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学忠 Aki.  K 《中国地震》1996,12(3):243-249
以地球介质参数尾波Q^-1作为响应,给出了加卸载响应比YQ-1的计算公式。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频率分别为1.5Hz,3.0Hz,6.0Hz,12.0Hz,24.0Hz等5个频段的尾波Q数据,研究了美国北岭地震(1994年1月17日,Mw6.7)前后的加卸载响应比YQ-1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除频率为12.0Hz这一频段外,其它频段的加卸载响应比YQ-1在震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频率为24.0H  相似文献   

2.
滇西实验场两次中强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嘉政  刘祖荫 《中国地震》1995,11(3):212-221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散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1992年12月发生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永胜期纳地区的两次Ms5.4,5.1地震前后的序列地震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尾波Q^-1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尾波衰减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区域范围的非均匀性,在主震震中附近的近场区内,主震期间的β值是0.0076s^-1,相应的Qc^-1值是0.0056;余震期间的β值是0.0209s^-1,相  相似文献   

3.
通过微小地震尾波Q值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发生在丹波山周围因兵库县南部地震引起的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变化。1987 ̄1996年,统计上可置信的尾波Q值变化是,兵库县南部地震前后患前后,只出现在3.0Hz和4.0Hz两个中心频段的频率上。通过尾波Q值变化和地震活动变化,推测出非均匀区域的尺度为百米至千米,这表明了这个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的特征尺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动功率谱分析法,利用西昌遥测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24个地震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西昌地区地球介质对应于13个不同的QC值,在1.0-20.0Hz频率范围内,以幂函数QC=QCf^n拟合QC值随的变化关系,其中Q0值在43.0-82.4之间,n值在0.24-0.94之间,平均值分别为66.2和0.53。  相似文献   

5.
云南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的Y值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忠  宋治平 《地震研究》1996,19(4):352-356
本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了云南省普洱地区ML6.0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这个地区近期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显示,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Y值出现明显异常,近期的Y值显异常,表明该地区或在以其为中心方圆100-200公里的区域内在1995年或稍长时间内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6.
关东等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尹祥础  宋治平 《中国地震》1996,12(3):331-334
计算分析了日本关东,和歌山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y)的变化,关东地区近年来所有M≥6的7个地震及1995年1月17日神户地震,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里其y值均显著高于1。这说明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也适用于日本的地震预测,和歌山地区近年来Y值接近于1,而关东地区的y值则显著高于1已达2年,据此预测,未来1-2年内,关东地区(或其紧邻地区)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而和歌山地区这种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7.
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地震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响应,计算分析了北京地磁台1965.1-1979.12和1989.1-1991.12共18年垂直分量Z的暴时场Dst加卸载响应比值fD(Z)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大震前后尾波Q值变化的又一震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庭 《地震研究》1994,17(4):330-339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利用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后近12年的时间,对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3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大震前有3~5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在大震前一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大震后多数台Q值明显增大。在对两次大震震中和两次强震震中的不同距离的台站测出的Q值,确定存在主震前低Q值或高Q值,主震后高Q值或低  相似文献   

9.
依据尾波衰减特征,采用测量尾波包络体最大双振幅方法,分别用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模式处理了苏、皖、鲁、冀四省42个DD-1台站,51个地震的尾波资料,求出与散射有关的地球介质Q因子,并对Q值随尾波推移时间窗,震中距的变化进行归一法处理,公式如文中式(11)(12),用归一法求得的多次散射模式Q02值分布图象表明,高Q值与中强地震活动背景有关,这种简易测定地球介质Q值的方法在地震前兆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甘肃近期2次中强震前后震源区微震尾波(Qc)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张掖台网和天祝-古浪台网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震源区微震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7级地震前源及邻近地区介质1/Qc值趋于一致,认为这是该次地震的一种前兆表现,结合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情况进行了讨论。天祝-古浪5.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区微震尾波Qc值民频率的关系表明,这一地区属于构这活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
加卸载响应比在Poisson模型下的随机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庄建仓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9,15(2):128-138
本文在地震的发生时间服从Poisson过程,而地震震级服从Gutenberg-Richter关系的前提下,对不同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随机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在计算窗口的地震发生的期望数目较大(〉40)时,Y1 ̄Y5值的分布基本稳定,出现高加卸载响应比的概率极低。然而当计算窗口的地震期望数目过小时,Y2 ̄Y5值则变得不太稳定。也就是说,服从Poisson过程的地震序列,在计算窗口的地震期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地震学刊》1999,(1):23-28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 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30°00-36°00),E117°00-123°00)1970-01-1998-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便中有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  相似文献   

14.
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5,11(4):361-367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用于水库地震的预测,分析研究了新丰江、丹江口、参窝以及佛子岭等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利用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后近12年的时间,对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3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大震前有3~5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在大震前一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大震后多数台Q值明显增大。在对两次大震震中和两次强震震中的不同距离的台站测出的Q值,确实存在主震前低Q值或高Q值,主震后高Q值或低Q值的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并得出地震强度与Q值异常幅度无关,与Q值异常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岩石非线性破裂的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内,模拟了在构造应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失稳破裂的过程,记录了整个过程中不同应力条件下通过岩石样品的纵波波形曲线.以此为基础,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计算了P波波列能量随应力的变化;并根据Q值的定义,导出了接收到的波列的能量与岩石衰减Q的关系式,从而计算出不同应力条件下相应的Q值及其变化.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的定义,得到以Q为响应参数时岩石系统的加卸载响应比随应力的变化曲线,其结果和响应比理论的预测相当吻合.因此认为,Q值的加卸载响应比可以表征岩石系统的稳定程度,并可以用于预测岩石的非线性失稳.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中日合作,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200m、100m 和地面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震中距8.5~95km,震级ML1.3~5.1),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100m 和地面)的场地放大因子.在8个频率(f =0.75,1.0,1.5,2,3,4,5和12Hz)上所对应的在-100m 处的3个分向(N-S,E-W,U-D)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当0.75Hz f 2Hz时,为1.0~1.49;当2Hz< f <12Hz时,为0.47~0.99;在地面,3个分向在8个频率上所对应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均大于1,其值为1.6~7.63.-100m 处的S波和尾波场地放大因子与地面的S波和尾波的场地放大因子的相关系数,当0.75Hz f 2Hz频段时,分别为0.82和0.81;当2Hz< f<12Hz频段时,分别为0.47和0.45.   相似文献   

18.
林蓉辉 《地震研究》1999,22(4):419-427
云南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在1995年7月于1996年2月的7个月期间,接连发生了3次大地震,它们是,1995年7月12日孟连地震(M=7.3);1995年10月24日武定地震(M≡6.5),和1996年2月3日丽江地震(M≡7.0)。本在对上述3次地震作简单介绍的同时,将重点强调孟连地震的短临预报及社会响应能力。孟连地震是一次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发震时刻为1995年7月12日0  相似文献   

19.
三原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三原井水位在泾阳4.8级地震前的变化特征,重点是泾阳地震前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即固体潮加卸载响应率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率及响应比有“平稳-升高-恢复”的特征,说明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有可能捕捉5级左右近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20.
谢智  龚倩 《地震学刊》1995,(1):9-11,62
多次震例表明,地震前兆随区域而异,而且某一区域内的每次地震所表现出的前兆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地震孕育可能是个非线性过程,地震活动的起伏增长和地震丛集等可能是非线性系统即将发生失稳时出现的独特的前兆图像,本文着重研究了河南及邻区三次中等地震前非线性系统失稳的主要前兆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经分析研究表明:新乡、菏泽、禹县-登封交界处发生的Ms4.5、5.9、4.2级地震前1-12个月,加卸载响应比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