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应用支撑平台的架构模型.该应用支撑平台,在授权管理、工作流系统及系统授权机制等方面为应用系统的完善和扩展提供统一标准和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应用支撑平台有效地支持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灵活部署和高效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参照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指南》,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二级信息系统标准设计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模式设计视频会议系统,满足区县天气会商和电子政务视联网平台需求;采用超融合基础架构和桌面虚拟化技术搭建虚拟化资源池,构建了海曙区气象局信息化基础设施,解决本市区县气象部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IT先进技术应用较少、缺少整体性安全规划、业务关键环节存在隐患点、灵活性和远期扩展性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为海曙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省级预警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网络系统是充分利用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一套面向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的网络系统.包括以电子政务外网为主干通信网络,连接省、市、县三级发布管理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单位;以气象业务网为系统备份网络,对省、市、县三级发布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链路进行备份,保证三级发布管理平台之间通信的可靠性,旨在将此设计提升为一种通用模型,提供业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连兴农网网站群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连兴农网网站群的建设流程,阐述了大连兴农网的设计目标和思想,对网站设计中涉及的管理平台、功能和性能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电子政务的特点及其在气象部门中的应用,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及其实现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宁波市气象影视制作中心系统建设经验为鉴,针对市级影视节目平台制播安全高效的需求,探讨了建立市级气象影视系统平台设计思路和方法,对设备选型、系统构架、平台布局、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主体框架是搭建二个数字标清演播室、一个配音间,以大洋非编网为主干,迪乐普虚拟演播室和维斯(vizrt)图形图像系统为补充的气象影视制作平台,对于建设同级别气象影视制作系统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武汉气象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思路、技术处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利用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新技术构建一个基于J2EE架构、功能完善、全面整合的政务办公平台,实现公文流转、公文传输和流程状态可视化等功能。目前中国气象局机关、各直属单位和各省(区、市)气象局都使用该平台完成FI常公文的运转,并全程实现了网上公文的起草、签批、套红、鉴印和下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在国外称电子政府 ,最早起源于美国。 1 993年 ,克林顿政府在一份名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 ,目的是使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成精简、高效、廉洁和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从全球范围看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信息化建设有密切联系。政府信息化从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至今 ,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办公自动化———建立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含义包括 3方面 :一是在技术上 ,电子政务必须借助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0.
平台整体采用微服务理念建设,后端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核心数据进行标准化封装,实现了各类信息的共享。前端为适应气象业务的特点,在门户技术(liferay)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业务实际情况的标准portlet,实现了应用系统的集约化建设。本文从平台的总体设计、基于微服务的关键技术和模块实现等几个方面,对黑龙江省气象局一体化平台进行详细阐述,实践表明微服务架构设计在大规模应用建设中优于单体架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基于角色访问权限管理 (RBAC) 模型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自身特点及共享服务中的权限控制需求,提出了一种符合气象资料管理特点的多维度权限管理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气象数据进行资源共享时资料分类众多、层次化结构复杂、检索粒度不同等特点,有针对性引入了客体维度概念和更灵活的权限管理机制,较好地满足了气象部门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建设的需求。该方案作为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CIMISS) 数据服务权限控制模型的前期试验研究,构建一个多维数据权限管理原型系统用于数据访问控制。作为通用性模型,该模型可以延伸用于气象数据服务类系统应用,对确保数据库的信息安全、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数据、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惠样  栗福仙 《山西气象》2004,(4):31-32,43
本文论述了Windows注册表的作用与Windows注册表类似文件目录的树状层次结构。对根键和子键及注册表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阐述了怎样进行注册表的信息存取、注册表的备份和注册表的修改,并举例说明注册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往往各自提供一套身份认证方式,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负担,而且降低了系统安全性.企业内部另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员如何控制已验证身份的用户的访问请求.基于SAML的单点登录技术和基于XACML的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对SAML和XACML规范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SAML和XACML的单点登录模型,分析了该应用模型的安全性,最后在微软.NET平台上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华  陈敏  余东昌 《气象科技》2013,41(6):1026-1030
基于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方法和逻辑卷管理(LVM)工具,将一台机架式服务器和五台磁盘阵列进行连接管理,实现了一种单一逻辑磁盘容量达90 TB的大规模存储空间。该方案注重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磁盘阵列采用串联方式,增强了可扩展性,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方便了数值预报业务数据的安全、快速存取,并具有容量的可扩展性。满足了省级气象部门对科研数据存储的需求,尤其是数值预报结果检验工作对大规模存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医疗数据爆炸性增长,大量的医疗数据面临着安全共享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医疗联盟链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法,其中包括提出了一种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模型,并将查询逻辑分离存储技术引入该模型中,同时描述了基于医疗联盟链的认证凭据和访问权限数据的存储和访问.基于医疗联盟链的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模型包含了三个角色,第一角色是患者,第二角色是医护人员,第三角色是医疗联盟链.通过查询逻辑分离存储技术保护患者数据隐私,查询逻辑分离技术与医疗联盟链技术紧密结合,满足了不同医院之间医疗数据共享的需求,保障了患者的数据隐私和医护人员查阅数据的权限.  相似文献   

16.
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具有全光处理,异步接入,高安全性等优势.无源光网络(PON)为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瓶颈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基于光码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OCDMA-PON)充分发挥了OCDMA 技术的特点及PON技术的优势,在未来光接入网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OCDMA-PON系统以及FBG编解码器的结构原理.在此基础上采用二维光正交码,设计了4个发送用户和1个接收用户的OCDMA-PON系统,进行了速率为2.5 Gb/s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用户随机接入的情况下,该系统能正确解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环境感知应用系统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领域.本文主要研究环境感知应用系统中的数据收集、安全传输和安全管理等技术,提出了环境感知应用系统架构图,包括环境数据采集单元、数据传输网络及云数据中心,从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应用、管理等多个方面保护环境数据的安全性.首先,本文阐述了数据在环境感知应用系统中的收集和传输流程,然后,分析数据从环境数据源传输到现场控制单元,再接入互联网传输到云数据中心采用的安全传输方式.最后,研究了可应用于云数据中心的多种安全防护方法以保护数据安全,包括敏感数据加密、数据隔离、访问控制、权限管理、审计日志、备份恢复等.  相似文献   

18.
从气象数据共享和交换应用的现状和需求、基于虚拟化云网盘的气象数据交换共享应用实现的技术体现和应用部署中,体现应用特点和实施效果:达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用性,高效实现市级气象资源的动态利用,气象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集中存储、应用和灾备恢复功能等目的。提供多平台、多手段数据交换共享支持,在对各用户访问权限安全控制的前提下,开辟气象办公、气象数据共享和交换新途径,达到提升市-县气象局间和市级气象局-市防灾减灾决策部门、气象用户间数据交换与共享效率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9.
Urban water supply security is commonly measured in terms of per capita water availability at the city level. However, the actual services that citizens receive are influenced by several components, including (1) a city's access to water, (2) infrastructure for its treatmen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3) financial capital for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infrastructure, and (4) management efficacy for regulating and operating the water system. These four types of "capital" are required for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water supply services. A fifth capital “community adaptation” is needed when public services are insufficient. Here, we develop and test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urban water supply security based on these five capitals. “Security” involves three dimensions: 1) the level of system function (i.e., supply services); 2) risks to these services; and 3) robustness of system functioning. We apply this Capital Portfolio Approach (CPA) to seven urban case studies selected from a wide range of hydro-climatic and socio-economic regions on four continents. Detailed data on urban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were collected in two cities, and key stakeholder interviews and househo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one city. Additional cities were assessed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utility and globally available datasets. We find that in cities with high levels of public services, adaptive capacity remains inactive, while cities with high levels of water insecurity rely on community adaptation for self-provision of services. Inequality in the capacity to adapt leads to variable levels of urban water security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urban poo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sented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 urban water systems, as well as for cross-city comparison of any type of cities. We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20.
The story of phosphorus: Global food security and food for thought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Food production requires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containing phosphorus, nitrogen and potassium on agricultural fields in order to sustain crop yields. However modern agriculture is dependent on phosphorus derived from phosphate rock, which is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and current global reserves may be depleted in 50–100 years. While phosphorus demand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the expected global peak in phosphorus production is predicted to occur around 2030. The exact timing of peak phosphorus production might be disputed, however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within the fertilizer industry that the quality of remaining phosphate rock is decreasing and production costs are increasing. Yet future access to phosphorus receives little or no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ase for including long-term phosphorus scarcity on the priority agenda for global food security. Opportunities for recovering phosphorus and reducing demand are also addressed together with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