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甲烷运移聚集水动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华东某构造古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华东某构造地质、油气地质特征及古水文地质分期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油气生成时期及之后沉积水动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分析了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条件,最后指出了油气聚集区块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3.
煤层采动后甲烷运移与聚集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含甲烷厚煤层经综采放顶煤方法开采后,甲烷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随采场上覆岩层活动特征及导气裂隙带空间分布形态而不同。本文分析了煤层采动后采场覆岩关键层活动特征对导气裂隙带分布形态的影响,提出上覆岩层中破断裂隙和离层裂隙贯通后在空间形成椭抛带分布,阐述了卸压甲烷在椭抛带的升浮—扩散运移理论,为实现煤层与甲烷的安全共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采用煤岩学和煤的工艺分析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侏罗系含煤地层,并通过自然条件下煤化作用过程中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演变,对煤层甲烷的地质聚集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楼章华  高瑞祺 《沉积学报》1997,15(4):115-120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盆地北部大气水下渗形成向心流;中央坳陷区发育泥岩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和越流泄水;盆地南部以越流-蒸发泄水为特征,只有盆地边缘和隆起区的顶部有大气水下渗。泥岩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是松辽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古水文地质的旋回性和离心流的阶段性,决定了油气的阶段性运移和在一个独立水动力体系内多个油环在内,气环在外,与沉积凹陷同心的阶梯式-环带状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论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演化是沉积盆地演化在孔隙流体中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受盆地地貌、水文网、沉积环境、构造性质及其演化史的控制。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含油气沉积盆地通常经历了多期水文地质旋回,从而决定了在一个独立的水动力体系中油气阶段性运移和阶梯式—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油气的阶梯式—环带状分布以沉积凹陷控制的包括部分相邻三级构造单元的具有相对独立的水动力体系为基本单元。因此,作为一个具有多个沉积凹陷的盆地来说,油气的分布通常由多个环带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西斜坡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聚集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大量水化学分析数据和钻井、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利用对水动力场的计算,通过平面和纵向上的研究认为,西斜坡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地层水化学性质和分布特征较为相似,表明两者间应该存在允许地下流体(包括油气)相互连通的窗口,从而导致高台子油层的规模弱于萨尔图油层;研究区内地层水以压实流和渗入流两种为主,由四周向中心交汇,在水动力方面,泥岩层以向上下排出为主,砂岩层则是顺层向上倾方面流动;寻找有利勘探区应以压实流和渗入流的交汇区为主,在其中以高矿化度的浓缩亚区为主要目标,即高台子油层应富裕构造带以南至泰康隆起带中部,萨尔图油层应以齐齐哈尔至平洋地区为下一步的重点考虑对象.  相似文献   

8.
酒西盆地水动力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林  王昌桂 《沉积学报》1992,10(2):109-118
酒西盆地可分为二大水文地质旋回,即白垩纪水文地质旋回和新生代水文地质旋回.每个旋回分为二个阶段,即沉积压实水流阶段和重力渗入水流阶段.水动力场、水化学场表明盆地南部油气富集带处于新生代水文地质旋回沉积压实水流的停滞泄水区,而北部单斜带处于重力渗入水流阶段.为了定量分析沉积压实水动力状况,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方法,即求解地上水均衡方程,可得出不同时期沉积水动力场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白垩系原生油藏位于水动力场特定部位:高水头区中的低水头区、水头陡急变化带即停滞泄水区.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喜马拉雅期地应力场演化对油气运移聚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新构造运动,天然发震机制、石油钻探、人工地震,构造圈闭形态变异及交切关系、储层或油气藏压力、卫星遥感信息解译等多方面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喜马拉雅三幕构造运动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很大,早幕和晚幕运动为NE-SW向,中幕运动为NW-SE向。晚幕运动形成的北西向新油气构造圈闭,与中幕运动形成的北北东向及燕山中幕形成的北东东向含油气构造圈闭或油气藏复合叠加,形成了一大批复合背斜构造圈闭的油气藏,也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最佳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谭鸿赞 《铀矿地质》1999,15(2):86-90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新生界水动力场的建立为例,介绍利用地静压力计算地下水折算水位和利用折算水位编制地下水动力场图的研究方法。这种水动力场图的编制,为盆地层间氧化带铀成矿预测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新生界水动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油气运移聚集定量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动态再现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难点在于运移聚集模型的建立.传统的基于达西定律的油气运聚模拟有其局限性, 而采用流线模拟模型, 基于浮力驱动, 跟踪计算油气运移轨迹流线, 并将关于油气运聚的一些公认的地质模型转化成定量化的数学模型, 体现在模拟中, 实现了油气在非均匀介质中的充注动态过程模拟.基于此模拟结果, 可进行区带资源评价, 同时为地质家解释油气运移主通道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直观的分析工具.实际模拟计算表明, 该定量化模型合理可靠, 能够满足实际地质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煤层气生产井的历史拟合研究以及由作者建立的用于解决现场问题的数值模型及其应用,并对历史拟合井的煤层气产能进行了预测,预测表明在未来的十年里,采用增产措施可使煤层气累积产量提高1.5或2.0倍。  相似文献   

14.
煤层甲烷地面开发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煤层甲烷生成、储集及运移的原理。并对国内、外煤层甲烷开发、研究现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影响开平煤田煤层甲烷生成、储集、运移、开发的各种地质因素,并探讨了通过地面钻井开发煤层甲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给山西省临县三交区块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对压裂液在煤层中的运移进行了预测。在分析研究区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山西组3#煤层概化为一个承压含水层,其上覆二叠系砂岩、泥岩作为隔水层,下伏的泥岩、砂岩互层作为隔水层,并确定了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Feflow)对研究区内的压裂液在煤层中的运移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压裂液在煤层中的的运移范围在煤层压裂影响范围以内,即压裂井周围300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油气运移与聚集量模拟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油气在地下生成、排出、运移、散失和聚集的自然过程和原理,研制了一种与目前常规方法不同的聚集量模拟系统(GEMDASS)。该模拟系统不需要乘上任何类比系数就可以直接获得聚集量(资源量),因此较传统的模拟方法晚为科学,特别是解决深层资源量的问题上更具先进性,实际应用中也获得较为合理的结果。区带资源量是资源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实际上也就是盆地中油气运移量的分配问题,因此应从油气运移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江西省40余年煤层甲烷的资料,总结了煤层甲烷赋存分布规律,计算了煤层甲烷的储量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测井解释煤层甲烷含量与煤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煤层甲烷含量和渗透率是评价煤层甲烷地面抽放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对南,淮北部分井田测井曲线,煤层甲烷含量和煤结构的研究,认为测井曲线解释煤层甲烷含量和煤结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天桥泉域岩溶水系统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天桥泉域岩溶水系统水动态和降雨量资料、万家寨水库水位与岸边岩溶水水位动态关系以及岩溶水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强径流带的分布位置;总结出了动荡型、滞后型和消耗型三种类型的岩溶水动态变化特征,得出黄河岸边岩溶钻孔水位与水库水位变化同步等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黄河进行了分段渗漏量计算,渗漏量可达6. 926m3 /s;绘制出了反映天桥泉域岩溶水化学成分变化的水化学三线图。   相似文献   

20.
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曾溅辉 《沉积学报》2000,18(2):273-27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现今为重力水流盆地。台北凹陷可划分为胜北洼陷和丘东 -小草湖洼陷两个地下水流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北部山前构造带为地下水补给区,南部中央断裂带北缘为地下水排泄区。垂向上,地下水的连通性较好。台北凹陷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地下水动力演化阶段。早期 (早侏罗世 -晚侏罗世 )为压实水流阶段,该阶段导致区内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均分布在生烃洼陷周围,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之内;中期 (早白垩世 -第三纪中新世 )为压实水流 -重力水流阶段,该阶段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并在压实水流与重力水流的混合带形成油气藏;晚期 (第三纪上新世至今 )为重力水流阶段,它导致沿区域地下水流运移方向,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和含油气层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