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海洋生物自然资源日趋衰退的情况下,如何开发海洋渔业,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问题。发展近海增殖,开拓海洋牧场,这是应用现代高科技开发海洋渔业的积极措施。本文就我国有关近海增殖问题,提出探讨意见。从生态观点来看,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建立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渔业生态系统,去克服由于技术发展而恶化生物圈的办法。因此,沿海国家,特别是工业先进国家,在世界渔业资源趋向衰退,各国先后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来,远洋渔业受到限制,仅仅依靠捕捞本国沿海自然渔业资源,已经不能满足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界定了资源增殖型渔业的内涵和外延;在评价以往资源增殖措施绩效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理论,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力场分析法”等,从制度的缺陷和缺位,解释了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并从观念转变、措施改进、制度创新、利益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庆彪 《海洋科学》1991,15(2):30-32
在渔业资源衰退的情况下,增殖渔业已逐渐成为人类取得水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增殖渔业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事例,特别是日本北  相似文献   

4.
山东海洋渔业资源问题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分析了山东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海洋渔业资源的发展对策。渔业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养殖种质退化,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渔业资源利用率低。开展海洋渔业资源相关基础研究,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重点进行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保护,发展生态渔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长久发展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5.
增殖     
增殖一词的简单含意是增加生物种群的繁殖,亦指生物群体扩大再生产。英语单词为multiplication,俄语单词为,日语名词亦为增殖,且均同义。 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作为动物生态学和渔业科学的这一术语的含意亦有所延伸发展。 起先,人们在研究经济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或渔业资源波动状况时,使用自然增殖或增殖一词。该词系指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繁殖生长以及通过人工增加幼体补充量和移植新对象以达到群体数  相似文献   

6.
适用于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随着传统鱼类资源衰退,短生命周期种类的资源量和捕捞产量出现了增长,并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为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计划,实现对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对渔业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是制定渔业管理计划的基础,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则是进行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工具,对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但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快、资源丰富以及产卵种群多的特点,资源量极易受海洋环境影响的独特的生活史特征,使得世界各国对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研究处在发展初期。本文首先介绍了短生命周期种类的生物学特点,接着简要介绍了传统资源评估模型的分类,最后详细阐述了目前应用于短生命周期种类的资源评估模型与方法,同时,本文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渔业幼体生态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鲱鱼的资源,出现大幅度周期性变动。对此,渔业资源学的奠基者Hjort(1914)提出,该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世代大小的变动。世代大小,取决于发育初期。而发育初期的存活与死亡,则取决于在鱼类  相似文献   

8.
东海舟山海域是世界知名的高生产力渔场,尤其盛产大黄鱼。但至20世纪90年代,野生大黄鱼资源由于捕捞过度等原因导致急剧衰退,其后虽经增殖放流一直却没有得到有效恢复。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重建的理念及智慧技术的创新发展,东海野生大黄鱼的资源重建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虽然对于多年洄游性鱼类的资源重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尚有许多问题还无法直接回答,但通过智慧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构建一个季节性的定居化野生训练基地作为资源重建的第一步已经有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人工渔礁工程中几个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冠成 《海洋工程》2007,25(4):107-111
论述了人工渔礁工程在增殖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阐述人工渔礁工程增殖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机理;总结、归纳目前人工渔礁工程上的一些较成熟的技术和作法;展望未来人工渔礁工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运用北部湾历史上几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14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曾是20世纪60年代底拖网渔获优势种的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鯻(Therapon theraps)、长棘银鲈(Gerres filamentosus)、黑印真鲨(Carcharhinus menisorrah)和灰裸顶鲷(Gymnocranius griseus)等资源已严重衰竭;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等种类的资源密度的波动较大: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刺鲳(Psenopsis anomala)等资源虽呈衰退趋势.但资源密度相对较为稳定。并探讨了过度捕捞对不同种类资源变动的影响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厦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变化和最适捕捞力量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振彬  颜尤明 《台湾海峡》1998,17(3):309-316
本文以厦门沿岸海域历次渔业资源和生物调查及1984-1995年渔业统计资料为背景,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动,重点对文昌鱼、真鲷、鳓鱼、大黄鱼、蓝点斑马鲛、长毛对、中国鲎等重要经济种类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探讨,针对目前资源的变动趋向,指出了近期重点的保护对象和有开发潜力的种类,并以三种标准捕捞力量,应用了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MSY)和最知捕捞力量。估算结果MSY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浙江近海大黄鱼性成熟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鹤洲 《海洋与湖沼》1965,7(3):220-234
鱼类的生长和性成熟速度,是种羣对生活条件的适应反应的结果,是反映资源状况的重要质量指标。研究鱼类种羣的性成熟与生长的变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了解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和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以及直接为渔业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渔业资源以及遏制渔业资源衰退,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行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化、机制化的局面逐步形成。文章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海洋牧场创建、增殖放流行动、伏季休渔以及遏制过度捕捞5个方面阐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现状,从海洋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发展模式、生态环境3个方面解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的生态贡献,并从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估评价、制度优化3个方面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助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的猎捕型渔业走向现代的增殖型渔业,是世界渔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亦是世界渔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增殖型渔业作为先进渔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剖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实施后,山东省传统作业渔场又将缩减约三分二一,因而,大力发展渔业资源增殖,努力增加近海渔业资源量,将是山东省实施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出路。 山东省渔业资源增殖已有近20年的历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积累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人工增殖放流已成为修复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途径。安全有效的放流方式对增殖放流实践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4.5±0.5)cm,体重(3.5±0.5)g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在实验室水槽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在无礁(对照组)和有礁条件下,保护装置、滑道和直接放流三种方式对许氏平鲉分布模式的影响。实验发现,在保护装置放流方式下许氏平鲉在放流有效区的数量显著多于滑道和直接放流两种方式。有人工鱼礁时,许氏平鲉幼鱼在放流有效区的分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保护装置放流方式对许氏平鲉的应激性最小,结合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能够有效地提高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水产资源学虽然也研究增殖对资源数量变动的影响,但重点是在捕捞对资源数量变动的影响方面。然而增殖和捕捞是使资源得以保持稳定的两个方面。随着渔具渔网的改进和捕捞技术的提高,捕捞强度不断增大,一些海区的资源明显下降,有的甚至趋于枯竭。因而,增殖对资源数量变动的影响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结合环境因子进行渔业资源评估是适应全球性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环境因子有关的渔业资源评估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样本数据,采用Citespace计量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结果表明:(1)环境在渔业资源评估中的补充量估算,模型优化,管理方案设置等多方面都有广泛应用;(2)环境对单一渔业产生的作用会通过食物网影响其他渔业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单一渔业发展为多个渔业,这既考虑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又便于探讨全球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共性;(3)数据收集和建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基于时空、生态等要素的模型应用日渐广泛,为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建议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了解渔业资源变动的内在机制,合理量化环境气候因子,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鱼礁区生态环境效应、生物群落效应和生态系统功能效应特征,构建北方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基于2010—2011年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每月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构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年平均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分别为0.647和0.614,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均为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态系统。综合分析认为,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物群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对该礁区进行长期连续的调查监测,以进一步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