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口门区近期演变与围垦远景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根据1986,1988,1992,1994,1996年5个年份的遥感数据处理和1966年地形资料,对珠江三角洲8大口门区自1966至1966年30年间土地围垦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发现:珠江三角洲近期的演变是历史时期以来演变过程的延续,三角洲体因西北江输沙量大和西南向潮流流的作用而继续向西南方的增长。自1966年以来的30年间,整个珠江口区围垦成陆地面积为344km^2,平均  相似文献   

2.
疏浚整治河道对珠江三角洲东平水道上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晓辉  何建华  车进胜  周作付 《热带地理》2002,22(3):266-269,274
依据详细的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疏浚整治河道对东平水道上段所造成的影响,认为这些影响对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北江河段具有重要的意义。疏浚整治河道是防治该地区洪患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断块型三角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珠江三角洲主要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组成,习惯以西江羚羊峡以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的珠江平原作为三角洲的范围,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关于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前人做过不少工作;由于各自的研究重点不同,对三角洲  相似文献   

4.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 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 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 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 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 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治水方针的实施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治水方针从联围筑闸、以防为主,到合理导治、以泄为主,再到近期以清障为主。联围筑闸,利多弊少。洪水位长期呈上升趋势,但堤围的标准偏低。十余年来,口门的水沙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口门整治必须合理围垦和适当疏浚。三角洲腹心地区洪峰水位异常壅高,主要是由于北江的分流比增大。近期有必要清除河障,疏浚主干河道,但是长远之计是兴建思贤和南华水闸,调控西江、北江的流量,确保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6.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6,26(4):297-302
珠江三角洲表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床沙则以混合砂为主,北江的床沙比西江的粗.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对比,床沙的粒度组成变细;中值粒径ψ值变大;运动方式的推移组分增大.床沙的细化率西江(21.9%)比北江(15.8%)大.按河流段、近口段、河口段的划分,细化率的沿程变化,西江为从上游向下游增大,北江则相反.床沙细化的主要原因是河道纵比降变小,纵比降变小是河道采沙及分流比变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2012,(1):48
珠江,旧称粤江,因相传在江中发现珍珠而得名。珠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  相似文献   

8.
陈小红 《热带地理》2000,20(1):22-26
通过对60年代和90年代珠江三角洲河网典型汊河泥沙分配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1)珠江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来自陆相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和随潮流挟带的上溯泥沙,其中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动力和物质,起着主导作用,而珠江河口区由径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又主要来自西江。(2)西北江干沙处于逐年淤积的总趋势,其中河流段冲淤变化不大,过渡段有冲有淤,以淤为主,潮流段由是普遍淤积。(4)海平面  相似文献   

9.
北江流域氮收支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北江流域的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该地区氮的收支进行了估算和环境影响分析.2006年北江流域的氮输入量为39.52×104 t,单位国土面积接收的氮量为84.61 kg/hm2·a,稍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也高于世界一些大河流域.在氮的输出中,约38.61﹪的氮通过珠江口输送到中国南海,27.80﹪的氮通过反硝化和9.13﹪的氮通过氨挥发进入大气,剩余24.46﹪的氮储存在流域内.研究发现,北江流域的主要氮输入源均与农业活动有关,氮输入源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单位面积接收总氮量主要受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远儿 《热带地理》2001,21(2):139-144
利用基本单位普查资料,采用定量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行为主体的发育、结构和地域特征,并讨论了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认为其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中国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ISODATA非监督分类方法,结合目视判读,对南汀河下游坝区1988年、1996年、2002年和2009年4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以揭示研究区几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基于遥感分类结果,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率等指标,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速率,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河道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汀河下游坝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园地为主,耕地次之,未利用土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均较小;近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有所加剧,1988~1996年、1996~2002年和2002~2009年3个时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83%、2.89%和3.05%,其中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主要为河滩裸地)、耕地的变动幅度较大;研究时段内,未利用土地面积由32.60 km2减小到9.68km2,而同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大幅增加,耕地先增后减,园地则先减后增;在距河岸1.5 km范围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相似文献   

12.
中亚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海军  陈亚宁 《地理学报》2018,73(7):1309-1323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体水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中亚天山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分别从冰川、积雪、水储量、径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选取阿克苏河、开都河及乌鲁木齐河3个典型流域,研究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冰川退缩速率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fx) = -0.53×x-0.15R2 = 0.42,RMSE = 0.086),说明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同时,中低海拔区域的冰川退缩速率大于高海拔区域;② 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的递减速率为-0.7±1.53 cm/a,天山中部区域的递减速率最大,这一结果与该区域冰川急剧退缩相吻合;③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冰雪融水径流增加是这3个典型流域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阿克苏河增幅最大(达0.4×108 m3/a)。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3个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与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厚度变薄及平衡线海拔升高的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山区固态水体储量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阿拉尔垦区土壤盐渍化治理与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尔垦区在开垦前主要发育着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壤。经过30多年的改造,垦区土壤盐渍化治理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今后土壤盐渍化治理与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黄河三角洲叶瓣的划分和识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春汀 《地理研究》1994,13(2):59-66
黄河分流河道摆动频繁,自1855年以来形成了8个三角洲叶瓣。1904-1929年的三角洲沉积物划归一个叶瓣较为合适。1934-1938年和1947-1964年也应该划归一个叶瓣。叶瓣活动时间短,平均活动时间只有16年。单个叶瓣形成的沉积物厚度有限。一个钻孔剖面上的三角洲沉积物常常分层于数个叶瓣。叶瓣废弃后改造时间短,还没有形成较粗的改造,沉积物便被新的叶瓣所覆盖。两个叶瓣的界线不很清楚。但根据沉积结构和构造,微体化石,210pb测年方法,土壤层以及历史记录,可以识别出不同的叶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量短缺对农业的压力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李新 《干旱区地理》2002,25(4):290-295
华北平原的耕地占全国的 31.19% ,人口占全国的 2 6 .0 1,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 6 .14 %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大。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内陆河流域的引水率过高造成了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和土地沙漠化。至 2 0 5 0年 ,全国工业和城镇用水将消耗 5 0 %的供水 ,农业用水将比现在减少 ,但黄河流域和西北农业需水量将比2 0 0 0年增加 73× 10 8m3 ,保障农业用水的难度将比现在更大。要避免中国干旱区农业用水的短缺 ,需采取从中国南部的长江流域调水到华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和在城市循环用水、净化工业和生活废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古代刘家港崛起与衰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承坤 《地理研究》1996,15(2):61-66
明代早期建都南京,当时贴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一度阻断了丝绸之路,北方大运河严重淤积,明王朝只能采用海运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海内外贸易。长江河口成为南京的通海捷径,刘家港位于娄江(刘洒)与长江河口交汇处,太湖平原的东北部。娄江在宋代以前严重淤积,经元代至明初的治理,特别是明初"掣淞入刘"的整治工程后,娄江河道水深河阔,全江畅通,成为长江河口地区兴建大型海港的最佳的港址。娄江又能同富饶的太湖平原相沟通,使其成为刘家港的经济腹地。以上原因使刘家港在明初崛起,成为"海运千艘所聚"的大海港与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始发港。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开展大运河的治理,减少对海运的依赖,郑和下西洋终止与倭寇骚扰,均促使海运衰退。长江河口南岸严重崩塌,使刘家港崩塌入海。娄江严重淤积。以上原因导致刘家港衰落。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璞 《地理研究》1989,8(2):74-81
本文论述由于黄河上游清水区水资源的优先开发,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长,而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的减沙作用不甚明显,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汛期进入河口镇的水量大幅度减少,使汛期进入黄河下游的基流减小含沙量增加,高含沙洪水出现的机会增多.面临水少沙多的不利情况,应加强宽浅河道的改造及利用窄深河道输送高含沙水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南港的水文泥沙环境及污染物输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潘定安 《地理研究》1996,15(1):39-46
南港河道水域宽广,水体量大,动力条件强,悬沙含量较高且都是细颗粒物质,纳污容量大,具有较强的输运、稀释和自净能力。污水进入南港以后,污染物在河道中迁移转化,主要吸附在泥沙上。在外泄过程中污染物质在南港中往返逗留,循环输移,向底层、滩地、涨潮沟等地迁移,并在河海相接地带富集。  相似文献   

19.
甬江河床演变及航道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承烈 《地理研究》1988,7(3):58-66
本文分析甬江动力、泥沙、边界及河床演变的基本特征,提出甬江航道整治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