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汶川地震表明,我国再保险体系在巨灾保险补偿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激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来支撑和促进再保险体系的发展。为此,提出这样的研究设想,从汶川地震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经验,整合保险及相关行业的技术优势,从管理制度、技术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我国再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期得出新的建议或改善措施。(1)制度层面:对比国外和我国在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巨灾再保险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结合政治制度的差别,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依据。(2)技术层面:以地震风险为突破口,兼顾洪水、干旱、台风风险,探讨如何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灾风险分析模型及数据库。(3)管理层面:分析巨灾保险在巨灾条件下失灵的深层次原因,论证再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有关信息和资料,分析了美国巨灾发生、发展的趋势,介绍了美国建立巨灾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步骤和程序。综述了美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政策的框架设计和地震巨灾风险评估和地震保险研究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这一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亟需构筑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国际保险市场化解巨灾风险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正在为我国保险业所关注.为此本文选取了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的构建与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即利用实际的样本数据和有关非寿险精算的有关原理,构建了我国的地震巨灾债券,并同时完成了价格体系的制定.以上研究可以为巨灾风险证券化在我国的推广提供可资参考的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震巨灾保险作为资源储备和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减轻国家政府的负担,为震后受灾群众提供经济补偿.当超大城市发生地震后,经济损失相较其他城市更严重.因此,在超大城市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策法规、模型构建和巨灾试点3个层面对比梳理了地震巨灾保险现状,分析了我国超大城市开展地震保险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地震巨灾保险作为资源储备和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减轻国家政府的负担,为震后受灾群众提供经济补偿。当超大城市发生地震后,经济损失相较其他城市更严重。因此,在超大城市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策法规、模型构建和巨灾试点3个层面对比梳理了地震巨灾保险现状,分析了我国超大城市开展地震保险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最后以首都北京为例,对北京开展超大城市地震巨灾保险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北京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决策建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巨灾保险作为资源储备和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减轻国家政府的负担,为震后受灾群众提供经济补偿。当超大城市发生地震后,经济损失相较其他城市更严重。因此,在超大城市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策法规、模型构建和巨灾试点3个层面对比梳理了地震巨灾保险现状,分析了我国超大城市开展地震保险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最后以首都北京为例,对北京开展超大城市地震巨灾保险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北京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决策建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震保险中经济损失和赔付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如山  王自法  朱敏 《地震学报》2006,28(2):197-205
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地震保险业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结构易损性分析的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着重探讨了给定赔付政策下单体房屋结构震害损失赔付的概率密度函数,和保险业关心的多个单体集合赔付的整体方差问题;引入了美国使用的单体结构间损失的相关系数,并据此解释了地震保险中风险的高聚合性质. 为我国地震保险业中的赔付和费率厘定提供依据,为地震保险工作的实际运作和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数次大震的冲击和各国政府地震减灾对策的实施已经证明,地震保险作为灾害风险补偿,对综合减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保险业向市场化模式过渡,显然地震保险的潜在经营风险日益增加,因此1996年7月1日起地震保险责任被从财产保险中剔除。为尽早恢复地震保险责任,为建立新的地震保险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科委、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办公室的支持下,于1996年10月开展了《地震风险和地震保险研究》项目工作。《地震风险和地震保险》一书…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中国地震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巨灾保险理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有利于分散风险,国外地震保险的成功经验可以应用于我国,而适应于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设计未必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最佳方案是在政策上采用新西兰的法定模式,在分保技术上采用日本模式,并阐述了这一组合模式的财政、保险和投保人的三赢原理,说明了我国地震风险分析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持这一制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结构类型的建筑分类是抗震设计和地震灾害分布调查的基础,也是开展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所依据的分类形式,而在社会管理中则更注重基于使用功能的建筑分类。上述2种建筑分类方法难以给出恰当的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因此在面向地震巨灾保险研究与应用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传统的建筑分类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结构类型平行处理,未考虑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耦合影响;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均不断地变化,需要发展适用性强大的非固定类型分类方法。本文针对地震巨灾保险业务中建筑分类这一核心问题,结合中国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从建筑结构分类出发,进一步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形成了基于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多因素耦合的建筑分类模型,并以北京市典型区域为例,对所提出的建筑分类模型开展应用示范。同时,本文提出的建筑分类模型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可解决传统分类应用于具体目标区域时分类指标体系不具备可变性的问题,满足了地震巨灾保险的数据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