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镇江59.4m厚的下蜀土剖面的磁化率、χ-T曲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磁滞回线等岩石磁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1)全剖面磁化率变幅较大,变化于(6.4~186.3)×10-8m3·kg-1之间;其中,剖面下段(24~59.4m)平均值为 34.7×10-8m3·kg-1,远低于上段(0~24m)的平均值126.1×10-8m3·kg-1;2)代表性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具有较高的磁化率,χ-T曲线呈明显的磁铁矿的居里点特征,IRM获得曲线在300mT时接近饱和,反向场退磁曲线显 示具有较低的剩磁矫顽力(25~40mT),磁滞回线表现出细高的形状,在600~800mT之间闭合,显示含有较多的亚铁磁性 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另一类样品则具有较低的磁化率,χ-T曲线初始磁化率较低,IRM获得曲线在300mT时达到 饱和剩磁的69%~82%,具有较高的剩磁矫顽力(70~135mT),磁滞回线呈蜂腰状,提示含有较少的亚铁磁性矿物和较多的 高矫顽力矿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且可能含有铁的硫化物;3)岩石磁学特征表明下蜀土堆积的不同时段可能受到不同 环境的控制,中更新世中期之前曾出现多期过度湿润的气候条件,导致成土环境偏向还原条件,磁铁矿和磁赤铁矿逐渐转 化为弱磁性矿物,使得磁化率异常降低,与西伯利亚黄土变化模式类似;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则以较干燥的氧化环境为 主,主要受成壤作用控制,有利于细小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的生成,与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土模式相似。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区广泛分布着下蜀土,特别是在一些边坡地区,它们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边坡的安全。通过分析南京地区下蜀土边坡空间、时间、规模、灾害等特征,从而了解其规律,为将来边坡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物源区的环境演化状况、重建古风场强度和古大气环流格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物质来源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一争议问题,本文以南京泰山新村下蜀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对南京下蜀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进行测试,并与黄土高原同期黄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长江下游下蜀土的物源指示意义。南京下蜀土与北方黄土具有相似的常、微量元素UCC标准化曲线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但是它的Zr、Hf含量较高,Tl、Pb含量较低,且具有较高的SiO2/Al2O3、TiO2/Al2O3、Nb/Ta和GdN/YbN,较低的SiO2/TiO2、Zr/Hf、Y/Ho、Lu/Hf和εNd(0)值,说明南京下蜀土的物质来源明显有别于黄土高原黄土。南京下蜀土与长江中游下蜀土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指示其物质来源与中游下蜀土的物质来源相似,主要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松散沉积物。 相似文献
4.
5.
用经改造的GDS非饱和土三轴仪测得下蜀土在不同净围压下的变形特性和持水特性,并以van Genuchten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净围压对下蜀土吸力应力特征曲线的影响,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脱湿状态下南京下蜀土的土水-力学特性。研究表明,下蜀土的变形特性受净围压与基质吸力影响,基质吸力越高,下蜀土的压缩性越低,可以用二元指数函数本构模型分析孔隙比与应力状态变量间的关系。净围压使下蜀土持水能力增强,净围压与进气值呈幂函数关系。土的压缩性越高,净围压对其持水特性的影响越显著;随着净围压的增大,下蜀土孔隙比趋同,净围压对持水特性的影响逐渐减弱。外部荷载对下蜀土吸力应力特征曲线的影响是分段的,在边界效应区范围内,净围压增大时,吸力应力特征曲线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过渡区范围内,吸力应力随状态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不受外部荷载影响。根据双电层理论分析了高吸力时吸力应力的物理意义与计算方法,提出以界限有效饱和度作为吸力应力函数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6.
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来研究南京下蜀土的沉积组构?根据南京下蜀上的磁组构特征及其与华北黄土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下蜀土的成因,并进而指出了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对于沉积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南京下蜀土在三轴压缩下的宏观力学性质及微观演化机理,分别通过三轴试验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下蜀土的宏观变形、强度特性及微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下蜀土的结构强度与围压的比值基本上为常数,土体的结构强度与内部颗粒的排列、胶结性能,以及外部应力状态有关。三轴压缩下,随着应变增大,下蜀土中较大颗粒集聚体受剪破坏,而较小颗粒通过聚集增大,使得土体颗粒面积比例增大,但颗粒集团化程度降低,平面分布分散,颗粒排列逐渐朝无序发展,并在无序程度最高部位形成了剪切破坏带。 相似文献
8.
9.
2017年5月25日,南京市红枫路衡阳排灌站西侧一典型下蜀土在降雨以及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局部发生了滑坡,在地质灾害勘察治理中以该滑坡(HP1和HP2)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航拍、裂缝量测、边坡位移监测等现场调查手段,分析了滑坡的基本特征、边界条件、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及滑坡的滑移模式,发现强降雨导致土体饱和,重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是产生滑坡的直接原因.结合边坡初次滑动后的坡体持续性位移监测数据,采用Bishop法作为主要的计算方法,瑞典条分法和M-P法作为参考,复核了滑坡在自重工况和暴雨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并依据Bishop法得到滑坡的设计推力,采用抗滑桩为主要支护手段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使滑坡的安全系数满足设计值,可使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为研究中的意义,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从营力的先后及主交看,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变化时,应慎重选择剖面,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而且硅酸盐矿物如斜长石也明显风化,脱Ca,Na过程显著,而钾长石的风化很弱,脱K不明显,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原始沉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下蜀土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可能受长江下游地区较强的季风性气候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下蜀黄土的成因和物源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的石英粒度和石英表面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粉砂粒级石英颗粒(5~50 μm)占绝对优势;<20 μm组分平均含量为42.76%,<30 μm组分平均含量为62.98%;粒度分布曲线和累积曲线总体具有颗粒偏细,呈正偏态,分选较差,峰形尖锐,双峰曲线不对称的特征;粒级-标准偏差曲线呈“双峰”分布,两个明显的标准偏差峰值分别出现在7.962 1 μm和39.905 2 μm。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主要以次棱角状为主;表面机械结构具有丰富的蝶形坑、曲脊、贝壳状断口,部分表面出现平行节理面、V形坑;不同粒级组分表面形态和机械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分析表明,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属典型风成成因堆积物,是多源区物质高度混合搬运堆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镇江大港剖面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特征的分析研究,以及与相邻地区风尘堆积研究成果的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七次大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旋回变化幅度较北方黄土共要小得多,冷期和暖期都存在着频繁的小尺度的气候冷暖波动,并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相比较;另外,在镇江下蜀黄土磁化率测量中还发现,地下水的浸泡对剖面样品的磁化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下蜀黄土分类新方法及其承载力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自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6):39-42
下蜀黄土是我国区域性分布的一种特殊性土,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由风力堆积而成。单一地采用塑性指数(Ip)对其进行分类是显进管于简单而不能反映其特征。本文综合其活动性指数及粘粒含量进行分类的新方法,有利于对下蜀黄土进行评价。同时因其粉粒含量超过50%,受“袜度效应”影响,不能简单地套用粘性土公式,笔者总结了以往下蜀土分布地区采用的粘性土,新黄土公式,注意到Ip,Ps与fo,fk的相关性,提出了fo=100βPs 40α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下蜀土滑坡是宁镇地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季节性明显、受人为环境影响大等特点。与常规土体滑坡相比,下蜀土滑坡具有土体吸水饱和后强度迅速降低的力学属性,这将导致滑坡的产生具有明显的突变性。以往针对下蜀土滑坡产生原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自然未产生滑动的边坡,鲜有从已产生滑动的边坡开展研究分析工作。据此,本文将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案例对比的方法,对两个典型的下蜀土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结合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从应急和永久两个方面对两个滑坡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措施,为类似下蜀土滑坡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OSL测龄结果表明合肥盆地下蜀黄土(下蜀组)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开始沉积;将主量化学元素和粒度分析与西北黄土、镇江下蜀黄土、巫山黄土和宣城黄土进行对比,研究了合肥盆地下蜀黄土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化学、粒度及沉积速率等均显示合肥下蜀黄土物源有别于镇江黄土及西北黄土;并从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探讨了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河流相、湖相及湖沼相细粒沉积物或许是其潜在的物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