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辽河盆地原油和天然气之间碳氢同位素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它们之间同位素组成关系,划分出油气的不同组合类型,从而证明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的自生自储特征,认为过渡带是油气形成聚集的重要垂向演化层段。同时为完善烃类形成的多源复合和多阶连续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及其综合判识标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及其综合判识标志刘文汇徐永昌雷怀彦(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兰州730000)关键词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同位素组成判识标志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成烃演化通过对中国陆相沉积盆地天然气成因体系和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徐永昌等[1]... 相似文献
3.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泥炭进行了低温长时间模拟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渡带气的形成机理。甘南泥炭气、液态烃产率高。液态烃由热解油和残余气仿沥青“A”两部分组成,热解油中以C5─C14较轻馏分为主,残余氯仿沥青“A”则以非烃、沥青质为主。随热演化程度增高,烃类增加,非烃和沥青质急剧减少。模拟气体组成以非烃气体(CO2等)为主,随温度升高,气态烃产率升高,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200℃~400℃温度下产生的甲烷碳同位素δ13C为-53.82~-33.66‰。研究表明低热演化阶段伴随腐殖物质的降解和干酪根的分子重排作用能产生甲烷同位素较轻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 相似文献
4.
经勘探证实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带已有奥陶系潜山、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段及下第三系三个含油气层位。其烃源岩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下第三系暗色泥岩。本文根据各含油气层中的油气及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确认奥陶系及二叠系中的原油来自石炭—二叠煤系烃源岩,属煤型油。下第三系原油来自本身的烃源岩。奥陶系和二叠系中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为凝析油伴生气,由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提供,属煤型气。 相似文献
5.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油藏”阶段,构造隆升剥蚀作用是造成油气保存条件不好的重要因素。提出在晚期构造强烈改造区中也存在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类地区主要位于“隔槽式”褶皱主背斜的断层下盘、两翼潜伏构造及复向斜等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地区。研究区地层中存在原生、次生、再生型油气藏,无论哪类油气藏,“构造型油气藏”在构造强烈改造后保存下来的几率变小,“非构造型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保存下来的几率较高。通过分析研究区古油气藏的破坏条件,提出了五大类10亚类油气藏破坏类型划分方案,指出研究区存在多种破坏类型的古油藏。 相似文献
6.
7.
气体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呈气态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形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对于天然气勘探和开发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我国气体地球化学研究起步较晚,“六五”期间国家将煤成气开发研究列为攻关项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天然气研究工作,同时气体地球化学研究也获得了相应发展,并对我国天然气勘探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用多因子综合指标明确肯定了不但存在煤成(型)气,而且确实存在一批煤型气的工业气藏,这就科学地证实了煤系地层不但可以形成天然气,而且可以经排烃、运移、聚集形成工业煤 相似文献
8.
胜利油田天然气氩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胜利油田21个天然气样进行氩同位素组成分析,结合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地质背景,阐明了天然气中40Ar/36Ar比值分布规律及其与源岩?储层的关系,进而讨论了天然气中空气氩和放射成因氩的分布规律,指出胜利油田存在着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油田伴生气?煤型气和富CO2气?它们具有各自的氩?碳同位素组成和演化特征?第三系和中生界自生自储天然气的40Ar/36Ar比值分别为335和564?通过数学分析,首次确定古生界和前震旦系新生古储天然气的储层时代效应系数分别为1.25和1.47?并认为前震旦系储层中天然气来自第三系,而储于古生界的天然气是约70%的第三系油型气和约30%的中生界煤型气混合的结果?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无机CO2和第三系有机成因烃类气混合形成平方王富CO2气藏? 相似文献
9.
湖相生物碎屑灰岩热模拟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山东平邑盆地下第三系湖相生物碎屑灰岩加水热模拟气的研究,探讨了热解气的产率、组成及结构参数的变化特征。湖相生物碎屑灰岩热解气总体上以非烃气为主要组分,非烃中又以CO2含量最高,其高含量与碳酸盐岩分解有关;其次为N2和H2,CO含量甚微。烃气中以烷烃为主,烯烃含量很低。在正异构烃组成中异构烃含量相对高。干燥系数和酸烷比随模拟温度升高而规律变化,可以用来衡量有机质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0.
11.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Gas Dispersal Zone and Uranium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China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Ordos Basin is well-know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oil, natural gas, coal and uranium.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the Zaohuohao area in Dongsheng, Inner Mongolia, China,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gas and the uranium accumulation. Fluid inclusion data from the uranium-bearing sandstone s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fluid inclusions formed in a gas-water transition zone. Using the homogeneous temperatures of aqueous inclusions coeval with hydrocarbon-bearing inclusions, combined with the buried history and paleo-temperature data, the gas-water transition zone reached the area at about 110 Ma.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ntents of Uranium (U)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relation between them. With regard to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both publications and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U mineralization has a spatiotemporal accordance with the gas-water dispersal zone. Thu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tural gas in the gas-water zone is an effective reducer to the U-bearing ground water abundant in oxygen, which is the main factor to U accumulation. This result can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to the U mines predicting and prospecting. 相似文献
12.
粘土矿物对形成过渡带气的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有机质在粘土矿物中的赋存状态,测定了粘土矿物的表面酸、实验模拟了低演化程度的烃源岩及其抽提物干酪根+不同粘土矿物的催化机制、并通过粘土催化醇脱水反应对粘土过渡带有机质成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带气的形成主要是受蒙脱石粘土矿物的催化所致,其原因是成岩过程中蒙脱石向混层矿物转化在蒙脱石晶间发生大量的铝代硅,因此在粘土表面产生电荷不平衡而形成酸性,井以路易斯酸和布郎酸作用于有机质,使碳-碳键发生断裂以形成气态烃。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的二叠系地层发育良好,层位齐全,分布广泛,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层系,为近期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本文完全采用前人的地层划分方案,测制了巫溪田坝等主干剖面,在详细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四川境内二叠纪沉积相图,经综合文字报告写成此文,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南盘江地区发育多套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由于烃源岩埋藏深、成熟早,成藏之后经历多期强烈的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先前形成的油气藏大都被破坏,导致目前地表出露多处古油藏和油气苗。多年的油气勘探证实,后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大南盘江地区不同构造单元,油气藏的破坏因素不同。南盘江坳陷古油藏沿深大断裂分布,其破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活动;桂中坳陷古油藏和油气显示出露区缺失区域盖层,其破坏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抬升剥蚀;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目前残留的烃类主要是固体沥青,镜质体反射率(Rb)大都落在2.0以上,推算经历的最高热解温度均大于200℃,而且古油藏的分布区也是印支期岩浆岩集中分布区,因此推断该区油气藏破坏的主控因素是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5.
铝硅酸盐矿物成岩演化对形成过渡带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油成气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而是无机和有机两个系统综合运动的产物,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岩作用伊始,两系统独立演化,均受成岩环境的制约。一旦环境适合于有机物裂化分解,两系统就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质子的转移而相互作用。由于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埋藏浅、热演化程度不高等特点,铝硅酸盐矿物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砂质岩以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矿化交代、自生矿物充填作用为主,泥质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矿物的成岩演化,即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及蒙脱石→绿/蒙→绿泥石的成岩演化,其实质是有机与无机相互作用,即赋存在粘土中有机质的有机酸使砂质岩发生溶解,和碎屑岩溶解孔隙水中的Al3+替代蒙脱石晶层间的Si4+,形成质子酸,对有机质形成过渡带气起着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底沉积物中蕴含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水合物稳定带(HSZ)反映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稳定带厚度的影响因素决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量。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但每种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探讨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分布规律,从分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影响因素入手,着重研究了影响稳定带厚度的水合物气体组分、地温梯度、海水深度、海底温度及孔隙水盐度等重要参数,并使用CSM Gem程序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计算;然后利用模拟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直至得到较为可信的相平衡曲线;最后根据此相平衡曲线,结合相应条件下的地温梯度曲线方程求得稳定带厚度。通过对预设各条件值与相应得到的稳定带厚度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稳定带厚度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对稳定带厚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国内外鄂尔多斯、四川、Fort Worth、Arkoma等盆地373个样品油型气湿度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关系,发现随热演化程度升高,油型气湿度变小,二者呈负对数相关关系,油型气湿度与热演化程度的这种负对数相关关系,可为页岩气勘探和天然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分析天然气湿度与热成熟度关系曲线图,发现干酪根降解气湿度随着热演化程度升高迅速减小,而裂解气湿度相对稳定,这也证实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直接降解生气的分子热动力学模型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西部发育大量的叠合盆地,中深层纵向上形成了隆起、凹陷、正向叠加(古隆起)、负向叠加(凹陷或洼陷)、跷跷板式等叠加样式.它们对于油气的富集与保存有着不同的作用.跷跷板式叠加作用是盆地边缘最为常见的叠加样式.分析表明,在盆地垂向调整、改造过程中构造枢纽带是必然产物,是调整范围的一部分,是新的构造圈闭区范围.向盆地区也存在调整区,地层产状变缓,但方向没有改变.构造枢纽带后方,下部层位产状发生极性变化.构造枢纽带位置在地质历史是变化的.随着造山带向盆地的推进,枢纽带有不断向盆内推进的趋势,形成继承型、新生和反转型(废弃)3种类型的构造枢纽带.其中晚期继承型最有利油气的富集保存;晚期新生构造枢纽带有利油气聚集;反转型(废弃)构造枢纽带不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19.
Doklady Earth Sciences - The amount of hydrocarbon deposits per unit area of Yamal Peninsula is more than 100 times as much as the global average. The hydrocarbon deposits are generally situated in... 相似文献
20.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三角洲沉积构成,可识别出9种成因相。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盆缘断裂产状等因素控制可划分出退积型、加积型、前积型、陡坡型和缓坡型5种扇三角洲类型。位于扇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及其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与之有成因联系的水下分流河口坝、洪水型重力流砂体等物性好,可以构成优质储层。含油性勘探成果亦证实各主力油层段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及分流间湾区,小部分位于扇三角洲平原区。受埋藏深度和成岩场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主力油层段的物性与岩性相关性各异。因此,应用沉积体系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挖掘剩余油层及进行远景区预测是有效的与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