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圈环流在大气对SSTA强迫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经向Hadley环流作用的简单半谱模式并从1982年欧洲中心的客观分析资料中得到全球纬向平均场。经一系列数值实验发现,当SSTA处于赤道地区时,由它强迫产生的波动可以同时向南北半球传播。但若考虑经向Hadley环流(υ)的作用,波传播的空间位相和振幅就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并更接近于实际大气环流异常情况。当非绝热加热源位于偏离赤道的南北半球时,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Hadley环流,南北半球的非绝热加热很难在另一半球产生强的大气响应;考虑了Hadley环流后,则非绝热加热产生的波动可向另一半球传播。数值实验结果还表明,夏季当非绝热加热源的位置改变时,大气对其改变的响应不明显,而冬季大气对非绝热加热源的纬向位置的响应却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虑非绝热加热项和摩擦项的原始方程组,取沿锋面方向地转近似,导出一个描写定常锋面次级环流的方程,研究对流加热(CISK)对锋面次级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能加强锋生过程,加强锋面环流,使环流宽度变窄,陡度加大。从而从理论上对锋面过程的降水不均匀性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必正 《大气科学》1999,23(2):205-213
通过对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预报方法的物理分析表明: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的预报,应包括非对流云的云水(冰)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大尺度动力过程和云量三个方面。从大尺度调整法、大尺度闭合法和统计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已有的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的凝结(华)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对于Bergeron过程,指出了已有的线性化经验公式的不足,强调了采用非线性参数化公式的重要性。本文指出了直接将中尺度模式搬到大尺度模式是不合适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指出将来的大气环流模式,应考虑浅积云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区有代表性的15家糖厂及7个地区、3个市的原料蔗产量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并同时分析了大气环流因子与甘蔗产量关键期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有关糖厂、地(市)的甘蔗产量大气环流因子预报模式,为进行原料蔗产量预报增加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乙奇 《广西气象》1995,16(2):34-35
本文分析了玉林地区前汛期后期的降水量(龙舟水)分布和大气环流特征,提出了简易的预报方法,为该时期雨量的长期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玉林地区前汛期后期的降水量(龙舟水)分布和大气环流特征,提出了简易的预报方法,为该时期雨量的长期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评述了低纬长期预报的当前状况。在过去5年中,某些热带地区的季节预报有了很发展发展,其方法有三大类:(1)大气环流诊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经验方法;(2)数值模拟;(3)纯统计方法。对许多地区已用第(1)类方法发布实时预报。  相似文献   

8.
文章评述了低纬长期预报的当前状况。在过去5年中,某些热带地区的季节预报有了很好的发展,其方法有三大类:(1)大气环流诊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经验方法;(2)数值模拟;(3)纯统计方法。对许多地区目前已用第(1)类方法发布实时预报  相似文献   

9.
一次暴雨过程中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春  季亮  潘晓滨  李毅 《气象科学》2005,25(2):179-185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一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 )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 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 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从而说明Q^ 对暴雨天气系统的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预报降水落区的重要指标,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T106L19(客观分析)模式大气,(1998年6~7月)做了大气中所有天气学降水(垂直运动形式)的计算。研究表明,’98长江流域上空暴雨存在着明显的梅雨锋天气(尺度)系统降水,同时,长时间湿空气团的维持及其输运,和在梅雨锋上的非等熵湿绝热运动并不断形成对流不稳定降水,是强降水发生的天气学成因。因此,用模式大气中各种天气学形式的降水去(概率)统计预报实际大气降水,实现了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  相似文献   

11.
天气预报的业务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总结回顾了中央气象台近年来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进展。天气预报质量的历史演变显示了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这种业务能力的提高既反映了预报技术的发展, 也带来了天气预报业务的变化。对业务天气预报中各种预报技术应用进展的分析表明:数值预报在天气预报业务能力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 基于对不同尺度天气影响系统发展演变过程深入认识的基础上, 天气学的预报方法依然是预报业务中的重要技术方法; 动力诊断预报已成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是实现气象要素精细定量预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廖玉芳  潘志祥  郭庆 《气象科学》2006,26(5):564-571
本文对发生在常德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区内的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及速度场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既用实例证实了美国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同样适用于中国,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并根据雷达实时体扫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语音、文字自动报警以及对风暴移向、移速进行预报作了实用性的探讨。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应用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我国,该方法为制作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了较系统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3.
倒春寒的划分和预报服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增福  宗杰 《气象科学》1998,18(3):288-294
本文利用预报区域1960~1995年春季逐日气象资料,分析得到了倒春寒天气的客观划分标准、气候特点、主要影响系统及其形势特征。采用较新特色的折扣回归模型,建立了三、四月份各旬倒春寒的集成预报方程;利用短期预报资料,研制出若干预报判据和消空指标,建立了短期预报回归方程,并编制出具有一定特色的预报服务系统。经1997年实际应用,倒春寒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在经验预报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荣生  谈哲敏  王元 《气象科学》2007,27(1):112-118
本文着重从我国业务天气预报的现状和国际业务化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和对于这些问题的若干思考。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必须和大气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结合,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应主观和客观预报相结合、数值和统计预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论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改革思路、主攻方向和业务分工等方面,对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认为预报预测体系是整个基本业务系统的核心,是实现预报预测准确率提高的关键,应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的预报预测业务,并紧紧依托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多种监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方法,以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工作平台,加强雷达、卫星等遥感应用产品对多轨道业务的支持,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作用,发展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连续滚动制作空间上完整、时间上连续的预报预测产品。  相似文献   

16.
杨绚  代刊  朱跃建 《气象学报》2022,80(5):649-667
中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已初步建立0—30 d涵盖基本气象要素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近年深度学习技术兴起,给不同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样,深度学习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海量信息提取能力、时空建模能力等优势为进一步提升智能网格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智能网格预报的各个方面,包括数值预报订正和解释应用、集合天气预报、相似集合、统计降尺度、纯数据驱动的预报模型和极端天气预报等,并展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其引入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算法的选择、算法的数据基础、多源数据融合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可信度、可用性和工程化等。通过回顾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网格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和前景,同时对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技术在天气客观预报领域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技术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现状、技术进展、目前国内的技术支撑状况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目前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仍然主要是外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和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但快速更新循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将在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和机理研究是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外推预报方法同快速更新循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以及二者的融合是未来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电网气象预警服务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象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等现代化观测手段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MM5中尺度预报产品,结合有线网络传输和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多层分布式技术搭建内蒙古电网气象预警与电力线路安全运行服务系统,开展电网气象预警预测和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建立了实时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数据库和中尺度预报产品数据库,实现了多种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和预报,为内蒙古电网的运行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法敬  矫梅燕  陈静 《气象学报》2011,69(5):872-882
为用户提供概率天气预报信息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概率天气预报技术的不断改进实现了概率天气预报信息的不断优化。在众多概率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中,贝叶斯预报处理器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的概率预报技术;贝叶斯预报处理器可以根据一个确定性预报系统的预报值与观测值之间代表着这个系统预报性能的统计关系,借助于贝叶斯统计理论,把一个确定性预报转化为一个概率预报,从而实现对预报不确定性的定量化。由于亚高斯似然模型可以适用于多种单调似然比随机依赖结构,故采用该似然模型的亚高斯贝叶斯预报处理器,它在气象、水文等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简要介绍了连续型二维随机变量情形下的贝叶斯定理及正态-线性贝叶斯预报处理器之后,详细论述了采用单一预报因子的连续型预报量亚高斯贝叶斯预报处理器,并以长沙站和武汉站2008年1月每日00时(世界时)地面气温(T2m)的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集合预报中的控制预报资料(预报时效选为96h)作为确定性预报样本,对亚高斯贝叶斯预报处理器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亚高斯贝叶斯预报处理器可以将T2m各集合预报中的控制预报转化为能定量地表达各控制预报不确定性的T2...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因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和频发暴雨造成了特大洪水。在这场抗洪减灾工作中,天气预报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组织抗洪防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正确组织、指挥防汛抗洪,取得巨大胜利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1998年夏的异常天气使天气预报人员始料不及,要做好较准确的天气预测预报,不少气象科学问题还难于准确回答。因此,这些气象科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