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涛  李超  沈翔  江利明  汪汉胜  李刚  林珲 《测绘学报》2023,52(6):917-931
山地冰川物质平衡是研究冰川变化的重要参数。自21世纪初,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大部分山地冰川消融加速,而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冰川却呈现稳定甚至冰量增加趋势,被认为是“喀喇昆仑异常”的中心,但该地区近年来冰量变化是否仍延续正平衡趋势还存在一些争论。因此,本文利用新近发布的ICESat-2卫星测高和TanDEM-X 90m DEM数据,定量估算了2013—2019年间西昆仑山冰川厚度变化和物质平衡,并结合SRTM DEM、冰流速资料和Landsat光学影像分别分析了该地区近20 a冰川物质平衡变化趋势、冰川跃动情况和冰川面积变化。结果表明:(1)2013—2019年间,西昆仑山大部分冰川仍处于积累或平衡状态,物质积累速率为0.228±0.055 m w.e./a;(2)近20 a内,冰川整体呈正平衡趋势,但2013—2019年冰川物质年均积累速率大于2000—2013年(0.173±0.014 m w.e./a);(3)2013年后,冰川跃动仍广泛分布,发现5Y641F0046冰川首次发生跃动,西昆仑冰川东支和5Y641F0073冰川近20 a内一直处于活跃期,中峰冰川由2013年前的活跃状态转为...  相似文献   

2.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冰川消融与积累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联系冰川与气候变化的纽带,对于评估冰川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兰山冰川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作为东昆仑山系中消融最为剧烈的冰川之一,为了评估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物质平衡变化,利用TerraSAR-X/TanDEM-X合成孔径雷达数据、ICESat-2激光雷达高度计数据、SRTM DEM数据,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和激光雷达测高技术对其2000年—2020年高程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物质平衡。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41条冰川平均表面高程变化-5.64±0.96 m,物质平衡为-0.24±0.06 m·w·e/a,呈明显负平衡状态。其中,2000年—2012年冰川的消融速度(-0.30±0.04 m·w·e/a)要略快于2012年—2020年消融速度(-0.22±0.11 m·w·e/a)。结合GPCC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降水与GHCN_CAMS (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气温再分析数据集可知:自2000年以...  相似文献   

3.
2003~2009年全球冰川物质平衡量大约为-259 Gt·a~(-1)±28 Gt·a~(-1),冰川高程变化和物质平衡研究一直是冰川研究的重要方面。简要介绍了目前主要用于冰川高程变化研究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冰川高程变化和物质平衡研究的主要方法。不同学者对全球各个主要冰川的物质平衡计算结果显示,全球冰川基本上都是负的物质平衡。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高度计将获得精度更高的全球高程数据,为冰川高程变化和物质平衡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遥感全天候地表温度产品在多云雾地区意义重大,对冰川泥石流多发的藏东南地区极具应用价值,但遥感全天候地表温度空间分辨率不足限制了其在精细化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藏东南冰川地区为研究区,采用高程、坡度、坡向、地表覆盖类型、植被指数、地表反射率、积雪指数作为全天候地表温度的影响因子,结合移动窗口,进行多种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的对...  相似文献   

5.
吴红波 《测绘学报》2020,49(4):534-534
针对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和水资源的热点问题,首先利用2003—2009年ICESat-GLAS和2000年2月SRTM DEM V2.1资料,推算高亚洲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和冰量变化;其次,利用GRACE卫星的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时变重力场资料反演出研究区地表质量变化,继而在综合分析各流域内地表各种物质变化的基础上,恢复出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再次,根据高亚洲流域冰川的物质平衡状况,估算了外流河流域冰川物质亏损对海平面上升和内流河流域冰川物质亏损对内陆湖泊水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志敏 《测绘学报》2022,51(5):781-781
冰川反照率指冰川表面反射辐射能量与入射辐射能量的比值,是连接冰川表面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纽带,可作为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变化的指示因子。目前,采用冰川反照率估算年际物质平衡的反照率法,已经在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内陆等冰川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方法数据获取简便、时空分辨率高,能用于某条冰川物质平衡的估算,也可用于大中尺度的冰川研究。  相似文献   

7.
InSAR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极具应用价值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具有监测精度高、范围大、成本低、空间连续覆盖等优点,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由于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的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使得InSAR技术应用中受大气延迟的影响非常  相似文献   

8.
高光谱遥感以其波段数目多、光谱分辨率高、带宽窄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的发展可以说是遥感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本文主要介绍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以及针对高光谱影像独有的特点所要进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地质环境,探讨高光谱遥感在青藏高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Yangbajain contains the largest geothermal energy power station in China. Geothermal explorations in Yangbajain first started in 1976, and two plants were subsequently built in 1981 and 1986. A large amount of geothermal fluids have been extracted since then, leading to considerable surface subsidence around the geothermal fields. In this paper, InSAR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applied to map the subsidence of the Yangbajain geothermal 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2 using 16 senses of TerraSAR-X stripmap SAR images. In the case of the TerraSAR-X data, most orbital fringes were removed using precise orbits during the interferometric processing. However, residual orbital ramps remain in some interferograms due to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TerraSAR-X orbits. To remove the residual orbital ramps, we estimated a best-fit ‘twisted plane’ for each epoch interferogram using quadratic polynomial models based on a network approach. This method removes most of the long-wavelength signals, including orbit ramps and atmospheric effects. The vertically strati?ed component (Topography Correlated Atmospheric Delay, TCAD) was also removed using a network approach. If the influence of seasonal frozen ground (SFG) is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sidence rate around power plant I (the south plant) is approximately 20?mm/yr with a peak of 30?mm/yr. The subsidence rate around power plant II (the north plant) is approximately 10?mm/yr, when account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SFG on the power plant and its surrounding ground surfa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motion is caused by seasonal frozen ground and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temperature change.  相似文献   

10.
马成清 《测绘科学》2014,39(11):6-9
文章阐述了对青藏高原重力场进行研究的意义,并进一步利用重力卫星GRACE和GOCE的数据对该区域的重力场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对该区域的重力异常、径向引力梯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在青藏高原的西部,有明显的3条重力异常区,这与当地的地形有关,也与断层的位置有关;引力梯度比重力异常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重力变化剧烈的区域与梯度的异常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是地球动力活动变化剧烈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京地区地表沉降现象,本文采用时序InSAR方法获取了2018—2020年的沉降速率场与累计沉降量场,并选取特征区域及不同空间跨度的两条地铁线路进行具体沉降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不均匀沉降现象较为明显,总体呈现西部抬升、东部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2)存在3个较明显的沉降漏斗,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18.5 mm;(3)朝阳区存在金盏沉降漏斗及豆各庄沉降漏斗,且两个沉降漏斗在本文研究时间跨度内均呈扩大趋势;(4)地铁5、6号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与抬升现象,沉降现象与地下水及地下空间的过度开采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地区抬升现象与南水北调工程对地下水的补充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西昆仑地区冰川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西昆仑地区1991-2009年Landsat TM/ETM+遥感图像,获取近20 a西昆仑地区冰川及其冰川融水形成的郭扎错和阿克赛钦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结合气候资料,分区域综合分析冰川、湖泊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1991-2009年间,西昆仑冰川有显著变化,但东、西区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区处于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波动状态,而西区则处于持续减少状态.与此同时,郭扎错具有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变化现象,而阿克赛钦湖则在不断地缩小.②西昆仑冰川与郭扎错、阿克赛钦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数量上成反比.③在2000-2005年间,西昆仑冰川与湖泊面积变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川面积减少,湖泊面积增大,三者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掌握非震情况下的热红外亮温背景场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是有效提取地震红外异常信息的关键.利用2003-2011年NOAA卫星夜间热红外遥感数据构建祁连山和首都圈亮温背景场,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外亮温背景场受季节、地形和断裂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受季节变化影响最大,年变规律明显;不同地理环境,亮温年变特征呈现不同形式,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区,亮温变化曲线不稳定,红外亮温与地面高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面高程每增加100 m,亮温降低约0.21 ~ 0.63℃,这与我国气温直减率基本一致;活动断裂带在红外图像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亮温线性条带或亮温分界带;多年平均背景场平滑了气候等突变信息,呈现出稳定性较强的规律性变化特征,为断裂活动和地震所引起的增温异常检测提供了稳定的亮温变化基准场.  相似文献   

14.
在青藏高原现代冰川雪线遥感调查与监测结果基础上,对青藏高原30 a以来因现代冰川雪线变化而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区域进行了论述,并对冰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1993年、1995年观测的两期GPS资料,具体分析了青藏高原各块体相对运动情况。目前青藏高原大约以33.4mm/a,N30°E方向向西伯利亚运动,其中巴颜喀拉块体、羌塘块体、拉萨-冈底斯块体和喜马拉雅块体大约分别以17.3mm/a±3.1mm/a,N35°E;25.7mm/a±5.1mm/a,N33°E;38.9mm/a±6.1mm/a,N29°E;46.0mm/a±6.2mm/a,N27°E方向朝西伯利亚运动,而西藏块体大约以28.5mm/a±5.0mm/a速率,N31°E方向朝西伯利亚运动,这些结果与地质结果符合。文中还给出了各块体相对运动的欧拉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