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存在中一下寒武统和中一上奥陶统两套有效烃源层。前者R。已达2.0%以上,只能作为有效气源岩;后者成熟度适中且有一定分布范围,是塔里木盆地最现实的烃源层,可分为三段,其中以上奥陶统中部的印干组和良里塔格组最具重要意义。对盆地中海相原油与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甲基甾烷、三芳甲基甾烷及降胆甾烷的分布进行直观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存在亲缘关系,而与寒武系无明显相关。全盆地所有钻遇的寒武系岩样,C27—C28—C2。甾烷碳数分布呈“斜线”型或反“L”型,而绝大部分中—上奥陶统岩样则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所分析的储层沥青的甾烷碳数分布与上述寒武系岩样一致,说明寒武系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上确曾生过油。包括塔中4、轮南、桑塔木和东河塘等在内的工业性油田产出的油,其甾烷碳数都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只有极少数的油样呈“斜线”或反“L”型分布,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原油主要与中—上奥陶统相关,而与寒武系相关极少。运用G温度参数评价原油成熟度,结果为塔里木盆地主要油区原油的形成温度在117~133℃之间,对应的R。值为0.78%~0.92%,只相当干中等成熟阶段,可以推断它们不可能源干寒武系,只能源干奥陶系。 相似文献
2.
中—上奥陶统: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油源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存在中-下寒武统一和中-上奥陶统两套有效烃源层。前者R0已达2.0%以上,只能作为有效气源岩;后者成熟度适中且能一定分布范围,是塔里木盆地最现实的烃源层,可分为三段,其中以上奥陶统中部的印干组和良里塔格组最具重要意义。对盆地中海相原油与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甲基甾烷、三芳甲基甾烷及降胆甾烷的分布进行直观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存在亲缘关系,而与寒武系无明显相关。全盆地所有 相似文献
3.
4.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其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通过 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中生界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根据 8β(H)-补身烷和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可划分为I,II,III类。第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低,来自 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 7 油页岩 (A1 类),第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较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中等,来自深湖—半深 湖沉积相带的长 7 暗色泥岩 (A2 类),第I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低,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高,来自半深湖沉积相带的 长 7 暗色泥岩 (A3 类),由于采集样品数量限制,第III类原油不排除来自长 8 或长 9 暗色泥岩 (A3 类) 的可能,目前发现的原油 主要是第I类,即各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是由长 7 油页岩提供的,它是鄂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LD湾JZ25-1地区沙河街组二段、三段原油,具有低硫、中高含蜡、凝析油~轻质油的特点。原油未受到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正构烷烃有微弱奇偶优势。原油的甾萜烷特征表现出中等伽马蜡烷丰度、4-甲基甾烷含量高,甲藻甾烷丰富,规则甾烷C27、C28、C295α(H)、14α(H)、17α(H)指纹呈不对称的"V"型分布特点,甾烷异构化参数表明原油为成熟原油。原油主要来源于淡水~微咸水的还原环境,富沟鞭藻以水生生物为主混合型输入的有机相。JZ25-1地区沙河街组二段及三段,正常原油与LX凹陷沙三段有很好亲缘关系,其主要来源LX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也有少量来自沙河街组一段。沙河街组二段凝析油主要为LX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产生的低熟凝析油,也有少量来源于LX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塔中地区中一上奥陶统可划分为上部桑塔木组泥岩段和下部良里塔格组灰岩段,它们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灰岩段碳酸盐岩为陆棚相沉积,沿塔中Ⅰ号断裂带发育典型的陆棚边缘镶边沉积体系,是有利的储集相带。主要储集空间为孔隙、溶洞和裂缝,储集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非均质性强。沉积相类型决定了岩石组构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不仅改善了储集层的性能,而且作为流体运动的通道,为埋藏溶蚀作用刨造了有利条件。储集层的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密切相关,其中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发育于礁滩相带;风化壳岩溶分布局限;而埋藏期溶蚀作用表现最为普遍和强烈,对储集层形成和改造起重要作用。塔中地区有四种常见的重要储集层类型,即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及裂缝—孔洞型,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图上可明显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尤为重要。尝试引入地层测试产能标准对储集层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但是原油的油源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异的问题。对塔河油田原油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原油和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和萜烷组成及分布特征,显示了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这与塔河油田长期成藏和多期成藏,从而允许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持续供油的地质事实相符合。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中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它们起源于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有关,这一点应在研究具有高演化有机质特征的油源对比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属广阔的台地和槽盆沉积,是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岩,通过对寒武系一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饱和和芳香烃的部析,发现11个分子系列参数在两套烃源岩中具有明显的区别,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Tmax较高,烃指数极低,产率指数较高,两套烃源岩的TOC玎当,Ph/nC18值较高,藿烷/甾烷值较低(<2.0),甲藻甾烷含量较高,重排甾烷含量较低,姥鲛烷/植烷值较低,伽马蜡烷/C30藿烷值较高,表明寒武系处于厌氧环境的时间较长,水体盐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表露头及钻井取心的浊积岩沉积特征观察及古流向分析、砂岩主量元素化学成分分析及地震相分析,提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陆源碎屑浊积岩主要发育于塔东地区及塘古兹巴斯坳陷的上奥陶统之中,其浊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侧的阿尔金岛弧、其次来自盆地西南侧的库地活动陆缘隆起; 仅盆地东北缘却尔却克山地区出露的中奥陶统顶部的却尔却克组下部陆源碎屑浊积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其北侧的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隆起(台地隆起剥蚀区)。综合分析认为,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活动陆缘隆起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11.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利用生物标记化合物,着重讨论了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内陆盐湖相地层中的油源对比问题.主要应用甾烷的母源参数与成熟度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和油/岩综合指纹类型曲线对比法.查明了这组同时代但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各有其相应成熟级别(未成熟、低成熟、成熟和高成熟)的源岩.表明它们是不同成烃演化阶段的产物.研究证明,迄今柴达木盆地所找到的石油,大部分是低成熟的,而成熟和高成熟的油气资源还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中,上奥陶统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鄂尔多斯中、上奥陶统的生物带序列划分以与陇县龙门洞的笔石带和耀县桃曲坡牙形石带的对比为基础。多门类化石表明,陇县平凉组顶部C.spiniferus带与北美的相似,已进入卡拉多克末期,为背锅山组定为阿什及期沉积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准确对比了本区7个区带的生物层序,并划分出9个腕足生态群落、5个沉积相和5个遗迹组合。在弄清本区岩相变化的基础上对各岩石地层组作了对比和厘定,并分析了本区海平面升降事件及生物地理区系特征。根据生态群落与海水深度的对应模式,本文尝试作出本区兰维尔期至阿什及期5幅海水等深线图。根据本区南缘从含BA2-3Rhynchotrema-Eospirigerina群落的浅水区-含 BA4-5 Foliome-na群落的半深水区一含Nereites遗迹组合、海绵骨针、放射虫、火山碎屑、滑塌灰岩及深色泥岩的深海区发育良好的斜坡台阶,作出了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南缘的大陆边缘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特征的原油,第一类原油含有丰富的C30 4-甲基甾烷,而C19三环萜烷、双杜松烷(主要是T构型)等代表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分子化合物浓度低,与典型湖相沉积的昌组烃源岩有良好的可比性;另一类原油具有高丰度的双杜松烷和C19三环萜烷以及较高的Pr/Ph值等,代表着偏氧化环境下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的贡献,但这类原油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含有只是在昌组岩石中才有的C30 4-甲基甾烷,因而认为这类油是两套烃源岩的混源产物,恩平组原油的混合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主要分布在惠州凹陷及其南边的西惠地凸起上。原油配比实验表明.即使在昌组生成的原油中加入50%~80%的恩平组原油,混合油仍表现出昌组生源的特征。因此,4-甲基甾烷的存在不能作为判识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源主要是昌组的唯一证据。昌组烃源岩对珠一坳陷商业性油藏的贡献是普遍的,但恩平组烃源岩对惠州凹陷周边凸起上的油田/油藏的显贡献不容忽视。正是由于恩平组生成的原油的再次注入,使得早期发生生物降解了的油藏再次充满,使油质变轻。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尼玛盆地东部赛布错凹陷发现呈东西向展布的沥青显示带,表明该区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为明确该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具体来源,对尼玛盆地采集的沥青样品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取得以下认识:该沥青处于成熟阶段;高碳数正构烷烃(> nC25)含量高,Σ(≤nC21)/Σ(≥nC22)、(nC21+nC22)/(nC28+nC29)比值较小,藿烷ααα-20RC29优势较明显,说明在有机质的来源上陆源高等植物更占优势。将沥青样品与康嘎勒出露的牛堡组暗色岩系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证实了尼玛盆地为自生自储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5.
柯克亚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GC/MS、GC/MS/MS分析技术,剖析了塔西南地区侏罗系和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建立了区分的指标体系,即二叠系源岩重排藿烷、C30-未知萜烷含量丰富,侏罗系源岩重排藿烷含量较低,但检测到二萜类化合物,而在二叠系源岩中未检测到该类化合物。柯克亚原油重排藿烷、C30-未知萜烷发育。精细油-岩对比结果表明,柯克亚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同时原油中检测出微量的二萜类化合物,说明侏罗系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柯克亚气田的油气成因复杂,对原油和可能烃源岩的分子标志物特征进行了剖析,在凝析油中检测到3-甲基甾烷,不含4-甲基甾烷,富含重排藿烷和C30^-未知萜烷.表明油源主要来自于二叠系源岩。柯克亚的天然气重烃含量高,属湿气,乙烷碳同位素偏重;天然气氩同位素和成熟度特征均指示混源气特征,通过气源判识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一二叠系源岩,部分来源于侏罗系源岩。天然气的乙烷δ^13C值明显重于凝析油全油δ^13C值,揭示柯克亚地区凝析油和天然气分属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属广阔的台地和槽盆沉积,是塔里木盆地的海相主力烃源岩。通过对寒武系—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的剖析,发现11个分子系列参数在两套烃源岩中具有明显的区别。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T_(max) 较高,烃指数极低,产率指数较高;两套烃源岩的 TOC 值相当;Ph/nC_(18)值较高,藿烷/甾烷值较低(<2.0);甲藻甾烷含量较高,重排甾烷含量较低;姥鲛垸/植皖值较低,伽马蜡烷/C_(30)藿烷值较高,表明寒武系处于厌氧环境的时间较长,水体盐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18.
大王北洼陷精细油源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碳同位素和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详细对大王北洼陷3个油田原油进行了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王北洼陷原油具有4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来源于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沙四型原油”、“沙一型原油”和来源于2套或3套烃源岩的“混合型原油”。“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大王北油田和大65油田,而其它类型原油在英雄滩油田均有分布,并且以受沙三段烃源岩影响的“混合型”为主。沙三段烃源岩是大王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主力油层内的石油主要是由该层烃源岩贡献的。不同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埋藏生烃演化历史和圈闭的发育历史共同影响了原油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黄骅坳陷齐家务地区的油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骅坳陷齐家务地区储油层主要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下段白云质灰岩。该区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量、中低凝固点、高初馏点和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等物理性质。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高碳数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类异戊二稀烷烃具有植烷优势,甾烷组成具有明显的C27ααα甾烷优势,沙一段泥页岩的三环萜烷不发育、伽马蜡烷比较发育。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原油为未熟-低熟油。分析原油和沙一段泥页岩的伽马蜡烷/C30藿烷与C29降藿烷/C30藿烷的关系以及伽马蜡烷/C30藿烷与Pr/Ph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齐家务地区的烃源岩主要是沙一下段的泥页岩。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浊积岩物源分析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表露头及钻井取心的浊积岩沉积特征观察及古流向分析、砂岩主量元素化学成分分析及地震相分析,提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陆源碎屑浊积岩主要发育于塔东地区及塘古兹巴斯坳陷的上奥陶统之中,其浊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侧的阿尔金岛弧、其次来自盆地西南侧的库地活动陆缘隆起;仅盆地东北缘却尔却克山地区出露的中奥陶统顶部的却尔却克组下部陆源碎屑浊积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其北侧的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隆起(台地隆起剥蚀区)。综合分析认为,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活动陆缘隆起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