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句容地区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碳酸盐沉积发育泥晶灰岩、细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6种岩性,可区分出潮坪、开阔台地、台盆、浅滩和生物礁5种相类型。这套碳酸盐沉积序列由S1、S2和S3三个层序构成,其中S1为Ⅰ型层序,S2和S3为Ⅱ型层序。依据岩性、沉积相、古生物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编制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船山组经历了3次海平面相对上升和下降。相对海平面升降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层序S1由滨海砾岩-潮坪结晶灰岩(低水位体系域)、台盆相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浅滩相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层序S2由生物礁相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与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开阔台地相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层序S3由开阔台地相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浅滩相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潮坪相结晶灰岩-块状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下扬子区船山组是在构造相对稳定背景下发育的一套以开阔台地为主局部有滩有盆出现的碳酸盐沉积。开阔台地和台盆环境中沉积的灰岩是良好的生油层位,礁滩环境中的灰岩具备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可识别出潮坪沉积、障壁岛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三种沉积类型。根据区域地质及古生物资料,确定了三个等时面,划分出2个层序14个准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而以高位体系域最发育。纵观整个含煤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本溪组沉积期以滨浅海相为主;太原组沉积期为海陆交替相;山西组沉积期以三角洲相为主,总体表现为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3.
在论述马家沟组三级层序地层成因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层序地层格架。马家沟组马一段至马五段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除了Sq1为Ⅰ型层序之外,Sq2、Sq3、Sq4都是Ⅱ型层序。在陆架内Sq1和Sq4由TST和HST构成;Sq2、Sq3由TST、HST和ISLST构成。TST以正常盐度浅海中形成的生物灰岩和泥晶灰岩为特征,HST以准同生期近地表的略为咸化海水成因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为特征,陆架内低水位体系域(ISLST)由陆架内盐湖形成的巨厚的蒸发岩系构成。ISLST和HST在空间分布上和成因上是密切相关的,ISLST置于Ⅱ型层序的顶部或者近顶部比较合理。传统的层序地层学将层序界面置于高水位体系域与低水位体系域之间,在此建议将层序界面置于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之间的海侵面。编制了层序3的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全盆地层序古地理略图。  相似文献   

4.
南盘江坳陷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生华  陈洪德 《云南地质》2004,23(2):233-240
南盘江坳陷石炭系划分为12个三级层序。其中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分别包含5个和7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平均延时6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5个Ⅰ型层序和7个Ⅱ型层序。上述十二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超层序内部的三级层序发育齐全,其最顶部的一个三级层序(WQ12)处于石炭系.二叠系过渡层。SS1低水位时期,右江地区为台-盆相间古地理格局,钦防地区的海盆则有所缩小;海侵时期盆地内部成为统一的台地和盆地,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则台地扩大,台盆缩小。SS2海侵时期,南盘江坳陷再一次分化成台.盆相间地理环境,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则表现为水体变浅,岸线向盆地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5.
苏红图-银根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7,15(3):18-22
本文根据沉积、古生物及地震资料对苏红图-银根盆地下白垩统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下白垩统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根据准层序的叠置方式,准层序组有进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本区下白垩统可以划分9个准层序组,以退积型准层序组最为发育。苏红图-银根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沉积格局曾发生过显著变化,从早到晚先后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浅湖和深湖相沉积,并在深湖相暗色页岩中夹有浊流和泥石流沉积,为退积型湖进层序。早白垩世晚期则由滨浅湖相演化为滨湖沼泽和河流相沉积,为进积型湖退层序。本区的湖侵体系域浅湖-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是重要的烃源岩。低水位体系域的扇三角洲层序以加积型为特征,即下部为扇三角洲平原,中部为扇三角洲前缘,上部为前扇三角洲。反映了该区处于活动盆地边缘,湖水由浅变深,扇三角洲相应后退,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其中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集作用不可低估。高水位体系域的滨浅湖滩砂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而湖侵体系域的深湖相泥、页岩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滨湖沼泽相泥岩均可作为区域盖层。它们在垂向上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6.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对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上元古界可分为五个沉积层序,由下到上分别对应于贝义西组、照壁山组、阿勒通沟组、特瑞爱肯组至水泉组和汉格尔乔克组。第1层序由贝义西组构成,发育由粗碎屑斜坡扇和低水位楔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向上逐渐变为粉砂岩、泥岩的海进体系域,并以向上变粗的退积准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结束,反映陆缘发展初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第2层序由照壁山组构成,底部为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变为细粒砂岩、页岩互层,上部出现厚约30m 的泥岩,顶部为紫红色砂岩,代表了由低水位经快速海进到高水位的变化过程,整体为水体较浅的滨浅海沉积环境。第3层序由阿勒通沟组构成,为冰成杂砾岩、砂岩、页岩组合,顶部出现厚2~3m 的白云岩,沉积主体为低水位体系域,顶部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第4层序发育最为完整,特瑞爱肯组冰成杂砾岩为低水位体系域,冰成杂砾岩之上"盖帽碳酸盐岩"为海进体系域,扎摩克提组浊积岩、育肯沟组页岩、水泉组碳酸盐岩为高水位体系域,其中育肯沟组页岩为凝缩段沉积。第5层序低水位体系域由汉格尔乔克组冰成杂砾岩构成,顶部泥灰岩和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由于顶部被寒武系不整合覆盖,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研究区上元古界层序基本可以和我国华南及印度 Lesser Himalaya 地区对比。  相似文献   

7.
利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章丘煤田主要构造单元单井沉积相、层序地层分析,将章丘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划分为1个一级盆地层序、2个二级构造层序、3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内部识别最大湖泛面或与之相当的沉积转换面,划分体系域,并重点对三级层序的划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三级层序Ⅰ发育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主要由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组成;层序Ⅱ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主要由潮坪体系、滨外台地体系和障壁-泻湖沉积体系组成;层序Ⅲ中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都有较好发育,主要由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8.
于炳松 《现代地质》1995,9(3):293-299
摘要:皖西中、下三叠统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从下往上,其沉积环境经历了从盆地-开阔陆棚-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上蒸发台地这样一个海水逐渐变浅、盐度不断增高的环境演化序列.据露头剖面分析,这套碳酸盐岩地层可分成3个层序。层序均由低水位、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特征明显。据其岩性特征及准层序的叠置方式,识别出了追赶碳酸盐体系(catchupcarbonatesystem)和并进碳酸盐体系(keepupcarbonatesystem)。  相似文献   

9.
根据测井和钻井资料,草湖凹陷下石炭统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层序类型全部为Ⅱ型,且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缺失陆棚边缘体系域。沉积环境属于滨-浅海沉积,岩相表现为海相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积。本区在早石炭世有2次二级海平面变化和6次三级海平面变化。分析认为二级海平面变化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基本可以对比,但是三级海平面变化却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贵溪盆地罗塘群层序地层特征的研究表明,罗塘群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是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自下到上可以划分为35个准层序,9个准层序组,准层序的形成是由于短期内的湖水深度的变化,这种短期内的湖水深度变化可以发生在水进期,也可以发生在高水位期,控制罗塘群三级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在对罗塘群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贵溪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苏里格庙地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察 ,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分析 ,并根据层序地层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建立了苏里格庙地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 3个二级层序 (超层序组 )和 15个三级层序 ,其中本溪组和太原组的层序具二元体系域结构 ,即由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层序具三元体系域结构 ,包括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剖析了陆表海浅陷沉积、陆表海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及近岸内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超层序组 (或层序组 )中层序的发育特征 ,论述了层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碳酸盐岩微相、古生物学、成岩作用、沉积相和沉积事件等理论,对江油马角坝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为典型的陆表海沉积,地形平坦,地壳下降相对缓慢,海水较浅,沉积物界面与海平面接近,主体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和浅滩沉积环境。水体主体深度为0~50m,为低幅高频低速的海平面变化。根据沉积层序界面的露头和镜下标志,共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反映了研究区晚石炭世具有7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发育TST和HST,普遍缺失LST,局部CS难以识别。平均每个层序时限约为2.7Ma,并伴随着多次四级、五级乃至高频海平面变化,共同组成了研究区简单而复杂的碳酸盐岩地层格架。动力机制主要源于晚古生代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其原因可能为晚古生代冰期(大洋水体积的周期型变化或大陆冰盖的增长和衰减)和风暴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古地形、物源和沉积物供应量变化的制约。其中,CSQ1、CSQ3和CSQ4对应的海平面变化幅度较大,海平面变化速率主要为突发性的快递上升到缓慢下降或缓慢上升到相对下降的特点。CSQ2、CSQ5、CSQ6和CSQ7对应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大,为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贾进华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99,17(3):397-40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呼鲁斯太剖面上石炭统包括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发育有堡岛、堡岛-台地和潮控三角洲三种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16个海进- 海退层序旋回,每个层序旋回的时限为1.1 ~ 3.3Ma, 平均 1.9Ma,相当于四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属高频层序旋回。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偶发育有强制海退体系域。晚石炭世早期海侵来自祁连海,太原晚期,祁连海与华北连通。研究区古海平面变化表现为先慢速后快速海侵和快速海退,少数为正常海退,并由此建立了古海岸平原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扒楼沟剖面及周缘上古生界的层序与体系域界面类型、层序结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海侵方向转换面和区域性海退面等层序界面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本溪组、太原组2段、太原组1段、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保德扒楼沟及周缘上古生界剖面发育16种岩石类型和8种岩石组合。区内上古生界发育障壁海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SQ1-SQ3中低位体系域发育风化壳和潮道亚相,海侵体系域发育潮坪亚相和潟湖亚相,高位体系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潟湖亚相和潮坪亚相;SQ4-SQ7中低位体系域发育辫状河河床亚相,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亚相,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多期曲流河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演化序列。区内上古生界经历了由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向河流相的演化过程,沉积演化主要受物源供给、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Upper Carboniferous to Lower Permian sedimentary rocks extend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northern Sydney Basin, a sub‐basin of the Sydney‐Gunnedah‐Bowen Basin complex. The basin contains basal basalts and volcanic sediments deposited in a nascent rift zone. This rift zone was created through crustal thinning during trench rollback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New England Orogen. Thermal subsidence created accommodation for predominantly marine Dalwood Group sediments. Clastic sedimentation then occurred in the Maitland‐Cessnock‐Greta Coalfield and Cranky Corner Basin during the Early Permian. This occurred on a broad shelf undergoing renewed thermal subsidence on the margin of a rift flank of the Tamworth Belt of the southern New England Orogen. Braidplain fans prograded or aggraded in two depositional sequences. The first sequence commences near the top of the Farley Formation and includes part of the Greta Coal Measures, while the second sequence includes the majority of the Greta Coal Measures and basal Branxton Formation. Thin, areally restricted mires formed during interludes in a high sedimentation regime in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s. As base‐level rose, areally extensive mires developed on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of both sequences. A paludal to estuarine facies changed to a shallow‐marine facies as the braidplain was transgressed.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continued to develop with rising relative sea‐level. Renewed uplift in the hinterland resulted in the erosion of part of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and all of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of the lower sequence. In the upper sequence a reduction in relative sea‐level rise saw the development of a deltaic to nearshore shelf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Extensional dynamics caused a fall in relative base‐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quence boundary in the Branxton Formation. Finally, renewed thermal subsidence created accommodation for the overlying, predominantly marine Maitland Group.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层序界面的特点、凝缩段的组成,思茅盆地二叠系可分为2个Ⅱ级层序、9个Ⅲ级层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的关系可分为2个二级层序界面为一构造侵蚀不整合层序界面,是极好的储集场所.此时西部盆地中沉积物已经变质,与生储盖关系不大;而东部地区以开阔碳酸盐台地为主,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形成储集层为主.第2个二级层序由海侵-高位体系域所构成.海侵体系域由龙潭组下部所组成,在普洱西部崖子以西为深水盆地(含斜坡)环境,以东为浅海环境,邻近东部古陆区为滨海环境.无论盆地或浅海,岩性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主,生烃性能极好.高位体系域可以分为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由龙潭组上部层位组成,西为浅海相砂岩、火山岩等,可作储层;东为滨海平原,下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主,是很好的生油岩,上部以砂岩为主夹火山岩,可作为储集层.晚期高位体系域西部为长兴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可作为储层之用.  相似文献   

17.
蒲仁海  车自成 《地质论评》1996,42(6):497-507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中古炭统一下二叠统是一个顶底为Ⅰ类不整合所限定的二级沉积层序。该层序沉积期,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存在三个古陆,两个浅海海峡,一个半深海斜坡。随着海面上升-静止-下降于不同部位形成了不同沉积体系及组合。海进体系域由中上石炭统的滨岸破坏性三  相似文献   

18.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等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地层颜色、岩性突变界面等4个层序界面,并划分出了3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从时间上看含煤性以层序3最好,层序2次之,层序1较差,煤层主要形成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其次为高位体系域,厚煤层(5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综合研究区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成果,得出了主要煤层(5煤层)形成于湖侵过程中湖湾沼泽、三角洲平原间湾沼泽和曲流河泛滥平原沼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有利区层序样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背景的分析,成藏有用层序样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和油成藏有利区的预测,笔者认为在具备盖层条件的前提下,有利区应该具备烃源条件和储集条件配置关系良好,一方面H型二级层序样式格架中海侵体系域烃源岩具备较多的T型三级层序或较少的H型三级层序;另一方面,H型二级层序样式格架中高位体系域储集岩具备较多的H型三级层序或较少的T型三级层序。中扬子区的古生界总体上保存条件优越,有利区主要位于湘鄂西、宜昌斜坡和江汉平原南部;上古生界总体上保存条件差异性明显,有利区主要位于渝东-鄂西区和江汉平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