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苗磊 《地下水》2018,(6):198-199
在分析安康市水生态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其水生态环境与水生态治理中存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生态植被破碎化程度较高、滨水空间定位缺失,水生态功能与特色不鲜明等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按照国家当前治水方针,提出研究区水生态治理的初步思路和布局,为安康市水生态治理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1)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本文以新疆白杨河流域为例,结合新疆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实践,重点分析了流域河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举措及现状,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可知:白杨河流域河湖治理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突出问题较多,应按照推进河湖长制的工作要求,深刻领会管好用好流域水资源和加快生态治理的重大意义,采取多种河湖治理措施,把握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和配置流域水资源,狠抓河湖污染整治和生态输水工作,推动全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改善。研究结果以期对类似地区的河湖长制工作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趋增强的影响下,同一流域往往面临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等多种水问题,且干旱和洪涝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日渐增强;系统治理及减缓极值化,成为流域综合治理关键任务,而提升流域对水循环多过程的调节能力则是其关键。在对中国水问题发展形势进行研判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传统治水模式中强调“状态改变”、“末端治理”、“过程分离”等的不足;明晰了变化环境下水问题系统治理的总体需求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的总体技术框架和若干关键问题。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将充分遵循水循环多过程的演变规律,规范人类水土资源开发活动,实现地表-土壤-地下多过程、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的联合调控,最大限度实现“去极值化”,建设健全流域的综合服务功能,保育“山水林田湖”生命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殷复银 《地下水》2018,(6):202-20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分析聊城市水系格局"五大工程"体系建设现状,针对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推行河长制、加快全域水城建设、加强洪雨水资源利用、提升科技支撑等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推动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学威 《地下水》2022,(2):272-273
文章基于临沂市兰山区农村水系现状,深入分析了水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明确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原则、治理目标。拟综合采取河道清淤、水系连通、优化水系布局以恢复农村河湖功能,重新塑造河湖空间形态,提升水生态质量,形成河湖相通,河塘共治的水系格局,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增强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以期为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提供样板。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2)
结合甘州区黑河生态文明建设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对黑河河道治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对适合黑河河道治理的多种方案进行了探讨,分析对比了多种方案的优缺点,以黑河河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在今后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生态理念,为甘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湖治理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7.
赵建永  赵本龙 《地下水》2022,(1):248-250
随着我国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河流生态保护问题愈受到重视。本文对拒马河进行生态健康评估,建立生态保护指标体系,确认河流健康状况,识别河流生态保护目标,确定拒马河各河段生态保护目标。同时对拒马河提出河流保护对策和建议,对完善拒马河水生态系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西平 《地下水》2014,(1):93-94,111
大荔洛河生态治理首先在保证洛河大荔县城区段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重在改善河道环境,营造良好区域环境,以打造绿色生态河流为主要目标。以“水”为脉,以“绿”为网,构筑生态化、自平衡的人居体系,形成“疏密有致,蓝绿相间”的布局形态。在保证河道生态用水的前提下,通过水生态环境治理,适当规划河湖人工水系和绿色景观,实现水资源的综利用。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1)
长期以来,城市河道治水的指导思想都是"下排、中疏、上蓄",而对防洪排涝中河道的"中蓄"功能考虑较少,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引入"湿地河道"设计理念建成原河流生物"繁殖、生长、栖息"的环境,通过综合治理自然河道的生态性实现提高城市河道"中蓄"的目标,逐步形成河流与人的良好关系,为河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城市防洪排涝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为维护生态水利治理成果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治水新思路,全面开启了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水利部树立和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规划设计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湖安澜的美好家园。面对新任务,水利勘测设计单位从原有仅为水利服务的设计单位向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设计单位转变,适应形势、适应市场是水利勘测设计单位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关系着  相似文献   

11.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中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占国土面积1/3的内陆河地区先天性的水资源不足,再叠加不合理的利用,使得水问题成为西北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键性问题.以黑河为例论述了流域尺度的水、土、生态、环境及管理问题;提出缓解流域水资源矛盾必须在流域尺度提高水效益的适应对策;讨论了绿洲灌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4个环节,即灌溉水向土壤水转化、土壤水的生物利用、生物水的生产率以及市场需求的产业配置;展示了水源涵养、节水型绿洲建设、生态水利用率提高的部分实例;分析了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的阶段、问题与途径,强调流域虚拟水配置战略,指出提高流域水-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天然荒漠植物干旱期根区土壤贮水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华  任立良  吕海深 《水文》2007,27(1):14-16,13
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统中,植物根区土壤贮水量是一个重要水源。对植物根区贮水量的研究是对该连续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准确估计植物根区土壤贮水量将为估计灌溉水量、生态需水量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是在中国干旱内陆河下游地区,由于水量减少造成植物根区贮水量减少而产生植物死亡.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在一定边界条件下Richard方程的解,利用地表测值(0~10cm土层容积含水量——遥感方法可确定的值)及根系分布密度来确定黑河下游地区天然荒漠植物根区土壤贮水量,从而证明了利用遥感方法可以确定中国荒漠天然植物根区土壤贮水量。为今后从面上确定根区贮水量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薛兴华  钱华 《水科学进展》2018,29(6):887-897
河流景观生态学已成为河流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范式,但国内研究还颇为不足。从河流景观生态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主要进程、基本内容与重要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多尺度跨学科整体论河流认识要求和景观尺度上处理河流问题的实践需求共同推动河流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其中心议题是河流物理景观系统与生物系统在不同等级尺度上的结构、格局与功能过程,尤其重视物理景观与不同等级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河流景观多尺度等级性、高动态性和有向性等突出性质的认识已取得重要理论发展。指出当前面临5个方面的核心议题亟需取得突破:改进和统一河流景观分类系统、河流景观跨尺度研究、河流景观方法对经典河流生态理论的再认识、河流景观机理与模拟、河流景观对气候变化与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  相似文献   

15.
River-bas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social life of a concep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ançois Molle 《Geoforum》2009,40(3):484-494
The concept of a river basin as a management or planning uni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and is in a state of flux. From its western “discovery” in the 18th century to its advent as the overriding concept behind European water policy, the river basin has been conjured up and mobilized in evolving contexts with varying intentions. Associated with utopian idea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it supported ideas of full control of the hydrologic regime and multipurpose dam construction in the 1930-1960 period, then partly faded and was revived to address water-quality problems, before reemerging in the 1990s as the cornerstone of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WRM), enriched and blended with watershed- and ecosystem-management approaches.This article recount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a river basin and how i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strands of thinking and sometimes co-opted or mobilized by particular social groups or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legitimacy of their agendas. Beyond its relevance as a geographical unit for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urposes, the river basin is also a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 with its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s and justifications, closely linked with shifting scalar configurations, both ecological and in terms of regulatory regime or governance. How interconnected and nested waterscapes can be managed by discontinuous nested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and social levels remain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fuelling an endless search for elusive governance systems that would unite nature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甘肃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荒漠化的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荒漠化的水资源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如果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的利用超过了水资源量的限度,则流到下游的径流量减沙,地下水位下降;而下游地区为了弥补水资源的不足,便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从而导致植被退化和荒漠化.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以石羊河为例,说明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化防治要求实行以农业节水为中心,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阐述了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保护西北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库容分区运用的水库群生态调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影响防洪、供水等现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通过改善水库调度方式、发挥库群联合调控作用,提高生态供水保证率,是当前中国北方缺水地区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把河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用水户,制订多用户分区运用水库群调度模拟规则,同时考虑调度方案对生态与发电的影响,建立水资源系统仿真模型,结合保证各用户供水保证率最大且尽可能均衡的目标函数,构建基于库容分区运用的水库群生态调度模型。将模型应用于海河流域滦河水系,提出了现状供水条件下潘家口、大黑汀和桃林口三大水库联合调度方案,绘制了水库群分区运用调度图,评价了调度方案对水力发电和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有效,水库群生态调度方案较之现行调度,可在不降低兴利和防洪效益的前提下,将河流生态系统供水保证率由46.9%提高到93.8%,生态水文改变度指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河西地区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选取1955-2008年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的河流流量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50多年来, 石羊河年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黑河呈略有增加趋势, 疏勒河呈明显增加趋势, 地域上呈现愈往西部的河流年径流量增加愈明显. 三大河流进入1990年代后有下降趋势, 进入21世纪均有明显增多趋势. 三大河流径流对气候变化有不同响应, 石羊河流域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 气候变暖, 蒸发加剧, 水分散失量大, 是造成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黑河和疏勒河流域主要受西风带环流影响, 径流增多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变暖降水明显增多. 为减缓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不利影响, 在分析三大内陆河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建议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生产方式, 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加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 搞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开发祁连山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哺育祁连山冰川等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对策, 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这些措施和对策将为流域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