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电磁扰动是近年来日益被关注的地震监测手段。分析了郑州晶微公司的电磁扰动监测仪在安徽、河南、山东和四川的9个电磁波台站的数据,结果表明,地震前确实存在各种形式、不同频段的电磁波辐射,其异常信息的研究对地震预测,特别是短临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强地震前,在震区产生先兆电磁现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测量记录证实,地面直接电磁辐射异常和电离层异常扰动是地震前最显著的前兆现象,而且具有较稳定的时间尺度。除了卫星观测方法外,地震先兆电磁信息的观测方法有多种。根据接收的信号来源途径不同,地面观测方法可划分为:①被动观测:在地面观测附近孕震区直接辐射的ULF/ELF/VLF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只有35km的金河电磁波台记录到了宝贵的电磁扰动信息。本文分析了汶川5.12大地震前后该台的电磁波异常变化特征,表明:①强震前确实有电磁辐射异常存在,震前存在丰富的电磁扰动信息;②电磁扰动前兆异常在时间进程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地震孕育不同阶段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电磁扰动观测即通常所说的电磁波观测,作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的较好方法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的广泛重视。阿瓦提电磁扰动仪型号为GS-2000-DC,架设于2011年10月,采用井下安装方式以减少地面人为因素影响与气象因素的干扰。电磁扰动仪可以获得清晰的地下电磁扰动信息,用于记录地震孕育过程中能量聚集与释放产生的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等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内外大震的考察和报导,特别是唐山地震的验证.发现强震前的若干天内在震区周围会出现强的电磁幅射及电磁波干扰现象.国内外一些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队伍在近几年内先后开展了对电磁波异常现象与地震相关的观测研究.认为电磁异常是一种有价值的临震前兆.可用来进行临震预报.目前,观测震前电磁波的仪器和方法均不统一,且无专门设备,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进程.研制测试仪器,统一资料处理,成了当务之急.我们综合了现有仪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高压输电系统逐渐成为电磁环境监测的主要人为干扰源之一。本文总结了以法国DEMETER卫星电磁场数据为主开展的高压电力线辐射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电力线产生的各类空间电磁扰动现象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其中包括电力线谐振辐射(PLHR)、磁层线辐射(MLR)、ELF/VLF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并对与其耦合机制相关的电磁波传播及波粒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总结讨论,旨在对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1)数据处理方法、干扰识别和地震弱信号提取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以来我国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越来越受到地震学家们的关注,监测并分析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近年来,我国从现场观测、震例研究、模拟实验及理论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对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相关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研究表明:电磁波辐射现象与地震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电磁波观测资料是一种捕捉临震信号较有效的手段,有希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限率方法,分析滁州地震台2011-2013年电磁扰动数据,结果发现,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M4.9地震前,电磁扰动脉冲超限频次和超限幅度均出现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该台电磁扰动子夜时段(00:00-04:00)的脉冲变化,结果显示,子夜时段的电磁扰动脉冲在震前明显增强.分析认为,2012年滁州地震台电磁扰动脉冲增强变化与高邮M4.9地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殷煤  杨勋普  朱亮 《华南地震》2010,30(Z1):176-181
基于地震电磁波产生机理,结合DC-Ⅱ电磁扰动仪的工作实践与异常特征形成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DC-Ⅱ电磁扰动仪电源干扰与异常特征的识别见解,给出了排除干扰的方法措施。该建议对于DC-Ⅱ电磁扰动仪的使用者和设备供应商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983年6月24日越南莱州M=7.0级地震前后楚雄地震台“磁引信”仪器记录到的电磁波异常。发现主震前后出现的异常电磁波的波形、频率、振幅都不相同,并指出利用震前电磁波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能性。本文还就地震辐射电磁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临震电磁波前兆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江苏地区震前电磁波观测台网几年来的实际观测资料,并根据1979年溧阳Ms6.0、1983年山东荷泽 Ms5.9及1984年南黄海 Ms6.2级等地震前电磁波辐射信号的观测结果,讨论有关临震电磁波前兆问题.   相似文献   

12.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3.
经典弹性回跳模型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地震模型之一.热力学弹性回跳模型对经典弹性回跳模型进行了合理的补充。根据存在着震前超低频应力一密度波和临震微破裂波的设想.进一步补充了热力学弹性回跳模型.新模型或可称为“微破裂弹性回跳模型”。这个模型与很多实测结果符合得很好。因为大多数地震都要经历应变累积、微破裂和主破裂三个阶段.所以,一次地震一般都会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波,即:超低频应力一密度波(应变波)、微破裂波以及普通地震波。这一认识对深入理解地震现象以及对地震的监测和预警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迭部5.9级地震爆破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清河  郭建康 《地震研究》1989,12(4):314-327
本文利用遥测传输台网可见记录和磁带记录对厂坝炮爆破进行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分析,发现各次爆破记录有一致性。对失真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经凝聚函数分析证明了爆源的一致性。对1987年1月8日迭部Ms=5.9地震的分析,表明由于介质状态的改变,记录到的地震波优势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在近震中有关台站上,地震波位移谱出现多峰与能量分散现象,拐角频率也向高频方向移动,振幅比呈现低—高—发震的形态。在地震前二十几天,主频处地震波衰减小,而震后明显变大。上述特征可能与该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水平和介质状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林怀存  刘希强 《地震研究》1994,17(2):151-156
为了从地震记录图中获取大震前后震源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本文给出了新的物理量VFP,利用该物理研究了四个大地震前后地震波列的衰减速率变化。结果表明:1981年丰镇5.8,1984年黄海6.2以及1989年大同6.0级大震前的某一时间段内,其地震波列的衰减速率明显增高(表明地震波衰减慢);大地震发生后期地震波列的衰减速率明显降低(表明地震波衰减快)。1983年荷泽5.9级地震前没有直接前震,但是其余震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90年至1995年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利用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定量确定了剪切波分裂的快慢波时间延迟及快波偏振方向,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迟增大,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也从NE向转为NW向,地震后剪切除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其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疆1978年4月22日库尔勒5.8级地震前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和运动学特性的某些短期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讨论了5.8级地震前通过孕震区的小地震的直达波振幅比、振动持续时间比以及波速比的短期异常变化,並且,结合震前短期地震活动异常图象作了对比分析。实际观测结果表明,较大地震发生前,通过孕震区的小震的地震波特性可能出现一些较明显的短期异常变化,因而,对此进行研究无疑对于探讨地震孕育过程和地震的预报途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河  刘希强 《地震》1996,16(4):417-426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地震预报中的3个主要困难是:(1)如何自动定量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2)用以认识其基本特征的震例太少;(3)因各次地震的复杂性,对所给剪切波分裂结果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8年8月到1990年8月中法合作张掖数字台网的记录。通过对张掖~肃南地区地壳结构模型的研究,确认了所用各次地震的真实出射角基  相似文献   

19.
崇明异常电磁扰动与台湾7.5 级强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钦忠  尹京苑  顾学章 《地震》2003,23(4):49-56
2002 年3 月31 日14 时52 分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 级强地震, 地震发生前后上海市地震局崇明地震台电磁波仪器记录到了一系列强烈电磁辐射异常信息, 其中震前最早的信息出现在24 天前, 最迟的信息出现在震前5 小时且幅度最大。主震发生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振荡幅度随着主震临近而增大, 主震发生后又降了下来。余震期间的电磁辐射异常信息也十分丰富。文中探讨了这些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与强震之间的关系, 结合多种震例的记录认为这类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可作为临震前的一种信息。为认识和丰富震前电磁辐射前兆异常的现象与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前孕震区内微震辐射波谱的变化,在新疆西克尔地区,用选频测震仪对微震波谱进行了观测和研究。选频测震仪分为6个频道,各道中心频率分别为6.0周、8.1周、15.7周、30.0周、50.0周、75.0周。初步结果表明:在一个地震系列中,随着临近较强地震(ML≥3.2)的发生,微震P波在10周-60周频率范围内的谱值增高,其置信水平一般在70%以上。较强地震发生以后,微震P波在相应频率范围内的谱值下降。 文中还简要地分析了选频地震记录的物理意义,并对较强地震前,微震辐射波谱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