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1948年纽厄伯里(G.J.Neuerbury)无意中发现吸收性矿物在反射聚敛偏光下的偏光图象。1950年卡梅伦(E.N.Cameron)、格林(L.H.Green)首次对这种偏光图象在理论上作了一般定性的解释。此后,卡梅伦、格林、哈塞(D.H.Hase)、哈钦森(R.W.Hutchinson)、卡彭特(R.H.Carpenter)、伦斯伯格(W.C.J.V.Rensburg)  相似文献   

2.
分子地层学     
分子地层学,也可称作分子古生物学(Molecular Palaeontology),是研究沉积地层中被称做“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的学科。所谓分子化石是指沉积物(岩)中那些来自生物遗体、具有一定沉积、地层和古生物学意义的有机分子,虽然经历过成岩作用的变化,但它们仍保留有原来的化学结构。分子地层学是一门介于沉积、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学、有机化学之间的边缘杂交学科。60年代后期,G.Eglinton和M.Calvin(1967)发表了“化学化石”的著名论文。随后,M.Calvin(1969)在《化学进化》一书中撰写了“分子古生物学”的章节。70年代后期,B.P.Tissot和D.H.Welte(1978)对“地球化学化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  相似文献   

3.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 marginatus,Chairidogenys borealis,Cornugenys sp.,Porrhogrnys sp.,Channahania sp.,Paradrilonersgenys 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质》2003,21(1):64-64
2002年11月22日电曾经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古盗鸟”化石之谜终被解开.它原来是被发现地的中国农民人为拼接的产物. 11月22日的科技日报披露了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始末.相关科学报道刊登在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古盗鸟的另一半》.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者周忠和、张福成和美国学者克莱克对“古盗鸟”化石的鸟类部分进行的研究,认为它属于已经发表的一种十分进步的食鱼的鸟类——马氏燕鸟.他们认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世界上开始发现了有栉动物(栉水母类)化石(G·D·stanley,Jr,和W·sturmer,1983)据发现,化石在西德产出于早期泥盆纪的粘板岩中.在这种岩石中迄今已发现了将近370种无脊椎动物化石,这个栉水母也和那些化石一样.它的有机硫黄成分为黄铁矿所置换,因此软体部分形态被保存下来,这已通过X射线法查出.此栉水母化石现已命名为Paleoctenopborarasseli,呈放射对称的卵形,体长13mm,直径  相似文献   

6.
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Ng)广泛发育了一陆相螺化石层.来自螺化石层上下沉积层位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Nm)泥灰岩的C、O、Sr、Nd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螺化石层所在Ng4段泥灰岩具有比其上下部泥灰岩较低的δ13C值和较高的δ18O值,而螺化石埋藏层位的泥灰岩具有相对较低的δ13C和87Sr/86Sr值以及相对较高的δ18O值.143Nd/144Nd比值在剖面上的变化不明显,反映Ng、Nm沉积时期凹陷具有稳定的物源区;而C、O、Sr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变化则指示了古沉积环境的变化.其中Ng4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干热,Ng3、Nm1 2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热;螺化石层泥灰岩所表现出的低87Sr/86Sr值和螺化石壳体相对高的δ13C和δ18O值可能代表了区域上一次重要的气候干热化事件,该时期大气降水明显减少,湖泊蒸发量较大,使得盆地的水体盐度增加,水体中87Sr/86Sr降低和δ18O值增加,同时水体营养生物和河流输入的营养物质减少,致使田螺最终死亡.随后环境气候相对湿热,生物生产力提高和碎屑物质供应的增加使得87Sr/86Sr值和δ13C值增加,大气降水补给导致沉积介质的δ18O值降低.  相似文献   

7.
泥盆系课题组,在准噶尔地区发现20余层含放射虫的火山碎屑岩,放射虫均产于被化石证明了的下、中、上泥盆统中.在火山碎屑岩中产放射虫,国外已有报导,国内尚无正式报导.从而对该区岩相古地理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层位稳定,是划分对比石炭,二叠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近几年来,笔者搜集和研究了我队历年来在区调工作中所采集的标本,已在《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一贵州分册》一书中报导了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23属124种。但是,对化石的地层和地理分布还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试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大量实测剖面及有关单位的工作成果,对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的地层和地理分布作一次总结,以期对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杨家山动物群的瞪羚(Gazella)化石,将临夏材料归为保德瞪羚(Gazella paotehensis)、高氏瞪羚相似种(G.cf.gaudryi)和瞪羚未定种(G.sp.).G.paotehensis为有效种,与G.gaudryi区别在于G.paotehensis两角心分散度大,表面发育较深纵沟;与G.dorcadoides区别在于G.paotehensis角心向后外方伸出角度较高,侧视倾斜度小,脑颅部从额项缝开始呈弧形向后下方弯曲.依据临夏的瞪羚化石组合推测杨家山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可能为温带开阔草原,有灌木丛为典型食叶者食用.依据脑颅轮廓,G.paotehensis应归入短头型,验证了G.paotehensis可能是G.blacki祖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丛梅 《河南地质》2009,(9):45-45
双方当事人W市S区C村村民李某与同村村民王某对位于本村内的一处河滩地使用权归属发生争议。争议地位于G村村南H河沿岸,面积5亩,原为滩涂地,多年来一直由李某耕种,村委会也对其使用权予以承认。1998年特大洪水淹没了李某所耕种的该5亩土地,使其变为水域。2002年随着水位回落,原河滩地又显露出来,并恢复了耕种条件,  相似文献   

11.
湖北长阳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叶肢介和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淑文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85,7(1):113-127
鄂西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剖面完好,化石丰富,是我国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阶建阶地区。 泥盆纪叶肢介化石在国外有少数报道,在我国除晚泥盆世晚期有报导外,晚泥盆世早期至今没有发现和报导。因此,鄂西地区上泥盆统下部黄家磴组叶肢介化石的首次发现,不仅对于研究叶肢介的演化。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丰富黄家磴组生物内容也是重要的。 黄家磴组化石孢子十分丰富,计30余属,70余种、由于篇幅所限,仅部分予以报道,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叶肢介化石同一标本所发现的孢子,对于沉积环境、动植物群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线索,并且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十余口探井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和对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微体古生物分析资料的复查 ,将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三段 (ES3)和四段 (ES4 )的介形类化石群自下而上分为 3个组合和 3个亚组合 :Cyprinotus igneus组合 ,分布于沙四段下亚段 ;Cyprinotus altilis- Cyprinotus jiyangensis组合 ,分布于沙四段上亚段 ;H uabeinia sinensis组合 ,分布于沙三段 ,其中 H uabeinia obscura- H uabeinia costatispinata亚组合分布于沙三段下亚段 ,H uabeiniasinensis- Candona binxianensis亚组合分布于沙三段中亚段 ,H uabeinia huidongensis- Cyprinotus dongmingensis亚组合分布于沙三段上亚段。各化石组合特征比较清楚 ,为东濮凹陷沙三段、沙四段的划分以及与渤海沿岸盆地的对比提供了依据。虽然东濮凹陷缺少渤海沿岸盆地沙四段顶界的标志性化石 Austrocypris,但该区沙三段、沙四段介形类化石组合整体面貌与整个渤海沿岸盆地相比仍然具有可对比性 ,从介形类化石组合方面来确定本区沙三段、沙四段的界线仍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上扬子地区四川盆地南部威远—泸州地区上奥陶统凯迪阶五峰组和志留系底部兰多维列统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沉积于滞留缺氧海底且富含有机质,是页岩气的主产层位,介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之间的奥陶系顶部赫南特阶观音桥组通常是含腕足类以及三叶虫的灰岩沉积,其化石组成是冈瓦纳冰川事件最盛期在低纬度陆表海区的产物,岩石学微相特征研究能进一步诠释当时海底沉积环境。本文根据威远地区的W2、W4H10井,泸州地区的L2井、L4井、 L5井、 L6井、 L7井、 L8井、 L9井观音桥组微相鉴定识别生物多样性,除常见的Hirnantia腕足动物群、三叶虫Dalmanitina等壳相化石外,还出现海百合、腹足类Homotoma、双壳类、海绵动物碎片和虫管遗迹化石Chondrites(丛藻迹),其化石组成记录了该层位的生物多样性。观音桥组沉积时该区海底富氧环境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远岸区海底水动力弱,化石粒度偏细且部分化石破碎程度高,未见大量复体珊瑚和钙藻等典型暖水区化石,反映出远岸相观音桥组海底水温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4.
我队三分队在开展1:20万理塘、稻城、贡岭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早第三纪热鲁红色盆地内有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层。1982年我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此进行了合作研究,由笔者等与该研究所孔昭震、陈明洪,陈晔共赴现场重新观察并详采化石。其中的植物化石经该研究所鉴定为以Eucalyptus为主,伴有Palibinia,Bankisia,Comptonia等的干旱类型植物区系成分,分属于8科11属。这类古植物群,在国内是首次发现。Eucalyptus的图谱已由该研究所柯青发表于《科学报》508期上,题为“我国发现按属化石新种等早第三纪植物化石”。现将此植物化石群的产出剖面及其地质意义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效良 《地质科学》1994,29(2):186-193
本文根据手标本上、岩石切片上以及岩样上所见的化石与国外发表的已知假化石作了比较研究;从用酸溶样实验提取了化石的论据;对微体化石与其它的微体化石的共生现象进行了研究;还从化石出现与重现的实际资料、化石的生物组织和结构特征与已知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并从生物信息、化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的测试等几个主要方面论证了两群化石的真实性质。  相似文献   

16.
铁钒矿(Nolanite)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钒矿物,由Barnes W.H.、Qurashi M.M.在1952年据X光粉晶衍射分析首次发现。随后,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矿田(1957),澳大利亚西部长尔吉利矿区也相继被发现(1967)。此后,国内外便一直未见报导。一九八一年,笔者在研究四川某地砂岩型铀矿床物质成分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铁钒矿。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前寒武纪占了地球地质历史的八分之七,其地层中有机质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追踪地球早期历史的生物演化,企图为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的特点提供信息;另外在于对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石油的兴趣。六十年代,G. Eglinton和M. Calvin提出了“化学化石”的概念。“化学化石”也叫做分子化石或“地球化学化石”。  相似文献   

18.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水江群“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带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序列的类脂分子化石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可靠的年代标尺,结合青藏高原泥炭沉积剖面的有机碳、孢粉等相关资料,首次在该区利用类脂分子化石指标建立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序列。结果表明,正构烷烃、脂肪酸和脂肪醇等类脂分子化石指标存有意义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反映低等菌藻生物和高等植物相对变化的轻组分与重组分之比L/H以及平均碳链长度ACL具有很好的古气候意义,即L/H高,ACL低,指示气候偏暖湿;L/H低,ACL高,指示气候偏干冷。各个类脂分子化石指标记录的气候信息在细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类脂物分子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生物组成结构的不同以及对气候因素温湿组合变化响应各异的体现。同时,也较好地揭示了类脂分子化石具有自己的敏感性,在细节上较传统的有机碳指标在记录气候信息上更为敏感。该研究进一步突出了这些泥炭类脂分子化石在第四纪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对南海东北部188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除2个样品外,其他样品均含有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悬殊,在(9~1 684)个/10视域范围内变化.钙质超微化石相对丰度在平面上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17属27种,以Florishaera profunda,Gephyrocapsa oceanica,G.spp.(small)和Emiliania huxleyi为优势种.调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重点讨论了水深、陆源物质的输入、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对超微化石丰度及优势种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