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地下水定流量抽水的稳定混合井流模型和不稳定混合井流模型,后者包括未抽水条件的混合水位(初始混合水位)模型和定流量混合抽水模型。得出若干基本规律。并与前人的相关问题做了对比,证明了Sokol D.,Hantush M.S.,Бочевер Ф.М. 和 Веригин Н.Н.及 Neuman关于混合观测孔水位建议方程所需要的条件以及MODFLOW软件关于混合抽水井各层流量的分配与各层的导水系数成正比建议所需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流量测井曲线解释工作是多含水层混合井流理论的具体应用,对流量测井曲线的定量解释可以得到所测钻孔中含水层层数、各单层含水层厚度。各含水层不同降深条件下的涌水量、各含水层静止水位及水文地质参数。该文利用幅值分配法对杨庄90—9孔流量测井转速曲线进行了定量解释,并取得了上述各项成果。  相似文献   

3.
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中水位恢复曲线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是目前煤炭勘探中获取水文地质参数、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其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相对于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简单直接而被广泛应用,但所计算的含水层渗透系数比实际往往偏小,且易忽视对水位恢复资料的分析研究与利用。通过对安徽淮南、淮北煤田近10年来水文地质勘探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论述了单井稳定流抽水参数计算的过程和存在的不足,强调了绘制水位恢复曲线的作用,提出了单井稳定流抽水渗透系数计算结果的采用方法和建议。进而使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涌水量预测更加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4.
井中测流技术简介 鉴于目前抽水试验在多层含水层的分层止水和抽水等技术尚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只能把多层含水层的混合稳定水位和流量作为单一含水层的静止水位和流量来处理,不能正确评价各含水层的水动力参数。因此,自五十年代以来,各国地下水动力学家一直在研究井中测流技术(Down Hole Fl-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非稳定流理论出发,将稳定流抽水试验概化为包含零流量抽水时段的阶梯式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分析出井损仅存在于非零流量抽水的时段,据此确定了求参计算拟合的主要目标和井损的计算方法,进而编制了适合于直线边界,边界性质为定水头、隔水、边界不存在或边界无影响三种常见情况的计算程序。并结合实例,反演了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准确地计算了水文地质参数、井损及井损与抽水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华北东部平原深层抽水井水跃值计算方法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水跃值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与不足,认为在华北东部平原地下水位变化强烈的漏斗区,这些方法均难以应用。同时提出了C—G法,即一次定流量抽水同步观测抽水井和观测井的水位,合理地解决了区域背景水位对水跃值计算的影响。研究表明,与修正后的多次定流量试验法——两次定流量抽水法相比,C—G法计算结果可靠。然后探讨了如何间接获取抽水期间抽水层区域背景水位动态资料的方法,校正背景水位波动对抽水水位的影响,采用自动水位计(DIVER)同步监测井中大气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最后分析水跃值随时间和抽水井水位降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 第5期发表的《用非稳定流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一文,提出了符合泰斯公式假定条件的两个自流水含水层(A层和B层),在已知A层静止水位(B层静止水位未知,混合静止水位亦可未知)情况下,通过三次定降深非稳定流混合抽水  相似文献   

8.
抽水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尤为重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按稳定流和非稳定流阐述抽水试验过程中抽水孔与观测孔的布置、水位降深、水位观测、抽水稳定延续时间等问题进行讨论,力求达到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提高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Dupuit(1863年)提出的模型是“圆岛状含水层稳定井流模型”,这个模型只有侧向湖海边界条件,而不涉及上边界降水入渗补给条件。因此,Dupuit模型只能在旱季用于地下水井流试验求取含水系统的参数,而不能够用于预测。文章发展Dupuit潜水井流模型,考虑地面均匀稳定入渗补给(蒸发排泄示为其负值)作用。以质量守衡原理为基础,假定渗流服从Darcy定律并满足Dupuit徦定,建立极坐标下的地下水流微分方程,再依边界条件建立相应的流量方程和水位方程。这些方程为具地面入渗补给条件下井流试验求取水文地质参数以及预测相应条件下地下水抽水的效果,提供了基础条件。讨论了引入Dupuit假定对本问题解析研究可以降维(略去z变量)带来好处的同时,在地下水分水岭附近及抽水井附近可能出现偏离Dupuit假定,建议在抽水试验求取含水层参数时,观测孔的部署要尽量回避这些区段。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不稳定混合抽水的模型及模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崇希 《地球学报》1996,17(Z1):222-228
本文指出在混合井抽水量已知的情况下,不能预先分配各层的分流量,只能从刻画混合抽水的模型运转中获取。提出“窜流”是混合井孔的最基本特征,建立了符合混合抽水机理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文中提出“折算(层流)渗透系数K1”的概念及其表达式,解决了管流与渗流耦合的困难,并提出了混合井井流的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