研究成果特色是:1.该图1:50万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既考虑与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的可比性,又适当增加平原区第三级类型,较好地反映河北省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地域差异性。2.采用多元信息资料编制成图,内容详细、资料翔实、定位准确、地理精度高、图面清晰、立体感好、科学性强。3.在图面配置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式,做到既能拼幅成  相似文献   

4.
晋西与晋西北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其明 《地理研究》1989,8(1):102-102
本文从自然地理特征入手,在分析土地类型形成、分异与演替基础上,结合编制1:5万,1:10万和1:20万土地类型系列图的实践,探讨了上地分级与分类的理论,将该区域分为11个土地型(一黄级),82个土地类(二级),它们分别属于土石山地、土台地和倾斜平地、黄土沟间地和沟谷地等土地演替系列,具有不同的演替过程、演替方向和演替速率。上地类型在空间有规律地组合成土地类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土地生产潜力和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土地评价。文章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将晋西与晋西北土地类型组合成12个自然小区,5个自然亚区,2个自然区。然后,从资源、环境和区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亚区的国土整治方向和治理措施。论文8万余字,附图21幅,表格31张。  相似文献   

5.
以若尔盖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出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信息;根据合成的若尔盖县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划分出4类湿地演变区;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4个时期若尔盖县的沼泽在持续退化,4个时期湿地稳定区的面积合计为1 477.97 km~2,湿地变化区面积合计为1 843.75 km~2;若尔盖县的湿地按照"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发生退化演变或相反方向的演变,高寒草甸与沼泽化草甸间的互相演变是湿地波动变化区、趋水演变区和退化演变区最常见的湿地演变现象;人类活动是驱动若尔盖县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徐勇  赵燊  段健 《地理研究》2019,38(10):2388-2401
“统一用地分类,系统整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用地分类,形成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空间规划和统一规划基础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演化特点和解析中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规划和不同部门对用地分类的要求,通过历史继承、部门融合和综合集成,提出既希望服务空间规划、又能满足部门行业需求的基础性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演化进程大致以1960年和1985年为界分为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在分类方法、分类主体、分类层级、类型构成、类型命名以及适用的数据采集方式和精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不同体系的成果数据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研究建立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由7个一级类型、27个二级类型、79个三级类型构成,与中国现行的分类体系相比,该分类除了在林地三级类型、建设用地部分三级类型吸纳了现行林地分类体系和城市用地分类体系中的合理成分外,对耕地的三级类型、园地的三级类型、草地的二级和三级类型、水域的二级类型等做了重大改进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以若尔盖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出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信息;根据合成的若尔盖县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划分出4类湿地演变区;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4个时期若尔盖县的沼泽在持续退化,4个时期湿地稳定区的面积合计为1477.97 km^2,湿地变化区面积合计为1843.75 km^2;若尔盖县的湿地按照"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发生退化演变或相反方向的演变,高寒草甸与沼泽化草甸间的互相演变是湿地波动变化区、趋水演变区和退化演变区最常见的湿地演变现象;人类活动是驱动若尔盖县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沈象仁  郭焕成 《地理研究》1984,3(2):103-104
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各省(市、区)有关单位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试点,全面开展省(市、区)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并编出了典型地区1:100万土地利用样图。为了交流经验,推动全面,加速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工作的进展,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委会于1981年2月9日-14日在北京召开r第二次全国1:100万上地利用图编委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土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地理研究所、大专院校地理系,以及青海省科委、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内荣古上地勘测设计院、黄河中游治理局等33个单位68人。  相似文献   

9.
1974~2007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74~2007年期间的5期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在解决多源遥感影像(MSS、TM、ETM+和CBERS影像)和多时相(1月、6~9月)影像数据的遥感分类问题上,以模糊物元理论来解释多数据源和多时相数据之间的关系,设计关联函数概率转化的多源遥感数据分类物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若尔盖县湿地区1974~2007年期间的地物类型分布,并进行了变化检测和概率修正算法处理,揭示了1974~2007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特征.2007年,若尔盖县各类型湿地的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河流和湖泊1.37%、泥炭沼泽4.23%、沼泽化草甸9.91%和湿草甸6.04%.1974~2007年期间,若尔盖县的河流和湖泊、泥炭沼泽、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面积在减少,以旱生植物为主的中、低覆盖度草地、居民点、建筑用地和沙地面积在增加.泥炭沼泽主要向沼泽化草甸、湿草甸演替.人为因素则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确定性问题仍是遥感分类与变化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腾格里沙漠虽经过多次小规模专题考察,始终未见有沙漠专题地图编制出版,多数只作为专著中的插图加以表现。为此,编制《腾格里沙漠地貌图》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反映出腾格里沙漠的全貌,还能体现沙漠发展规律、演变特点、分布特征等。依据腾格里沙漠的图幅范围、地貌类型以及印刷纸张规格的要求,将《腾格里沙漠地貌图》的比例尺定为1∶40万。选用1∶25万地形图作为地理基础底图,采用1∶10万地形图作为沙丘符号编绘过渡性的工作底图,专题内容编绘以Google Earth影像资料为主。《腾格里沙漠地貌图》的地貌类型包括风积地貌、风蚀地貌以及其他地貌,其中风积地貌是重点展示的内容。根据腾格里沙漠地貌类型,在编图过程中共设计了16种形态结构类型符号,采用分层设色表示沙丘相对高度,用箭头符号表示沙丘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O2、Al2O3、TOFE(Fe2O3+Fe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O2呈现的峰和Al2O3、TOFE、(TOFE+Al2O3)/SiO2和CIA呈现的谷是类似于现代干冷的冬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而嗣后的湖相SiO2呈现的谷和Al2O3、TOFE、(TOFE+Al2O3)/SiO2和CIA的呈现的峰是类似于现代暖湿的夏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即35 000~25 000 a B. P.该沙漠经历了5次冬季风和6次夏季风交替的气候波动,这些气候事件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O(Dansgaard/Oeschger)事件相对应,Heinrich事件也在其中有很好体现。CGS3a层段所记录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气候突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4.
Summary. A 10 000 yr continuous secular variation record from intensively dated lake sediments in SE Australia has been subjected to periodogram and maximum entropy method analysis. Tests on synthetic data reveal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latter method, particularly when applied to complex number series. Anticlockwise precession of the magnetic vector at a period of 5000 ± 1000 yr is tentatively ascribed to dipole precession, and clockwise precession at a period of about 2800 yr is probably due to westward drift of features of the non-dipole field.
The effect of calibrating the radiocarbon time-scale is important and results in periodicity shifts of up to 25 per cent. Even for well-dated lacustrine sequences power spectra are poorly constrained: it is thus possible that the g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on a time-scale of thousands of years is more uniform than often supposed. Mismatches between declination and inclination spectra can arise as a natural consequence of certain types of source mechanism and should not be simply attributed to figments of the analysis employed.  相似文献   

15.
130ka来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气候变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两个典型的地层剖面的岩性特征、磁化率曲线等古气候相关指标,认为130ka来该区域气候经历了四个明显的暖湿期与干冷期的交替变化。这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旋回及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并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6.
Variations in the geomagnetic dipole moment over the last 12 000 ye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f archaeointensity data for the past 12 000 years. There are 3243 results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orld covering the past 12 000 years. Of these, 2203 are from the European region and 1040 are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archaeointensity data set analy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almost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that used by McElhinny & Senanayake (1982 ). Although there is no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our global data and the earlier data, the data for the non-European region have been improved and we now have a data set for Asia.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环境演变   总被引:34,自引:13,他引:21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南缘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古气候信息均表明,2 000 a来该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以绿洲时空演变和沙漠面积扩张为主要特征,导致了历史上许多著名古城镇的废弃和'丝绸之路'南道的南移。本文分析了2 000 a来绿洲的分布与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其自然及人为原因,指出20世纪以前绿洲的演变主要是在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干旱化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本世纪绿洲沙漠化和环境退化则主要是在干旱大背景下人类活动的结果。为防止本区现有绿洲进一步沙漠化及环境退化,应合理使用水土资源、调整大农业结构、开发优势资源、保护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18.
何敬廉  尹剑辉 《热带地理》1998,18(3):275-278
介绍采用两种不同投影系统的卫星资料制作1:50万TM卫星影像图的基本工艺及关键技术,(10对TM卫星底片进行密度测定和反差分析,(2)卫星像片平面位置误差赋和控制;(3)卫星像片彩色合成色调协调一致控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述了TM卫星影像图的特点及其在地理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李元芳 Gasse  F 《地理学报》1994,49(1):46-54
通过班公错和松西错两钻孔以及红山湖地层剖面的介形类分析,讨论了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和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