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全国地震前兆数据入库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前兆数据入库处理软件Doqzh的功能特点、 工作参数文件、 数据入库流程、 两种数据入库模式、 错误处理、 工作日志文件以及支持的观测日志文件格式等。 该软件可对多种前兆数据、 观测日志以及电子月报表等进行入库处理, 对数据入库操作进行优化, 大大提高了数据入库效率, 且实现了数据入库操作的全程自动化, 包括连接数据库服务器、 连接FTP服务器、 下载文件、 备份文件、 数据包解压缩、 入库、 记录数据压缩包统计信息、 退出程序等。 该软件是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软件, 在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和多个省级前兆台网中心收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为全国地震前兆数据的汇集和共享以及中国地震局的大华北数据共享任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数据传输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前兆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 ,实现前兆数据采集和管理的自动化 ,对新疆地震局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功能、数据采集原理、数据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为数字化观测技术为地震前兆数据的采集、传输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技术与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前兆台网中心技术改造是中国地震局“九五”数字化前兆观测系统技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甘肃省前兆台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验收,考核期间系统正常运行率达到98%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系统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九五”期间,江苏省建立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数字化前兆观测台网。由于该台网实现了数字化,观测数据采样率高,信息量剧增,如何对这些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更好的为地震分析预报及科研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江苏省地震局在“九五”期间组建了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用于汇集和管理各数字化台站的前兆观测数据。 此外,由于大量的模拟前兆观测项目仍然在运行,江苏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按数字化前兆观测的技术规范,对模拟观测数据的存储格式及文件名进行了规范,方便了数字化数据与模拟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对外服务。 1 概况 … 相似文献
7.
以宁夏地震前兆台网为例,就日常数字化观测资料收集、处理、监控、备份入库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阐述.对加强今后区域前兆台网监控及提高数据管理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11.
WDC-D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数据的抢救和整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数据抢救和整编的必要性; 介绍了前兆观测数据库的选取及特点; 系统收集了首都圈范围内(包括5省2市)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 并对其进行分析、 整编并入库。 通过WDC-D项目支持, 本专题共抢救和整编了8个单位共304个台站的前兆观测数据, 其中专业台121个, 地方台183 个, 共计1709个测项的344M前兆综合观测数据。 同时, 通过局域网和Internet为研究和分析人员提供了前兆综合观测数据的服务和数据共享。 文中分析了WDC-D项目数据共享服务的几种方式, 即局域网内基于C/S结构的应用、 广域网上基于B/S结构的数据下载服务及图形服务方式, 并简要分析了这几种数据服务方式的优缺点。 最后, 在总结和分析所做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前兆台网24年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少震区前兆异常的一些特性。在这个建网以来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每年平均发生2~3次3级多地震,年最大震级的平均值仅3.6级的陕西前兆台网中,每年年度会商所提出的各类测项异常比在11%~20%之间,综合异常比为15%。这些异常比的变化曲线与陕西省内地震频次的强度变化曲线不同步,它们是与地震无关的测值变化,可能是未被人们认识的外界干扰,也可能是地壳内部应力积聚又释放但又无地震发生的一种地壳蠕动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数据中的形变观测数据变化复杂,地球物理场变化和环境干扰等信息识别与剔除是与地震相关现象分析的关键.传统的信号识别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经验模态分解、频域信号分解等方法,但它们难以统一识别高幅值变化(尖峰、阶跃)与高频变化波形.本文利用信息熵参与形变时序数据的自动化分段构造子序列,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两种波形被分割的弊端,然后以统计描述方式表达子序列,最后利用角度异常因子(Angle-Based Outlier Factor,ABOF)和局部异常因子(Local Outlier Factor,LOF)构建对数函数定义离群点,以解决统一识别高幅度变化与高频率变化的问题.实验表明,对于特征向量维度变化的情况,LOF-ABOF算法的计算效率呈线性变化关系;在特征表达策略改变的情况下,该算法对高幅值变化和高频变化的异常识别效果良好.本文所提供方法可以检测出高幅值变化与高频率变化的异常形态,为地震前兆数据中形变观测数据"前兆信号"的识别提供指导与参考,为深入认识地震现象及其产生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MASS系统采用MS—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对地震目录、地震观测报告、地震波形数据、地震速报目录,及与其对应的标准地震目录、脉冲标定波形、系统标定波形及幅频特性曲线、台站要素数据等,进行了系统管理,使用户可以快速从网上检索统一整理、格式一致的各种数据资料;为预报和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同时有利于台网工作质量的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临夏台地电阻率变化与震兆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甘肃省临夏台1981年以来的地电阻率资料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该台地电阻率的变化特征,探讨EW和NS两测向之间数据的相关性,以及与大夏河流量变化的对应关系,认为该台两测向数据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能与区域地下介质具有较均匀的电性结构有关;分析了该区降水和地下静水位对地电阻率的影响,认为地下静水位的影响更显著.此外,探讨了临夏台地电阻率资料作为地震前兆的意义,认为该台资料对甘东南及甘青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反应敏感,以下降型破年变异常为主,呈现出震级越大,异常持续时间越长的特点.该台资料同时对甘青地区成组中强地震有所反应,显示出异常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和恢复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该系统利用GMT,SAC作为后台处理软件,通过perl,Unix Shell程序实现首都圈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网络发布。 相似文献
18.
基于Windows NT服务器的前兆数据共享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简要介绍了地震前兆数据的现状及其实现数据共享的必要性;分析了常用的二种通用Web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及应用技术,它们是基于通用网关接口CGI的体系结构和基于服务器扩展API的体系结构。考虑到前兆台网中心硬件设备的条件、所运行的数据库平台和地震前兆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前兆数据在Internet上的共享服务采用基于通用网关接口CGI的体系结构编写应用程序来实现。以WWW服务器为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方式在浏览器上实现共享,可检索任意台站、任意观测方法、任意地点、任意时段的前兆数据,实现地震前兆数据信息网络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Mitiyasu Ohnaka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1984,122(6):848-862
The Kanto earthquake (M=7.9) that occurred along the Sagami Trough in the Sagami Bay on 1 September 1923 was one of the most disastrous earthquakes in Japanese history. The Kanto area includes Metropolitan Tokyo and Yokohama which are densely populated, and hence it has been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whether or not the 1923 Kanto earthquake was preceded by precursory seismicity. A study using the most complete lists of earthquakes catalogued recently by Utsu and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reveals that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Kanto area was appreciably higher before and after the Kanto earthquake, and that the Kanto earthquake was preceded by a sequence of anomalous seismic activity, quiescence, and foreshocks. Such higher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Kanto earthquake is contrasted with low seismicity during the recent 30-year period. A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recursory seismic activity, subsequent quiescence, and foreshocks for the Kanto earthquake. In the model, the transition from precursory seismic activity to quiescence is ascribed to time-dependent fracture due to stress-aided corrosion. Foreshocks are related to an acceleration of premonitory slip shortly before the mainshock sli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