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川冻土》2011,(1):3-4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九十三岁.施雅风院士1919年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4年  相似文献   

2.
陈云峰 《冰川冻土》2019,41(2):504-504
正2019年3月20日, 纪念施雅风诞辰100周年暨冰冻圈科学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施雅风院士是我国现代冰川研究之父、地球科学领域卓越的开拓者、冻土研究的开拓者、泥石流研究的奠基人、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系统研究的倡导者、提升我国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水平的主要贡献者。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代表中科院学委会和学部在致辞中回顾了施雅风的生平。他表示, 举行研讨会再一次学习和缅怀施雅风的治学风范和科学成就, 对  相似文献   

3.
秦大河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11,33(2):223-226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3岁.施雅风先生是江苏海门人,生于1919年3月21日.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  相似文献   

4.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2,23(1):143-146
2012年2月13日是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我又一次翻开《施雅风口述自传》(张九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这是他在2009年夏天签名赠送给我的,回忆起往日聆听他教诲的情景,心中涌起对先生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同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迎来了五十年庆典,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我国冰川冻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的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6.
《地球科学》2020,45(7):3-4
正李廷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和地质编图专家,他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和地质编图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质编图和地质制图的学科发展,并把我国地质制图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李廷栋院士从事地质事业70年暨90华诞之际,我们出版本专辑,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以此表达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祝先生身体康健、万事顺遂!  相似文献   

7.
1989年3月21日是我国冰川冻土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冰川学家与地理学家施雅风教授70岁寿辰。我们长期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的学生,满怀激情,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为科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施雅风院士的论著(中国冰川、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文集), 收集了施雅风先生1964年至2007年间发表的59篇英文论著, 已由气象出版社于2008年7月在北京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唐永成  储国正  柏林 《安徽地质》2001,11(2):81-85,91
常印佛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深受我省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尊敬和爱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是他70寿辰,从事地质工作50年.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常院士自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安徽工作,从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成长为知名的地质学家.50年来,他敬业奉献,奋斗不息,不断探索,求实创新,为安徽和我国地质矿产事业,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刘宝琚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科学家,中国沉积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生于天津.岁月如流,刘院士献身地质工作已经60年了.60年来,他为发展我国沉积地质学奋斗不息,在一系列重要的学科邻域开拓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21日是我国冰川冻土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冰川学家和地理学家施雅风先生七十岁寿辰。为了研究和学习施雅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组织管理经验,回顾他为冰川冻土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4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联合举行了施雅风先生治学思想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50多人,大部分是副研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通过自己亲身体会和感受,畅谈了施先生的治学思想,主要为:(1)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冰川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雅风主编的《中国冰川概论》198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在中国现代冰川研究中是一件值得大书一笔的事!  相似文献   

13.
天高云淡,金秋9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迎来了它不惑之年的庆典,更为欣喜的是恰逢施雅风院士八十寿辰,今天,我们冰川冻土学界的同仁在此讨论先生的学术思想.值此双庆双喜的时刻,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全体职工及学术界的朋友和同仁,怀着...  相似文献   

14.
施雅风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是在三亚第二天才知道的.震惊之余,泪如泉涌,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从1958年随施雅风先生考察祁连山冰川时起,我就跟随施先生做科学研究,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他都是我心目中的榜样,耳濡目染,受教良多,他是我真正的导师.但是,正因为如此,我几乎不知道怎么来写这篇悼念文章.  相似文献   

15.
黄茂桓 《冰川冻土》2015,37(1):271-274
<正>1良友1964年春,中国登山队计划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希夏邦马峰,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一个科学考察队.考察队员的指标下达到室(即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室),室里决定由施雅风、郑本兴、谢自楚、米德生、季子修和我参加,还有一名司机.离校前,在清华大学听过一次中国登山队史占春队长的报告.他的口才好极了,极富煽动性,给年轻的我很大的触动.要是我能和勇敢者为伍,去  相似文献   

16.
忆明镇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8,18(3):193-19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明镇院士(1918~1996)逝世两年多了。大家都很怀念他对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积极倡导和热情的支持。谨写一点往事作为对老友的敬意。明镇和我,家庭、学历、情趣和风格都不一样。他是一个潇洒的人,我重苦于;他很聪明我则迂缓;他从不勉强人,对人不疾言历色,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但明镇和我的性格互补,使我们很谈得来。这也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走过的历程有许多相同之处的缘故吧!50年代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建立和以后的工作中他曾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这时他已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工作,成为杨钟健先生十分得力的助手。在50年代到60年代,他业务精进,关于早期哺乳  相似文献   

17.
郑本兴 《冰川冻土》2011,33(3):703-705
中国是欧亚大陆冰川最多的国家,也是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现代冰川近6万km2,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区.1957年以前,只有西方探险家和少数中国学者进行过一般性考察研究.1957年夏,我和唐邦兴随施雅风先生横穿祁连山西段,进行中国地貌区划路线考察时,登上了党河南山北坡的马厂雪山冰川,深深地感到冰川融水与荒漠绿洲的关系,水就是生命线的含义.施雅风先生回到北京以后就向中国科学院领导汇报,提出开展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和融冰化雪试验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竺可祯副院长的支持,于195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甘肃青海综合科学考察队冰川分队,融冰化雪试验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朱岗昆先生带领苏从先、杨颂禧等进行;冰川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所施雅风先生带领郑本兴、朱景郊、王宗太等进行.  相似文献   

18.
Foreword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他创建了中国陆相特大油田的地层对比,创造了大庆油田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开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他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一个又一个的石油会战,进行油气资源开发。李德生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奠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世纪功臣。李先生的职业生涯将令许多追随他的地质学家敬仰。作为地质人,我们都梦想有一天可能会进行野外探险,我们梦想有一天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油气田。李先生所拥有的大量野外经验和发现,是少有的地质学家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展现了地质事业的巨大活力。正如他的老师朱森教授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地质学家必须是一个永远的学生。”李教授做到了,并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李德生先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45至1977年,先后在甘肃玉门、台湾、陕西延长、东北大庆、四川、山东胜利、华北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工作;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德生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曾获得诸多国内外重大荣誉奖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和荣誉会员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李先生著作等身、嘉惠学界,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李德生文集》(上下卷)和《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李德生院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有长期记笔记的习惯,数百本厚厚的笔记本字迹工整,经数十年岁月积淀,一笔一划凝聚起石油地质学知识的海洋,一点一滴凝结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与深层海相石油地质学的坚实基础、清晰脉络与实践成果。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进而凝练为理论再应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发现,理论与实践如此相互催生,促成了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群的系列重大发现,使中国摘掉了“无油、贫油的帽子”。我们向“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致敬! 李德生院士求真务实、荣辱不惊。他的一生几起几落、跌宕起伏,始终淡泊名利,追求自己认准的真理,以“唯奉献祖国,献身石油之崇高境界乃大”为座右铭,一以贯之。我们向这种“爱国奉献、丹心如炽”的科学家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笃学致远、见微知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基于对全国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编图与长期实践,系统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的创新认识,划分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与中部过渡型3种类型,以清晰的图表形式体现出中国沉积盆地的叠合属性与多旋回发展历程,强调指出新生代以来沉积盆地具有强烈改造特征。这些认识在4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被证实,愈发“闪光”,构筑起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高楼大厦”。近20年来,他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基于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聚焦能源前沿科学,致力于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呼吁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向这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度、境界与胸怀致敬! 李德生院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李先生不但治学工作态度严谨,而且有很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在抗日战争流亡学习生活和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之余,用山水素描、木刻版画记录下壮美山河。他的素描画集《从大自然来,到大自然去》收集了他从1941年到1952年间的130多幅素描、版画。在普通人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留下了一幅幅山水景观。李先生喜欢随走随摄影,以此记录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向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求真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与夫人朱琪昌教授琴瑟相合,携手一路走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茫茫戈壁、浩瀚雪原,川中丘陵、祁连峰峦,国内讲堂、国际峰会,都有他们携手共进、同心协力的浪漫身影。他们养育儿女,培养学生,精心尽力。如今李先生桃李天下,他们延续老师的严谨学风,继往开来,担当起石油报国的重任,他们和他们当中的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皆让李先生感到欣慰,是他们见证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日益蓬勃发展。我们向李院士这位学界楷模致敬! 李德生院士严谨治学、以勤奋和天赋绘就了他精彩传奇人生。值此庆贺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2022年10月17日)之际,《地学前缘》感谢贾承造院士、赵文智院士、何登发教授、卢双舫教授及各位作者出版这本《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庆祝李德生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此探讨能源前沿科学新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专辑涵盖我国能源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态势,共收录39篇中文文章及其4篇英文(双语)文章,包括李德生先生的亲笔文章。专辑涉及石油地质学创新与能源多元化发展、盆地构造理论与油气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构造理论与勘探实践、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理论、原型盆地复原理论与方法、构造控油理论与勘探开发新领域应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等8个领域,囊括了理论、实践、前沿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相信,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领域探索,将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创新做出新贡献。 为此,作为《地学前缘》主编,我欣然为之序,以表对李德生院士、对广大能源地质学家的敬意与谢忱!  相似文献   

19.
做科学的主人——纪念贾兰坡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兰坡院士 ( 1 90 8~ 2 0 0 1 )逝世的消息传来 ,使人感到中国的周口店学、中国旧石器与贾兰坡先生在查找北京人头骨的有关资料相关的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又翻过去了一页 ,结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 ,特别是脊椎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时代。那是光辉的一页。周口店这座山和洞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科学家的圣山。它培养了几代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虽然我们对它的研究还未结束 ,但长眠在那里的贾兰坡院士可以为自己满怀荣誉和人们的爱戴回到了他开始奋斗一生的地方而得到更好的安息吧 !1 989年贾兰坡院士在他第一次大病住院回来…  相似文献   

20.
序言     
龙蛇腾飞,大吉大利,迎来钟大赉院士的80华诞.《地质科学》出版论文专辑以资庆祝. 钟大赉院士是我的良师益友. 1976年我还在大学学习,作为毕业班学生参加了全国富铁会战.许昌富铁研究队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组成,孙枢先生任队长、张国伟老师任副队长.我1966年高中毕业,因为文化革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从北京到新疆伊吾军马场当知青5年.后有了学习机会,非常幸运和难得.有幸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共同进行地质研究,更让我倍加珍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令我关注,学习了很多东西,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在炎热的夏天在舞阳地区进行野外考察.那天已到中午,三伏天气没有一片云彩和一丝微风.我们在一个山窝前观察一个混合片麻岩露头.工作一段时间后,各个口干舌燥,大汗淋漓.于是相继站到仅有的一棵树下避太阳,我也跑到树荫下,听他们进行讨论.此时只见有一个人还站在烈日下手拿罗盘,认真的测量和记录,头上没有戴帽子,汗水湿透了他后背的衣服.这个镜头至今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中.我向别人打听,知道他叫钟大赉,是一个有前苏联副博士头衔的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