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对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及沉积沉降特征的研究, 以影响和反映构造稳定及晚期生烃的基底性质、构造变形特征、印支面埋深、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等为依据, 将下扬子区划分为5个一级、17个二级地质结构区。以构造稳定、有效保存及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等为评价标准, 综合评价南黄海中部晚期隆起稳定区(Ⅰ2)、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南通-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2)及太湖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4)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和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金湖-高邮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5)及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古潜山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对于该区海相中古生界勘探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的性质与分布特征,既是扬子块体岩相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部分。为探究建立一套可靠的海相地层岩石物性相关模型,笔者收集整理了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系统测井和岩芯物性测试结果,采用对比归纳和综合校正的方法对海相沉积层的岩石物性、层位标定以及油气储集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相地层存在8个区域地震反射波组和6个电性层;T10 反射界面对应的是二叠系栖霞组的底界;下志留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局部砂岩层段发育有低渗能力的致密砂岩储集层。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已有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开展了不同构造区的震旦系—早古生代地层对比分析,识别出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古隆起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重塑了川中和川西北地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步形成,在晚志留世广西运动中经历了细微调整,古隆起在早志留世达到最大展布范围,于二叠纪沉积前定型,郁南运动和都匀运动对加里东期古隆起的变形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总体经历了“隆-凹”分异阶段(Z—∈1m)、隆起定型阶段(∈1q—S1)、联合隆升阶段(S2—C)、稳定埋藏阶段(P—T2)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家沟组地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以马五7亚段为主要储集层位的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期取得了重要突破。基于钻井、测录井、岩芯及薄片等资料,对盆地中部马五7亚段颗粒滩沉积特征、纵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讨了研究区沉积古地理格局及其颗粒滩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7亚段主要由晶粒白云岩及各类型颗粒白云岩构成,纵向上发育潟湖-颗粒滩-灰泥丘-台坪、潟湖-颗粒滩-滩间海-颗粒滩、潟湖-颗粒滩-灰泥丘三种沉积相序,颗粒滩位于向上变浅旋回的中上部,且常与微生物丘构成丘滩复合体建造,具有良好的储集意义。横向上,马五7亚段发育两套较大规模的颗粒滩,层位稳定且连续性较好,整体表现为中西部厚而东部较薄的特征,平面上则呈南北向发育并沿东部凹陷环带状分布。研究区沉积规律表明马五7亚段相对缺乏潮坪相沉积特征,推测其沉积环境更符合局限-蒸发台地。沉积期海平面的频繁变化控制了滩体发育规模及其垂向叠置样式,区内西高东底的古构造格局及其内部的微地貌起伏则决定了马五7颗粒滩平面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田景春  彭军 《沉积学报》2008,26(5):762-771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其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志留—泥盆系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野外剖面、盆内钻井、岩芯详细的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研究成果,将塔里木盆地泥盆—志留系划分为3个沉积体系组(分别为陆相、海陆过渡和海洋沉积体系组),进一步识别出8个沉积体系。在上述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的识别,对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志留—泥盆纪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在各个时期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又具有继承性。具体表现为:整个志留纪以陆棚、滨岸、潮坪沉积为主,沉积相带总体表现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的格局;晚志留世—泥盆纪总体为滨海—潮坪环境,沉积相带较前期局限;晚泥盆世晚期为滨岸—潮坪环境,沉积区进一步缩小。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预测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的三叠纪除早三叠世有短暂的海侵外,其余时间均表现为典型的内陆盆地,发育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南天山前的库车盆地,昆仑山前的塔西南盆地,阿尔金山前的塔东南盆地和中央的塔北-塔中盆地。前三个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不大,其石油地质意义仅表现在生烃方面。而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大,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分布的主体,也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
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包含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个级别的基准旋回,其包含有由不整合限定Ⅰ、Ⅱ两个长周期,长周期Ⅰ中可识别一个中周期(Ⅰ1);长周期Ⅱ中可识别出三个中周期(Ⅱ1,Ⅱ2,Ⅱ3)。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与中周期低水位体系域关系密切。盆地中三叠系的3套重要含油气储层Ⅲ油组(T2a),Ⅱ油组(T2a)和Ⅰ油组(T3h),分别对应三个中周期的Ⅱ1,Ⅱ2和Ⅱ3。  相似文献   

7.
师江波 《西北地质》2016,49(1):61-68
对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勘探程度较低,是塔里木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新远景区,对其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认识较薄弱.采用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的方法,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岩石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微相类型、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发育8种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尝试建立了研究区碳酸盐岩微相的空间展布模式,同时将研究区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台缘斜坡等4个沉积相带;探讨了古城地区早-中奥陶纪沉积环境的演化,认为广泛发育的台地边缘浅滩形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8.
对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勘探程度较低,是塔里木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新远景区,对其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认识较薄弱。采用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的方法,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岩石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微相类型、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发育8种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尝试建立了研究区碳酸盐岩微相的空间展布模式,同时将研究区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台缘斜坡等4个沉积相带;探讨了古城地区早-中奥陶纪沉积环境的演化,认为广泛发育的台地边缘浅滩形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9.
<正>报道范围(1)对海相油气地质与勘探的方针政策、研究方向、勘探目标、技术方法的见解、建议和思路(2)海相地层区含油气远景分析、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区块的评价与优选(3)海相地层区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的特征与演化  相似文献   

10.
<正>报道范围(1)对海相油气地质与勘探的方针政策、研究方向、勘探目标、技术方法的见解、建议和思路(2)海相地层区含油气远景分析、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区块的评价与优选(3)海相地层区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的特征与演化(4)海相地层中烃类成因、演化、成藏的机理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塔东地区褶皱构造精细分析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东地区存在四种褶皱构造类型:应变型主要发育于满加尔凹陷中央,劈理型主要发育于满加尔凹陷和英吉苏凹陷的斜坡部位,张裂型主要发育在阿尔金山前的塔南隆起和天山山前的塔北隆起,剪裂型主要发育于阿尔金山脉、天山山脉的山前地带。塔东地区发育有加里东—海西期、印支—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中和面的叠加。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新中和面对之前的古中和面具有改造作用,它是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界面。本区早古生代是剧烈下沉的拗拉槽,晚古生代—三叠纪是急剧抬升的古隆起,本区实际上是在残余古隆起上找油找气。古隆起的上中和面地层大多被严重剥蚀,而所残留的下中和面不是油气聚集有利区。认为有些钻井在背斜下中和面获得残留油气流,预示着相邻的向斜下中和面斜坡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可能成为本区的有利勘探方向。上震旦统、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中的三套白云岩以及志留系和侏罗系碎屑岩是塔东地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地区具有多个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多期油气充注;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复合叠置,横向连片成带,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塔中低凸起是继轮南低凸起之后,塔里木盆地又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本文在概述区域构造的基础上,从烃源岩与油气充注、储盖类型与组合、油气输导系统、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等方面论述了该复式油气聚集区的重要特点,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塔中复式油气聚集区证明:在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已经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含油气盆地得到成功应用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对我国西部挤压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其成因与南天山和阿尔金山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尉犁断鼻构造位于孔雀河斜坡西北部,完整地记录了孔雀河斜坡的构造演化历史,该断鼻构造特征的解析对揭示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通过对过孔雀河斜坡尉犁断鼻构造带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该断鼻构造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尉犁断鼻构造在北西-南东向上为一古生界背斜,北西翼较陡,南东翼稍缓,背斜核部上古生界被剥蚀,并被后期由北向南的冲断层所切割。该构造主要反映了3期构造事件的叠加: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的影响,形成了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 志留纪-二叠纪,受南天山洋消减、闭合向南产生的挤压应力的影响,尉犁背斜北部持续地抬升剥蚀,形成鼻状构造; 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影响了古生界和中生界,并使得北西西走向的南冲断层重新活动,错断了先存的鼻状构造。研究认为,尉犁断鼻构造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在中奥陶世就开始形成,其主应力可能来自盆地东南的阿尔金山方向,与北阿尔金洋在加里东期运动时的俯冲与碰撞造山对该区域的远程挤压作用有关; 伴随着基底叠瓦构造往北西方向前展,背斜向北西移动了104 km,基底缩短率为48.4%。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虽已获得突破,但储层类型和主控因素不清、有效储层分布规律不明一直是制约该区勘探领域评价和井位部署的瓶颈之一。基于露头、岩心、薄片、钻井、测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指出塔东地区发育5类储层,分别为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上段的灰岩礁滩溶蚀型储层、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的溶蚀型白云石化储层、寒武系台缘丘滩白云岩储层、塔东低凸起上寒武统斜坡深水重力流型白云岩储层和上震旦统微生物丘滩白云岩储层。其中溶蚀型白云石化储层和台缘丘滩白云岩储层是塔东地区重要的储层类型,礁(丘)滩体和溶蚀作用是这两类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评价了两个现实勘探领域和三个风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5.
吴治君  罗斌杰 《沉积学报》1995,13(3):98-106
在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和塔中隆起发现的工业油气流具有与海相下古生界(奥陶系)油源岩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且含有十分丰富的二苯并噻吩类有机硫化物。本文详细研究了世界各地若干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来源油中二苯并噻吩(DBTs)的分布。发现新参数二苯并噻吩脱甲基指数(DDI)和甲基重排指数(DMI)受成熟度影响小,能有效地区分油源岩岩性。根据DBTs的相对含量和DDI及DMI指标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原油主要来自碳酸盐岩,奥陶系广海陆棚台地相喑色泥晶灰岩是主力油源岩。这一认识将有助于确认主力油源区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南部玛东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玛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走向NE-SW,由NW向SE方向冲断。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中志留统及其以上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根据卷入变形最新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的最老地层和上奥陶统上部的生长地层,玛东褶皱-冲断带的变形时间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玛东褶皱-冲断带与其东南侧的塘南褶皱-冲断带同为塔里木盆地南缘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组成部分,塘南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主体的残余,其向NW的主冲断方向代表该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冲断方向;玛东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锋,其向SE的冲断具有反冲性质。它们是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重要记录,也是昆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现今保存最好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和油气勘探主攻方向   总被引:48,自引:18,他引:30  
“十五”以来,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攻关研究取得了多项新进展,主要表现在: 1)发现库车前陆盆地既富气也富油; 2)克拉通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富集受储层控制,斜坡带富油; 3)哈得逊周缘东河砂岩具有形成大型地层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4)塔中地区志留系发育岩性油气藏; 5)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是塔西南喀什凹陷北缘的主要目的层; 6)塔东地区原油裂解气勘探潜力颇大。近期的勘探思路是:以温宿凸起及周缘为重点,加强预探;积极评价轮南奥陶系潜山、塔中多目的层和哈得逊周缘石炭系3个有利区;准备塔西南西部、塔北西部英买力和塔东及塔东南地区3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Seismic and drilling well dat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The Early Cambrian, the Late Ordovician and the late Middle Devonian unconformities constitute three important tectonic sequence boundaries within the Palaeozoic succession. In the Tazhong, Tabei, Tadong uplifts and 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aeo‐uplift, unconformities obviously belong to superimposed unconformities. A superimposed unconformity is form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unconformities of multiple periods. Areas where superimposed unconformities develop are shown as composite belts of multiple tectonic unconformities, and as higher uplift areas of palaeo‐uplifts in palaeogeomorphologic units.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of unconformities in the lower uplift areas is indicative of truncation‐overlap. A slope belt is located below the uplift areas, and the main and secondary unconformi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cal onlap reflection on seismic profiles. The regional dynamics controlled the palaeo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alaeozoic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n constrained depositio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Cambrian, the Tarim landmass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belonged to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Since the Late Ordovician, the neighbouring north Kunlun Ocean and Altyn Ocean was transformed from a spreading ocean basin to a closed compressional setting. The maximum compression was attained in the Late Ordovician. The formation of a tectonic palaeo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succession from a cratonic margin aulacogen depression to a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in the Early Caledonian cycle controlled the deposition of platform, platform margin, and deep‐water basin. Tectonic uplift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resulted in a shallower basin which was followed by substantial erosion. Subsequently, a cratonic depression and peripheral or back‐arc foreland basin began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Silurian to Early–Middle Devonian interval. In this period, the Tabei Uplift, the Northern Depression and the southern Tarim palaeo‐uplift showed obvious control on depositional systems, including onshore slope, shelf and deep‐water basin. The southern Tarim Plate was in a continuous continental compressional setting after collision, whereas the southern Tianshan Ocean began to close in the Early Ordovician and was completely closed by the Middle Devonian.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compression from peripheral tectonic units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Tarim Basin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palaeo‐uplift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interval,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Tabei Uplift and Tadong Uplift, thus controlling onshore, fluvial delta, clastic coast, lagoon‐bay and shallow marine deposi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 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 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 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 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 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 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 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 洋壳俯冲完毕, 古阿尔金洋闭合,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 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 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 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型造山, 西昆仑山发生的是增生型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断裂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区的提出对高效指导轮南地区的油气勘探起了促进作用。基于区域石油地质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成像测井、高分辨三维地震断裂精细描述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新技术新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轮南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全面刻画了轮南断裂系统的复杂特征,明确了轮南多含油层系具有相同的寒武系海相烃源,证实了在多期次成藏过程中,断裂系统既是早期成藏的油气充注通道,又是晚期调整气侵的输导体系。对轮南海相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成藏,断裂系统既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又是储集性能改善和连通性增强的重要条件,提出复杂断裂系统多期活动下油气渐进幕式成藏和跨越动态成藏模式。从前提(古隆起)、基础(多套储盖组合)和关键(断裂系统)3方面探讨了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机理,并指出轮古东走滑断裂带是近期扩大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规模、实施天然气勘探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