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辩率、连续地从黄土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本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天空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对深圳福田、阳江、海南新竹红树林秋茄Kandelia candel及海口榕树Ficusm icrocarpa叶中类脂物进行萃取,分离出正构烷烃,通过气相色谱(GC)及色谱-质谱(GC MS)分析,测出了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和相对含量.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GC-IRMS)测定了正构烷烃单体化合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秋茄叶和榕树叶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均为C17C33,主要集中在C23-C31(>90%).化合物含量最高为C27的有深圳福田秋茄、海南新竹秋茄、海口榕树,而阳江秋茄为C25.单体化合物的稳定同位素δ13C深圳福田秋茄为-31.42‰-34.48‰,阳江秋茄为-31.69‰-33.62‰,海南新竹秋茄为-30.30‰-33.04‰,海口榕树为-29.92‰33.56‰;平均值分别为-32.95‰、32.67‰、31.67‰、-31.74‰.结果表明,秋茄和陆地植物榕树的光合作用都是通过C3途径,是典型C3植物.  相似文献   

3.
于1993年2月-1995年5月,采用生物显微镜鉴定并计数和高温氧化的方法,对崂山湾海洋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作了5个季度月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同采浮游植物全年以硅藻为主,甲藻在夏季也可成为优势种之一。浮游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在夏季较重,冬季和春季较轻,并与海水温度有弱的正相关性。浮游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59x10-3—-19.2x10-3,全年平均值为(-23.2±2.4)x10-3。该生态系统的另一碳源为底栖藻类,其δ13C平均值为(-18.5±2.4)x10-3,明显区别于浮游植物。对除温度以外的其它影响海洋植物同位素组成的因素,诸如植物种类组成、海水中溶解无机碳δ13C值、CO2供应速率以及CO2固定过程中不同验化酶的同位素分馏作用等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长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气候的响应是碳同位素示踪研究的重要任务。观察了典型的C4植物玉米生长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在其生长季节里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变化。不同部位的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一样,顶部叶片变化较大,下部叶片变化则相对较小。这种变化受温度、水分和光照强度等多种气候要素的影响。同一株玉米,其顶部的叶片δ^13C值比下部叶片要偏正,而且随着玉米的不断生长,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温度和光照强度则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5.
于1993年2月-1995年5月,采用生物显微镜鉴定并计数和高温氧化的方法,对崂山湾海洋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作了5个季度月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网采浮游植物全年以硅藻为主,甲藻在夏季也可成为优势种之一,浮游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在夏季较重,冬季和春季较轻,并与海水温度有弱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洛川剖面2.5M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显示δ13 C值的变化范围为-18.7%~-23.5‰;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均与磁化率曲线对应且呈现一致的冰期-间冰期波动。表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主要为C3植物为主的C3、C4混合草原植被类型;黄土序列有机碳同位素δ13 C值对应磁化率曲线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较好地记录了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段家坡和渭南剖面有机碳结果对比显示,2.5Ma以来3个剖面在构造尺度上均出现了两次明显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要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之后 ,对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领域中关于系统的碳源、能量流动、营养结构、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及系统稳定性变化的应用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并对稳定碳、氮同位素在赤潮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动力学建模及有机分子化合物系列示踪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南海南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年南海南部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分析,初步探讨该区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海洋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沉降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春季表层水体中Gltbigerinoides ruber (G.ruber)与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sacculifer)的δ^18O均值基本相似,相对它们在表层沉积物中的δ^18O明显要小;但在表层沉积物中G.ruber的δ^18O则比G.sacculifer相对要小0.34‰。这种差异可能与G.sacculifer的配子生殖二次钙化以及2个种属的季节性差异有关。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沉积物和水体中均较G.ruber和G.sacculifer明显偏大,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春季水体中比其在沉积物中平均约小0.7‰,差值较大,可能是因为P.obliquiloculata为冬季种,主要出现在冬季低温水体中。3种浮游有孔虫的δ^13C以G.sacculifer最大,G.ruber次之,P.obliquiloculata最低,这种差异可能主要由属种间的生命效应所引起。表层沉积物中G.ruber和G.sacculifer的δ^18O从区域的西北往东南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可能受区域年均表层水温西北低东南高的影响。在上升流发育区,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和δ^13C均明显偏高,其δ^13C与水体营养的关系与南海北部的明显相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河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天然存在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河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POM和DOM)来源、转换和运移规律及其与沿岸生态系统的关系、河口区不同来源颗粒有机质的混合过程、河流系统中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过程、系统中的营养行为和食物来源途径以及河流有机物质在陆架上的分配、积累和运移规律的应用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最近的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所记录的δ13C明显偏移也可能反映在陆源有机物中,尽管木质和叶片碎屑的碳同位素值部分反映了化石生成,成岩作用或环境因素。本文提供和讨论了英国南部怀特岛白垩系下统(Weald组和下Greensand组)剖面木化石的分析数据。利...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由预过滤装置、蠕动泵、中空纤维超滤膜(AmiconH10P10-20,标称截留分子量10KDa)和连接管组成的错流超滤系统,利用荧光标记的40KDa葡聚糖和已知放射性活度的234Th示踪剂评估了超滤膜的截留和吸附性质,探讨了234Th在超滤过程中的渗透行为,考查了该系统用于实际海水样品时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的质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0Kda中空纤维超滤膜对40Kda葡聚糖具有良好的截留效率(85%),而吸附损失率为18%.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在超滤过程中均达到极佳的质量平衡,回收率R=95%~98%,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值.234Th在超滤过程中的渗透行为可以很好地用渗透模型加以描述.研究组分胶体态含量占“溶解”态含量的份额大小顺序如下:钍同位素、有机碳、镭同位素约等于铀同位素,这与钍为强颗粒活性元素、铀和镭为水溶性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湖光岩玛珥湖HUG-B孔岩心记录了6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分析表明,62kaBP以来δ^3CTOC值变化比较明显,其变化范围为-28.5‰~-15.5%0。结合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湖光岩玛珥湖δ^13CTOC变化曲线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62~58和48~40.5kaBP两个时段的δ^13CTOC值偏负,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陆生C13森林植被,反映了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58~48和40.5~17.2kaBP期间δ^13CTOC值明显偏正,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源自C4草本植物,反映了湖光岩地区有效降水量减少、干旱程度增加导致湖光岩玛珥湖湖面下降,大量C4草本植物生长在暴露的湖滨岸;17.2~4kaBP时段内δ^13CTOC值尽管存在更加频繁的波动,但总体呈现逐渐偏负的趋势,反映了暖湿和冷干气候多次交替但总体上逐渐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4kaBP以来δ^13CTOC值存在逐渐偏正的趋势,虽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很可能反映了干旱程度的再次增加。综合分析表明,有效降水量(降水量-蒸发量)是控制湖光岩玛珥湖地区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湖光岩玛珥湖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支持区域气候环境而不是大气CO2浓度变化是末期冰期以来热带低纬度地区C3/C4植被相对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太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沉积物TP、TN则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湖区表现出差异。湖泊演化到富营养阶段,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明显的偏负。近50年来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反映的湖泊环境演化过程与实际环境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20世纪太湖水环境存在50年代及90年代两次较明显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