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MSDP软件中LOCSAT和HYPOSAT定位方法,从震源偏差、残差分布方面,对2007年7月吉林测震台网运行以来记录到的20次东北地区m_b(m_B)≥4.0深源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东北深源地震,HYPOSAT定位方法更佳。  相似文献   

2.
选取江苏测震台网震中距2°以内18个地震台站记录清晰的波形资料,使用单纯形、LocSAT、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分别采用华南速度模型、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模型以及IASP91全球速度模型,重新测定江苏大丰海域MS5.0地震震源深度,对获取的深度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地震定位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接近,约为11 ± 2 km;HypoSAT定位方法计算结果较为稳定,IASP91、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模型均适用于该区域震源深度计算。   相似文献   

3.
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现阶段大部分采用基于走时的方法。单纯形定位方法作为一种直接搜索类的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日常地震目录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新疆测震台网现有布局,结合“3400”走时表,分析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的测定精度。研究表明,对于新疆测震台网网内浅源地震,单纯形定位方法能够得出较为精确的震中位置,而得出的网外地震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初至折射波对震源深度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对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测定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收集整理《江西测震台网地震观测报告》中2007年10月—2018年7月记录的31次ML≥3.0地震事件,根据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对上述地震震源深度进行sPL震相分析,得到了其中15次地震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值。通过与单纯型、LocSAT、Hyposat等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比较精确。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范围内的所有地震事件,分别采用单纯型、LocSAT、Hyposat、HYP2000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以定位结果中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级残差为主要分析对比指标,与国家台网中心发布的正式速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单纯型定位方法为区内速报地震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震速报中地震定位方法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08—2014年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的内蒙古自治区内地震事件,对每一事件采用单纯型、LocSAT、HypoSAT、HYP2000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以定位结果中的定位残差大小为唯一判定指标,考察4种定位方法的适用性,对比发现,单纯型方法定位残差最小,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地震速报的有效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疆测震台网常用地震定位方法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2009年新疆测震台网记录的49个ML≥3.0地震,选用相同地震台及相同震相到时数据,分别采用单纯形、Loc Sat和Hypo Sat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从定位残差和震中位置对各定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地震台站包围好的浅源地震,3种定位方法均适合;对地震台站包围不好的浅源地震,Loc Sat定位方法效果较好;对深源地震,Hypo Sat定位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地震台站空隙角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川测震台网记录的芦山余震资料,选取20个M≥2.5地震,以Loc3D(川滇)定位方法定位结果为标准。采用MSDP中常用定位方法(HypoSAT、HYP2000、LocSAT、单纯型),在人为增减台站情况下,使得台站空隙角在25°—320°范围内任意变化,采用相同震相和相同台站对选定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并对定位结果与标准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震中位置在台站空隙角25°—130°任意变化时,4种定位方法效果较好,差别不大;在空隙角达到130°时,震中位移具有随着空隙角增大而逐步变大趋势;在空隙角达到190°时,单纯型法震中位移明显加大,出现随机突跳现象。总体而言,LocSAT法定位效果较好,平均震中位移2.6 km,HYP2000法平均震中位移2.8 km,HypoSAT平均震中位移4.1 km,单纯型定位效果较差,平均震中位移10.3 km。  相似文献   

9.
收集海南数字台网2016年1月至11月M_L≥2.0级地震事件,分别用单纯型、LocSAT、Hyposat 3种方法重新定位,结果表明:3种定位方法定出的结果相差不大,残差小,认为海南台网对台站分布较合理的地震定位结果可靠。通过实例:2016年7月31日的海南乐东M_L3.2地震记录到的sPL震相,用sPL震相测定震源深度法定出的结果与以上3种定位法、PTD法结果一致,因此认为用sPL震相定震源深度比较精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深度震相sPn波的一些特征和2008~2012年安徽数字测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对发生在安徽及邻区M≥3.0级的地震进行了sPn震相分析,并用sPn震相计算的震源深度与目前我国台网运用较多的单纯型法及国家权威测震机构的定位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近震震相sPn-Pn波的方法测定该区域内的近震深度,有助于校正台网的定位精度,对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坏程度准确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许多地震前可以观测到局部磁异常。选择位于中国最北部的国家级绝对地磁观测台内蒙古满洲里地磁台和黑龙江德都地磁台200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差值法、响应比、能量比等分析方法,对2008年6月10日内蒙古阿荣旗M 5.2地震和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M 4.6地震前的局部空间磁场异常进行分析,并应用斜率分析和差分分析对差值法异常信息进行提取,发现在内蒙古阿荣旗M 5.2地震和黑龙江龙江县M 4.6地震前各方法均存在明显的异常,这些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站周围小范围的震源区介质电性结构的变化。同时针对异常幅度、持续时间与地震强度间的关系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2.
陈贵美  杨选  刘锦 《华南地震》2009,29(1):69-78
选取广东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6-9月试运行以来记录到的32次地震事件,运用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及地震编目使用的几种常规地震定位软件,并将其结果与‘九五’编目产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单纯型定位法及HYP02000程序的定位法结果稍优于Hyposat定位法:对于网缘地震,3种定位程序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报中最难的是临震预报,而且最需要的也是临震预报。因此,寻找一种临震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地微电流异常可能是一种能在地震前出现异常的观测方法,它具有地震前突变异常,而且是异常幅度明显的指标。通过大地微电流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7个台站的实际观测结果可见,一般在地震前几天到20天左右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天。我们根据其异常规律,预测过5个地震的发生,特别是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级和2008年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4.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4.

The great Tancheng earthquake of M8? occurred in 1668 was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 ever recorded in history in eastern China.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ault geometry of this earthquake by inverting seismological data of present-day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focal area. We relocated those earthquakes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 and fou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using gird test method. The invers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trike is 21.6°, the dip angle is 89.5°, the slip angle is 170°, the fault length is about 160 km, the lower-boundary depth is about 32 km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upper boundary is about 4 km. This shows that the seismic fault is a NNE-trending upright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has cut through the crust. Moreover, the surface seismic faul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earthquake-depth distribution and seismic-wav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focal area all verified our study result.

  相似文献   

15.
2019年8月22日在黑龙江绥滨发生9次小震活动,地震活动分布的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利用调制地震、震源机制解及视应力等方法,分析此次小震序列活动特征,并结合黑龙江省以往震例,进行震后趋势分析,初步判定,黑龙江绥滨地区后续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震源深度测定的确定性方法(PTD)和HypoSAT方法,使用新疆地震台网记录的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计算2015年7月3日皮山M_S 6.5主震和余震序列震源深度。结果显示,对于主震,采用PTD方法得到震源深度为21 km,采用HypoSAT方法得到震源深度为20 km;对于地震序列,采用PTD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5—35 km,平均深度为23 km,而采用HypoSAT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30 km,平均深度为19 km;采用PTD方法计算得到的震源深度较深,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采用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矩心深度(24 km)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昌黎、阳原地震台和甘肃省嘉峪关、山丹地震台地电阻率记录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16年地电阻率年变幅,进行斜率合成计算,并根据中国大陆东西部地震活动水平,提取甘肃地震台站周边300 km范围内M ≥ 5.0地震、河北地震台站周边250 km范围内M ≥ 4.0地震,得到15个震例,与计算结果对应分析,发现映震率为70%,且地震一般发生在1年尺度的下降期、2年尺度的下降转上升期、3-5年低值背景期,而异常幅度没有统一标准,只是异常趋势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