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要使用了USGS全球地震查寻结果,对比研究了本世纪至今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构造背景、巨大地震及其余震的活动特征,其主要结果如下:①巨大板块地震很少在原地重复发生.有迁移性和明显的填空特征;2000年之前的四次巨大地震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特征,2000年之后三次巨大地震具有明显向南迁移和填空的特征;②2000年8.3级地震余震区南段存在约170 km的5级空段;③2004年9.0级地震余震填充了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空段,其余震区南段存在约200 km的5级空段,沿板块边界形成的余震带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特征;④2005年8.7级地震发生在2004年9.0级地震的200 km的余震空段上,余震分布不但填充了2000年8.3级地震170 km余震区5级空段,而且其余震区南段还存在约200 km和300 km的2个5级空段;⑤2007年8.5级地震发生在2005年8.7级地震约300 km余震空段的最南端,其7.9级最大余震发生在2005年8.7级地震约300km余震空段的最北端,使约300km余震空段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⑥2005年8.7级地震约200km余震区5级空段内的能量有可能还未得到释放,该地区是否还会发生一次巨大地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成荣 《内陆地震》1991,5(4):352-357
1990年4月17日乌恰6.4级地震序列有以下特征:(1)主震型序列;(2)强余震前小地震震中向强余震的震中附近迁移;(3)余震频度衰减快;(4)余震在主震和最大余震之间活动;(5)较大余震存在“密集-平静-发震”的规律;(6)存在晚期较强余震。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21日甘肃文县5.0级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发育,判定为主震-余震型。之前该地区100多年中强地震平静;震前一年ML3.0以上地震频次增高、地震连发;震前一月ML3.0地震活动平静。没有孕震空区和条带存在。  相似文献   

4.
兴海6.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序列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兴海6.6级地震异常特征典型,从背景空区、孕震空区、大面积震群活动到地震条带、前震序列,长、中、短期地震活动性异常配套。该地震序列无论从其能量释放比、震级差,还是序列参数计算均符合主震-余震型判断指标,根据全序列特征,该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  相似文献   

5.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断裂带最新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最新布设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段台阵(LmsSGA)与四川省地震局固定地震台网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带新近一年(2016年11月21日到2017年10月28日)的23479个地震事件开展双差定位工作,共获取包括汶川地震余震和芦山地震余震在内的6111个重定位地震事件.在此基础上,分别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早期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汶川地震发生近十年后,其余震活动依旧活跃.汶川地震现今余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25km的深度区间,震源深度呈现西南段较东北段偏深的特征.此外,汶川近年余震分布相比早期余震偏深,破裂带西南段的余震活动有向深部迁移的趋势.对于芦山地震,其近期余震活动较弱,余震主要分布在10~15km的深度区间,比早期余震的分布区间偏浅.龙门山断裂带最新余震活动分布特征表明,余震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迁移的现象.考虑到距离主震事件已分别有5~10年的流逝时间,余震迁移现象可能由以流体扩散方式为主的准静态应力机制触发.  相似文献   

7.
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序列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NEIC全球地震目录对比研究了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和余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主要结果如下: ①两次巨大地震发生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地震空段上;② 9.0级地震为单侧破裂, 余震区规模巨大, 长约1 300 km, 宽260 km;8.7级地震为双侧破裂, 余震区规模较小, 长约700 km, 宽150 km;③ 9.0级地震后数小时余震区迅速形成, 其后不再扩展;而8.7级地震后4天形成400 km 长的余震区, 之后向南扩展, 余震区内存在约150 km长的空段;④ 9.0级地震后近2个月, 在余震区以南约400 km处发生5.8级显著地震, 它位于8.7级地震的余震区内;⑤ 9.0和8.7级地震序列的b值分别为1.21和0.91, P值为0.72和0.86, h值为0.6和0.9.  相似文献   

8.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图象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相似文献   

9.
阿木.   《地震》1989,(6):7-12
本文分析了乌什6.4级地震的序列特征,该序列是主—余震型,余震空间分布呈北西向,序列衰减正常。现场开展了多种测震学预报方法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方法对中强地震有一定的预报信息。利用强余震的准周期性等方法较好地预测了5.2级余震。  相似文献   

10.
薛丁  曹刚  张建业 《高原地震》2011,23(4):13-16
对汶川地震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s≥4.7级余震活动有一定的可数节律,且强余震发生在节律节点上有重复特征。基于上述现象,对该节律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为定量地预测震区6级以上强余震趋势提供了一个预测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最近的海上石油物探资料,从地质构造等方面论证1918年南沃大震的震中位置,并用历史水位及宏观资料推断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震级问题,余震序列特征,估算了强余震震级的方法和预测强余震发生的时间问题,由于震级参数的重新论证,对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应作重新估计。上述问题的讨论对指导今后该区的地震监视预报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培稚  刘文龙 《地震》1996,16(3):255-262
采用不相等间距统计方法,研究唐山余震序列。方法一是直接、间接余震法;方法二是震间地震活动法;方法三是对数时间间隔法。用这些方法研究整个余震序列,研究了强余震瓣的趋势和短临变化,得到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特点和指标。不等间距统计在法在地震预报中存在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翠英  张宇霞 《中国地震》1997,13(2):164-171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作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和第一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arly estimation of moderately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in an earthquake sequence,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First,the definition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 has been give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between the main shock type sequence and the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sequence.After dividing the three cases,i.e.,a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larger than 1 day,smaller than 1 day,and no strong aftershock occurred in a main shock type sequence by using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we gave the rough correlation relation between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 and first large shock magnitude for two types of sequences.Finally,the judgment index and method of estimating strong aftershock duration times for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 have been given.  相似文献   

15.
仅就h值在新疆伽师强震群趋势判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传统的h值判定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序列活动自相似的客观存在,提出了自强震发生后从其后较大中强地震起算的h值判别准则。两种算法的结合在伽师强震群预报过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同时对预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h值的算法问题、强震及强震群中震级的估算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abundant aftershock sequence data of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we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process and segmentation rupture characteristic. Dense aftershocks distribute along Longmenshan central fault zone of NE direction and form a narrow strip with the length of 325 km and the depth between several and 40 km. The depth profile (section of NW direction) vertical to the strike of aftershock zone (NE direction) shows anisomerous wedg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aftershock concentrated regions; it is related to the force form of the Longmenshan nappe tectonic belt. The stronger aftershocks could be divided into northern segment and southern segment apparently and the focal depths of strong aftershocks in the 50 km area between northern segment and southern segment are shallower. It seems like 'to be going to rupture' segment. We also study focal mechanisms and segmentation of strong aftershocks.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zimuth of aftershock area is WNW direction and the faulting types of aftershocks at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 have the same proportion. Because aftershocks distribute on different secondary faults, their focal mechanisms present complex loc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faulting of seven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Longmenshan central faul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with the component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Meantime six strong aftershocks on the Longmenshan back-range fault and Qingchuan fault present strike-slip faulting. At last we discuss the complex segmentation rupture mechanism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 65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显示,余震分布存在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近EW向和SES向,呈共轭型分布,近EW向条带展布长度为30 km,SES 向条带展布长度为20 km;震源深度的分布显示,地震序列总体表现为主震附近震源较深,沿近EW向和SES向逐渐变浅,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20 km范围内。截至2017年2月28日,鲁甸MS6.5地震震源区共发生(同一天发生的一组地震算一次)MS≥4.5强余震4次。重定位后的鲁甸4次强余震序列震中分布存在差异: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两次强余震序列的展布特征与主震相同,而2016年和2017年另外两次强余震的后续余震仅分布在强余震的周边,与主震序列明显不同。综合重定位后余震序列分布、震源区地质调查资料以及前人研究认为,鲁甸地震的4次强余震序列是区域应力场和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的两次强余震序列主要受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而2016年和2017年两次强余震序列则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 6.9地震,基于青海地震台网对此次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整体上呈西段NWW、东段SE向的带状分布,且序列衰减较缓慢。另外,基于同一构造历史地震类比、h值、等待时间法等进行分析,认为门源MS 6.9地震序列为主—余型;根据祁连地震带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最大余震发震时间统计和震级差特征分析认为,门源MS 6.9地震的最大余震已经发生,即2022年1月12日18时20分的MS 5.2地震。  相似文献   

19.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断裂西段,这是继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后在塔里木盆地南侧发生的第2次7级地震。这次于田7.3级地震的余震主体沿NE向分布,余震区的西南段呈近SN向分布;绝大部分余震与前震在余震区西南密集分布,强余震(全部的5级以上地震和81%的4级地震)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这个区域,第1天的余震主要在这个区域呈近SN向分布,余震由西向东扩展。在这次于田地震的近SN方向上曾在1982、2011以及2012年先后发生过几次6级左右的地震,而这次地震填补了其中的空段。文中从区域构造环境、地震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认为地震发生在硝尔库勒盆地南缘的分支断裂,受阿尔金断裂带构造应力影响,硝尔库勒盆地受到局部近EW向的拉张作用力,首先沿近SN向破裂,这个构造部位的解锁,促进阿尔金断裂左旋错动,产生NE向破裂,应力向东传递;文中还对有历史记录以来,阿尔金断裂上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对阿尔金断裂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校正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数据,用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分析1976年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发现唐山老震区1992年后进入余震活动的晚期阶段,目前地震活动未完全恢复到背景地震的水平。用频度和应变能两种不同的异常指标分析唐山老震区作为“余震窗口”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发现唐山余震窗口的早期阶段(1980-1986年),频次作异常指标映震效果较好,晚期阶段(1992-2010年),应变能作为异常指标映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