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开滦煤田为例,分析采煤造成的塌陷污染危害;总结在采煤塌陷地、矸石山上进行种植和建筑复垦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2.
徐州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塌陷地复垦利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基于1987、1994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图像,将徐州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建成区、耕地、林地、水体、塌陷地和其他土地等6类,编制了3个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提取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变化的矩阵信息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年均增加率为6.33%,塌陷地复垦速度仍赶不上塌陷速度.着眼于技术、规划、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视角,探明塌陷土地复垦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大土地复垦力度,促进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矿区塌陷地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其利用要在空间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使我们对矿区塌陷地的利用由盲目的农业复垦而转到自觉的进行区位选择上来。文章根据平顶山矿区塌陷地的自然特点和塌陷状况,将塌陷区划分成4个不同的区域,从而进行分区利用,使矿区塌陷地的利用符合其区位特征,从而实现塌陷地区位效益。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国土资源和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被破坏的土地复垦率仅占2%左右的国情,文章以平顶山市郊区土地复垦为例,阐明了目前土地复垦研究概况及被破坏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编制方法及分类命名法;并以《河南省待复垦土地现状调查技术要点》为指导,进行了土地复垦的调查和现状图编绘研究。最后论述了平顶山市郊区土地复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不久前,记者从兴安盟国土资源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强化土地复垦工作,完善土地复垦监管和检查制度,兴安盟国土资源局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和《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全盟土地复垦工作。一是按照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权限,全面加强全盟各级土地复垦方案的专家论证和审查工作;二是由兴安盟国土资源局对全盟范围内的土地复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三是由盟、旗两级国  相似文献   

6.
煤炭资源开采以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原始受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依次发生冒落、断裂、弯曲等移动变形,最终涉及地表,形成采煤塌陷地。徐州九里湖湿地正是在采煤塌陷地的机理上发展起来的,其生态旅游的开发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开发对策由生态恢复、环境教育和科研监测三方面构筑,包括人工干预粉煤灰堆填区生态修复、人工恢复湿地植物和水禽栖息地、沟通内外水系实现水循环、人工湿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水岸驳岸去园林化生态处理、采煤塌陷地环境解说、湿地科普宣教活动和科研监测与国际学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7.
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邹城市西部,是典型的采煤塌陷地新生湿地。公园采取水体修复、水岸保护、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优化了采煤塌陷区湿地的生态环境,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对采煤塌陷地新生湿地的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沿乌兰木伦河谷地带矿区复垦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复垦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复垦设计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应以林业复垦为主,并设计出相应的复垦模式,最后进行了不同复垦模式的造林复垦投资概算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国家级土地复垦示范区徐州市煤矿塌陷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复垦土壤中有机碳和黑碳含量的变化,对解释复垦土壤质量变化规律,改善矿区土壤复垦工艺,促进矿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采集了煤矸石填充、混推平整复垦、泥浆泵填充和粉煤灰填充4种复垦方式土壤,并以塌陷区土壤作为对照,利用元素分析仪、重铬酸钾滴定法等方法,对其中的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复垦方式对塌陷区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粉煤灰填充方式中,土壤中不同深度的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变化最大;对四种复垦方式不同深度土层黑碳和有机碳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均可发现黑碳含量与有机碳的含量达到显著水平。所以研究区黑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与有机碳的累积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何书金  苏光全 《地理研究》2000,19(2):165-171
文章根据实地调查研究,筛选出了影响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4类14个亚类因子,并划分为6个等级。运用层次分析法,参考专家评分,来确定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综合潜力值的大小及每一级别的值域范围。以河南省平顶山市焦店乡为例,阐明了进行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可为全国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及矿区废弃地有效合理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矿山迹地的生态恢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业开发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地,本文综述了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采煤沉陷地和煤矸石山等矿山迹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进展,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展望。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涉及到很多学科,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同时介绍了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的实用技术和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未来应重点关注矿山迹地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机理、采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结构优化和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新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the amounts of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in reclaimed soil were studied. The subsidence area was in a Xuzhou coal mining area that is part of a national land reclam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law of quality changes of reclaimed soil, improve the soil reclamation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soil in mining areas. In the study, four kinds of soils were collected using four land reclamation methods: coal gangue filling (CGF), mixed flat reclamation (MFR), mud pump filling (MPF) and fly ash filling (FAF); soil from the subsided area (SS)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on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potassium dichromate titr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reclamation methods d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content in subsidence soil.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varies the most in FA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from the four different reclamation methods show that the levels are significant in all cases. Therefore,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black carb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3.
沿海淤泥质滩涂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之一,滩涂围垦新增的大量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能反映滩涂土壤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小。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滩涂围垦区为例,在现有的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模型的基础上,引进基础地力贡献率和盐分限制因子作为土壤有效性系数,构建沿海地区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并通过水稻和小麦产量对模型结果进行初步验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滩涂围垦区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5%~59%;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80%。未脱盐的1982年滩涂围垦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受到盐分阻碍的系数分别为0.73和1.00。2007年垦区由于盐分太高不能种植水稻,小麦产量受到盐分阻碍系数为0.35。未脱盐的1982年滩涂垦区土壤基础地力修正后的水稻和小麦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12235.84和6502.23 kg/hm2;土壤盐分修正后的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15677.42和10329.39 kg/hm2;土壤基础地力和盐分共同修正后的土地水稻和小麦生产潜力分别为8934.97和6502.23 kg/hm2。与实地调查的水稻产量(9750 kg/hm2)和小麦生产潜力(6000 kg/hm2)相比,目前土地生产力远小于盐分限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与基础地力和盐分双重限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接近,改善土壤施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煤矿区 土地利用演化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确、可靠地模拟和预测煤矿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矿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措施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元胞自动机模型(CA)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拟和预测方面的优越性能,将CA模型引入了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模拟和预测。但矿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具有不同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因而利用CA模型对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就要求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转换规则,而传统CA模型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本文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理论,改进了传统CA模型,通过控制变量的引入,实现了元胞转换规则的动态获取和应用。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潞安矿区为研究区域,常村矿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模型对常村矿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预测。通过和传统CA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和矿区的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演化特点比较吻合。因此该模型能够提高矿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模拟和预测的精度,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1986、1996、2006和2016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CLUE-S模型,在传统Logistics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形成Auto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空间约束等因素,对贾汪矿区2016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以检验精度。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2026年趋势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的土地利用格局;2)研究区2016-2026年不同情景下,建设用地在3种情景下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的增幅最大,生态保护用地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幅最小,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耕地等生态用地受到保护,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被抑制。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CLUE-S模型;Autologistic回归模型;情景模拟;贾汪矿区  相似文献   

16.
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卞正富  张燕平 《地理学报》2006,61(4):349-358
利用徐州东矿区1979年、1987年、2001年三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分析了矿区景观要素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从1979年到1987年,沉陷积水面积增加299.35%,农用地减少7.83%,建设用地增加48.4%。从1987年到2001年,东矿区农用地减少了13.04%,建设用地增加了37.62%,而沉陷积水区增加了137.26%;农用地的9.55%转变为建设用地,5.15%转变为沉陷积水区;建设用地的5.25%转变为农用地,主要集中于报废矿井工业广场附近,是由于部分地方小煤矿关闭后,一些废弃物堆场得到了复垦,3.21%转变为沉陷积水区,主要也是分布在各矿工业广场附近;有14.86%的沉陷积水区转变为农用地,主要位于原沉陷积水区的边缘部分,有10.88%转变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韩桥矿和权台矿的工业广场范围内。因此,应该加强对沉陷积水区的复垦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林业、牧业及其加工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以攀枝花市花山煤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对指导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具有指导意义。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花山煤矿土地破坏程度进行评价。介绍了模糊数学评价的原理、方法和评价程序,确定了各种破坏类型土地的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因子权重及评价等级。根据土地破坏类型,花山煤矿破坏土地可划分为两大类六单元。各单元分别建立起土地破坏程度评价的模糊评价矩阵,最终评价得出花山煤矿土地破坏程度综合评价结果为:江边排矸场为重度破坏,C区排矸场为中度破坏,地表塌陷区、水泥厂排矸场、金塘湾排矸场、沿江沟排矸场为轻度破坏。  相似文献   

18.
煤炭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复垦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矿区土地复垦是一个边缘交叉学科,所需处理的数据涉及采矿、地质、地理、土壤、农林、生物、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具有数据信息量大、相互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适应土地复垦发展的要求.主要研究了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分析了基于MapX和Oracle Spatial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定量刻画区域尺度耕地开垦轨迹(初始地类、初始土壤类型和耕作年限)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对指导区域农业施肥管理措施、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昌吉州为研究区,通过叠加5期土地利用数据来识别耕地开垦轨迹,基于1980年和2018年两期大量样点数据,分析耕地开垦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以及开垦后耕作年限的差异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1980—2018年间新开垦耕地面积的90.12%来源于草地,9.88%来源于未利用地。在此期间除碱解氮含量降低之外,其他土壤肥力指标含量均增加。② 高覆盖度草地被开垦会造成土壤有机质的损失,草地(高、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盐碱地和裸土地)被开垦会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③ 随耕作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呈现缓慢的增加态势并逐步趋于平稳;而速效养分含量短期内增加,当耕作年限达到中长期(19~28年)后趋于稳定或开始下降,存在阈值效应。④ 草地开垦造成的有机质损失在耕作年限达到中长期之后逐渐得以恢复。草地和未利用地开垦造成的碱解氮损失在耕作38年之后仍未得到恢复。⑤ 初始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和灌漠土的现状土壤肥力较高,棕钙土和灰漠土的肥力较低。建议随耕地经营年限的增加,合理配比氮磷钾肥,改善重氮肥轻磷钾肥的现状,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少量多次施用氮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