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了地质灾害、山地灾害、山洪灾害等与水文气象和地质因素相关的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比较三者内涵与外延的差异,对三种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山地灾害和山洪灾害三者在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是相同的。在三种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上,由各个部门管理模式不利于此类灾害的跨行业、跨部门协同研究及防灾救灾。  相似文献   

2.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区冰川、积雪广泛分布,在其融水补给河川径流的同时,也常伴有冰川洪水、融雪洪水、冰湖突发洪水、冰川泥石流、冰雪崩和风吹雪等冰雪灾害发生,这些灾害对当地居民居住地以及重要国防干线的安全运营形成较大威胁.冰川、积雪变化直接影响到冰雪灾害发生的程度与影响范围,新疆的冰川洪水和冰湖突发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及天山南坡西部一带,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一带,冰川泥石流、冰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帕米尔高原、天山西段和西昆仑山地区,风吹雪主要在天山中、西段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新疆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冰川退缩加剧,融水量增大,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灾害随着冰川融水径流的增加而增多;而融雪洪水、雪崩和风吹雪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冬季积雪增加和气温升高,其灾害强度在增强;冰崩灾害随着气温升高引起的高山冰体崩解而呈增加趋势.在新疆地区,冰雪灾害主要表现为冰雪洪水,已观测到近十几年来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雪洪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塔里木河流域的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洪水及北疆春季的冰凌和融雪洪水已对当地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新疆的水资源安全、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预计未来,随着气候增温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的增加,相关的冰雪灾害增多,因而增加了冰雪灾害的危险程度,并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灾害点.面对气候变化诱发的众多冰川、积雪灾害,目前还缺乏对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方面的适应对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冰雪灾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加强气候变化对冰雪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使科学技术在减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球多级循环及其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系统梳理笔者认识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核心科学问题,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研究思路,探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流体运动与固体运动相结合,地球内部过程与外部过程相结合,探索盆山和洋陆的成因及其关联机理,认为热动力是驱动盆山地壳物质循环和洋陆壳幔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开放地球系统存在与盆山、洋陆物质循环有关的水循环、火山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洋流循环,由此产生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地球内部热能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以超级干旱-火山-冰冻-地震-洪水-海平面上升组成的全球性巨灾链形式释放,具有时空结构和关联机理的巨灾连发导致生物分批死亡,集群绝灭。地质历史上还有无数规模较小、结构相似、机理相同的热灾害链,不同程度地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热灾害链贯穿地球整个演化过程。根据下地壳流动规律和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对中国大陆强震进行了预测。强调取热减灾减排不仅能够解决能源危机,而且可以降低灾害强度,推迟灾害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4.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模型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存在于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因环境物理化学条件(例如温度、pH值、湿度、有机质含量等)的改变减小了环境容量,某种或某些形态的污染物大量地被重新活化和突然释放出来并造成严重生态和环境损害的灾害现象。这种灾害具有明显的特征,其定量数学模型可较完整地概括出环境系统从“干净”到“污染”再到“灾害”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于灾害的风险概率评估、预测、灾害爆发轨迹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壤污染防治和灾害预警提供了定量研究工具和可供实际采用的基本手段,对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中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存在于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因环境物理化学条件(例如温度、pH值、湿度、有机质含量等)的改变减小了环境容量,某种或某些形态的污染物大量地被重新活化和突然释放出来并造成严重生态和环境损害的灾害现象.这种灾害具有明显的特征,其定量数学模型可较完整地概括出环境系统从“干净“到“污染“再到“灾害“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于灾害的风险概率评估、预测、灾害爆发轨迹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壤污染防治和灾害预警提供了定量研究工具和可供实际采用的基本手段,对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中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存在于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因环境物理化学条件(例如温度、pH值、湿度、有机质含量等)的改变减小了环境容量,某种或某些形态的污染物大量地被重新活化和突然释放出来并造成严重生态和环境损害的灾害现象。这种灾害具有明显的特征,其定量数学模型可较完整地概括出环境系统从“干净”到“污染”再到“灾害”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于灾害的风险概率评估、预测、灾害爆发轨迹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壤污染防治和灾害预警提供了定量研究工具和可供实际采用的基本手段,对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中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998年江西省鄱阳湖水系流域因暴雨链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的分析以及对防灾减灾三项重要工作的论述,启示人们:共同行动起来,预防世纪型灾害再现,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5.12汶川地震震级高,强度大,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巨大。地震次生灾害特别严重,频繁发生,以坡面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以及堰塞湖和社会灾祸最为常见。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地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为物质来源;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沟谷洪流为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为诱发和触发因素。暴雨、洪水、高温是次生灾害主要的致灾因子,由此形成了三个系列的灾害链,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加深远。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要加强监测与动态分析,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严防传染病的蔓延。当前防治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是进行远期治理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岩土力学》2012,(6):1863
(2012年11月,济南)本次学术会议主要围绕岩爆与突水突泥灾害的孕育条件、发生机制、定性定量预测预警方法、岩爆条件下支护和围岩稳定问题、岩爆与突水灾害的防治与控制技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制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具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形成条件大致相近,周期性变化规律,其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降雨,本文采用统计法和标准点密度法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并根据地质背景条件及气象周期,地震活动规律预测了灾害的多发部位和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生态环境及相关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宏伟  朱瑾  吕东 《新疆地质》2004,22(3):308-310
近50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使乌鲁木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河流缩短、湖泊干涸、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草地破坏,21世纪,若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防治,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凤鸣 《吉林地质》2001,20(4):4-6,32
面对资源、环境、人口、地质灾害等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严峻危机,需要我们掌握地球内部的客观规律,不断更新和寻找地球科学理论和新的思维方式,掌握地球科学发展趋势,以协调好人与自然、人地关系及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是密切相关的。活动构造可以直接引起地质灾害,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地质灾害,人类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还可以恶化地质构造环境而加剧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相关性研究方面,我国急待启动四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基于现代大陆动力学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工程危害及其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耦合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地质环境评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林  谷永昌 《地球学报》2000,21(2):198-201
地层、岩石、构造、水形成了地球表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演化为另一新的有序的自稳状态的调整。文中从生态地质环境、生产地质环境和生活地质环境 3方面论述了河北省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地层、岩浆岩、构造、水 )的特征与分布 ,简述了系统中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工程建设、生活污染等主要破坏因素 ,指明了破坏因素的分布范围、隐患区段、破坏程度以及诱发灾害的特定背景 ,分析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并对工程系统、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居民住宅和单位用房中氡的来源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慧山  谈成龙 《铀矿地质》1996,12(2):104-110
本文讨论了人类正常生活环境中氡的来源及产生的机制、氡对人体的侵害、以及防氡降氡的某些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跨世纪的十大人为环境灾难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的100年,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全球性的十大生态灾难,且愈演愈烈,以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乃至生存。研究十大环境灾难的、现状及其危害,唤起全人类强烈的环保意识,探求合理途径,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问题,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新世纪赋予给人类首要的、刻不容缓的最重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刘义侠 《安徽地质》2006,16(3):231-233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水土流失、生态失调,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潜在威胁。根据某项目区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实施中的具体实践,阐述了搞好水土保持,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和地质制图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层是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场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资源。由于天然和人为的作用,地球表层环境遭受的破坏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有计划地编制地球表层系统系列地质图件,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崩坍落石灾害模型及其防治工程决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崩坍落石灾害是常见的山区地质灾害之一。本文总结西南山区铁路崩坍落石灾害防治工程经验,提出便于工程决策的崩坍落石灾害模型。倾倒、坠落、剥落、错落、坠落、弹跳、滚动,自由落体冲击破坏、侧面撞击破坏,频繁或经常、偶然或不经常,大规模、中小规模、零星。崩坍落石灾害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其防治工程决策主要应从对崩坍落石灾害危害程度的认识和对崩坍落石灾害危害风险的把握两方面人手。决策方法:基于对崩坍落石灾害危害程度的认识,设计防止灾害产生或减轻灾害的工程措施;根据对崩坍落石灾害风险的认识,对防治工程作取舍。  相似文献   

20.
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区域地质灾害预测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难题。本文运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将全国剖分为2700个单元,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价,并与已数字化的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编制了全国地质现状等值线图,在现状评价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趋势预测,将降雨条件、区域地震活动、区域地壳稳定程度、区域岩组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作为区域地质灾害演变的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综合评判,编制了1:600万中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