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根据1989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山东省20座大、中型水库鲢、鳙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将进水量、集雨区土壤肥力、总氮、总磷、硬度、电导率、化学耗氧量、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等9项标志水域鱼产力的环境条件,分成基础条件(指前二项)、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三个层次分别考查其与鲢、鳙的生长关系。提出的这三个层次都对生长有显著影响,达到或接近于强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得出的复回归模式则更表明生长与这些条件的相关高度显著。指出在像当前山东省大多数水库这样,鱼的密度显著小的情况下,鱼的生长情况可以作为概略评价水域鱼产力的一个相对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38座代表性大、中型水库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硬度及电导率(λ)五种主要水化因子连续两年(1989~1990)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水化因子与水库鱼产力的关系。用反映鲢、鳙生长状况的综合生长指数(GI)作为水库鱼产力的指标。它与水化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总磷是山东省38座水库鱼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GI与总磷、总氮及电导率等水化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关系非常显著。证明利用水化因子作为水库鱼产力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并指出:同一水库的相同水化因子存在年间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降雨量和水库进水量的不同,鉴于此.同一水库鱼产力也存在年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水库鱼产力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体中饵料生物的生产性能,理化因子、以及水文、库貌等各种综合因素所决定,而如何挖掘其生产潜力和如何合理地利用其饵料生物资源,以达到最高的鱼产量,这是人们非常关切和必须加以研究的课题,就目前我省水库的属性而论,较大部分的产鱼能力应属于富营养型和一般营养型的范畴,饵料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很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水库的鱼产量一直是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充分而合理地挖掘水域鱼产力,普遍而迅速地提高现有的单产水平,那么,就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德尔菲方法对水库鱼产力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问题作了专家调查,并采用灰色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处理,从而确立了一个水库鱼产力影响因素诸层次各方面的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可供今后的评价工作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库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鱼产力系指水库生产鱼的能力,它的衡量尺度是有关水库在合理经营下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这是一个关于水库渔业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水库渔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渔业科技界对于水库鱼产力的研究已进行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少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将模糊识别方法用于水库鱼产力等级评判,为解决定量评价由于多指标交迭而造成的难判、误判提供新途径。对山东省部分代表性大、中型水库的应用表明,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和灰色统计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水库鱼产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体系和指标标准体系,首次给出了比较系统和具有普适意义的评价方案;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综合定量评价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评价中由于多指标重迭、交错造成的难判、误判问题,为水库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氧量生物测验法对影响水库初级生产力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氮、磷充足时,锰的限制作用较普遍,而锌、铜的抑制作用也常出现,铁、硒等其他元素在某些条件下也会起限制作用。围隔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在施氮、磷的基础上,加施锰剂后,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活性叶绿素a表示)增高1.7倍以上,较之单纯施氮、磷肥,生物量亦增高了35%以上,高峰持续时间约10d,浮游动物生物量亦有所增加。这些结果都表明锰在提高水库鱼产力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在大水域施肥养鱼中添加微量元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浏河排污对罗泾河段南岸浅水区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水文观测资料和DO、CODer、BOD5、NH3—N、TP、N03—N、N02—N等浓度数据。结果表明,浏河污水排入长江后,在长江落潮流挟带下沿南岸下泄,形成近岸污染带,对宝钢、陈行水库水质造成一定影响。为确保水库水质,须建造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利用长江口涨落潮规律,在落潮初期2h内,水库开泵引入长江水,避免近岸污染带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青岛市古镇口创新示范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砷、铬、镉、铜、汞、铅、镍、锌)和土壤肥力相关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参照相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和标准,对土壤养分和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土地规划利用可调整的建议。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元素组成主要受成土母岩控制,在人类活动较频繁区域,汞以及氮、磷含量富集明显。整体而言,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土壤环境质量安全清洁(约90%)。相较于其他重金属,Cu元素背景值较高,局部有富集现象,是造成研究区土壤污染风险的主要因素,建议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实行土壤和农产品联合监测。  相似文献   

11.
涠西南凹陷L1段以断块和岩性油藏为主,不同区域、不同深度油藏特征差异明显,且油水关系复杂。对L1段56个具有独立油水系统的油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L1段油藏特征具有较好的统计规律。原油物性统计表明:地下原油黏度与地面原油物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此建立的黏度预测公式,可以用于L1段地下原油黏度预测;产能研究表明:L1段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以及井筒温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因素与产能之间的回归关系较好,可以用于指导今后L1段未测试探井的产能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泥沙淤积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省大,中型水库淤积测量前后水文特征量的分析,用两种计算方法对我省大,中型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两种预测结果相差较大,水库淤积量随着水文气象要素及流域下垫面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定期进行水库泥沙淤积测量,探求水库泥沙淤积规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从沉积环境背景出发,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储层成岩作用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马王庙地区新下段沉积时期盆地处于干旱蒸发—氧化环境的Ⅰ型沉积环境和半干旱—潮湿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Ⅱ型沉积环境,相应地发育两种储层,经历了两种成岩类型,受其相应的地层水影响,成岩作用差异较大.Ⅰ型成岩作用以胶结作用更显著,对储层孔隙起破坏作用,其较好储层发育受断裂带控制;Ⅱ型成岩作用以溶解作用为主,对储层具有建设作用,成藏面积广,其储层物性相对较好.该认识为深入研究该区成岩作用规律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油区进一步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4.
西非下刚果盆地为一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下刚果盆地北部海域在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获得丰富油气发现。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面临的核心瓶颈问题,即白垩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演化规律、储层特征以及沉积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综合钻井、地震、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认为自下向上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了沉积演化,沉积体系演化模式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混积陆棚→半深海-海底扇。下刚果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在纵向及平面上均可以划分为内中外3个储层发育带,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Albian阶下Sendji组。该时期研究区整体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混积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混积滨岸、后缓坡、浅水缓坡以及深水缓坡4种类型,其中浅水缓坡亚相颗粒滩微相与后缓坡亚相台内浅滩、砂质浅滩微相储层最为发育。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包括颗粒灰岩、砂岩、砂质灰岩、白云岩4种类型;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饶阳凹陷潜山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潜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饶阳凹陷潜山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各成藏要素时空配置良好,具有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有利条件。根据已发现油气藏构造特征、成藏条件及油藏类型得出,研究区油气藏集中分布于潜山顶、潜山坡及潜山内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潜山油气藏多分布于近源的断裂带附近,水动力承压区、深凹陷、古隆起的叠置区,断棱、峰顶、内幕高点等位置的油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6.
Understanding the oi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unconventional tight reservoirs is crucial for hydrocarbon evaluation and oil/gas extraction from such reservoirs. Previous studies on tight oi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basin scale. Based on Lucaogou core samples, geochem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Soxhlet extraction,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Rock-Eval are combined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mercury injection capillary pressure (MICP) and porosity-permeability analysis,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oil distribution of tight reservoirs on micro scale. The emphasis is to identify the key geological control factors of micro oil distribution in such tight reservoirs. Dolomicrites and non-detrital mudstones have excell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while detritus-containing dolomites, siltstones, and silty mudstones have higher porosity and oil content, and coarser pore throat radius. Oil conte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porosity, pore throat radius,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Poro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il content in almost all samples including various lithologies, indicating that it is a primary constraint for providing storage space. Pore throat radius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as oil migration is inhibited by the capillary pressure which must be overcome. If the reservoir rock with suitable porosity has n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pore throat radius will be decisive. As tight reservoirs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widely distributed nanoscale pore throats and high capillary pressur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ervoir rocks with suitable porosity and fine pore throats. Because such reservoir rocks cannot be charged completely.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and oil content in three types of high porosity lithologies (detritus-containing dolomites, siltstones, and silty mudstones) supports this assertion.  相似文献   

17.
基于莱州湾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水位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范围、形成原因和相互作用等,为问题的防护、治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海(咸)水入侵的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寿光营里镇、侯镇,寒亭固堤、萧家营镇,昌邑卜庄镇、柳疃镇一线以北区域为重度入侵区,向南依次为中度入侵区和轻度入侵区;地下水超采漏斗主要有牛头镇-寿光、留吕、潍寒及昌邑四个漏斗,这4个漏斗已发展成近东西的区域性漏斗群带;土壤盐渍化程度整体上呈由北向南减弱的趋势,盐土和强度盐渍化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部滨海地区,中度盐渍化土壤呈斑块状,主要分布于强度盐渍化土壤区外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导致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降水减少、入海河流流域水库建设和海岸带地区经济建设等是重要影响因素。莱州湾南部沿海地区的防治工作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综合治理,包括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修建防潮堤、防潮闸;开展南部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降水流失;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加强环境地质监测与预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