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河和曲江断裂带断层泥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活断层产物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震地质学者的关注。笔者对地质、地震证据充分的活断层——红河断裂带和曲江断裂带的断层泥进行多种手段的分析研究。它们的显微构造、粒度分布,组构特征以及石英碎砾的SEM显微形貌等显示了活断层中的长期蠕滑研磨作用、地震过程的快速剪切运动以及活断层特定条件下的退变质作用和其他化学作用等成因特征。综合分析指出,红河断裂带南段可能是蠕滑运动为主的活断层,其北段和曲江断裂带则为粘滑运动为主的活断层  相似文献   

2.
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晚期断层新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指出沿带地震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这与各段位于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和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有较好的相关性。活断层粘滑运动的遗迹,是鉴别古地震及其重复发生的一种地质标志。同一活动构造带,强震有原地重演的可能。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断层的粘滑运动,而二千多年来又无强震的“地震休眠段”,其危险性将比历史地震区(段)更紧迫。必须考查板内活断裂带强震重复活动的地质-地貌标志和年代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走滑断裂粘滑、蠕滑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航片解释的基础上,依据野外现场实测资料,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对走滑断裂上由蠕滑作用形成的弧形,“正”、“逆”牵引变形山脊及断错变形冲沟的4种地貌形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蠕滑标志,测量了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蠕滑量。给出了粘滑与蠕滑量的比值及蠕滑量占总走滑量的比例在断裂带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活动断裂带上的粘滑和蠕滑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概述活动断裂带上粘滑与蠕滑标志研究进展,着重探讨活动断裂带中赋存的显微粘滑与蠕滑标志,立足于天然断错产物的微观观测与岩石实验成果相结合的分析,初步提出一些对比性较好的的活动方式标志,以此为活动断裂带粘滑和蠕滑段的划分提供微观依据,并就微观粘、蠕滑标志在断裂分段中的应用、定向微观活动方式标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意义以及利用其确定古地震期次和重复间隔等作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民乐盆地三条活动断层断层泥内石英颗粒表面的显微构造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根据这些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对该区莺落峡等断层的滑动性质和断层活动的相对年代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下的新看法:莺落峡断层的中段为粘滑段,东西两段为蠕滑段,古震源在该断层的黑河口一带,发生的时代大致在晚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茨湖断层具有最新活动特征,粘滑标志明显。另外清水沟老断层在全新世时也有新活动。  相似文献   

6.
北京平原区同生断裂的某些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在北京平原区进行地震地质工作所获得的实际资料,提出本区主要活动断裂均属在沉积建造形成的同时所生成的同生断裂,并对研究同生断裂的意义提出了初步看法,最后总结了同生断裂的一般形态模式  相似文献   

7.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山东朱崖黄土裂缝的成因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朱崖一带Q_22—Q_32黄土中发育了许多构造裂缝。有封闭的张性裂缝、快速张裂的裂缝、缓慢持续张裂的裂缝及有摩擦面的压扭性裂缝,后两种裂缝形成时间晚。裂缝的的产状、力学特征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有较好的相关性。 朱崖黄土裂缝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朱崖位于NW向的无棣—青州(益都)活动构造带内,历史上NW向断裂与NE向断裂的交叉点上发生了六次中、强地震,朱崖位于NE向淄河断裂与活动的NW向淄博—朱崖断裂交叉点上,是应力易于集中、构造活动明显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用声发射波形采集分析系统记录的完整花岗岩在固体围压下破裂及粘滑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波形,研究了声发射和粘滑时间序列与天然地震序列的关系,讨论了粘滑过程的时间分布,发现粘滑事件的累积频度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受围压和应变率影响,大致呈现指数函数和线性关系两种形式。总事件(包括粘滑和声发射)的累积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呈现出对数函数形式,粘滑序列中的声发射随时间减少。本文的结果对于研究不同应变速率及不同震源深度的地区的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在判别地震活跃期内不同阶段强震序列类型和前兆特征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及热释光测量建立了石英在100MPa和方解石在30MPa围压下剩余热释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以此为据,通过三轴摩擦实验前后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研究了相应围压、不同错动速率下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剩余热释光强度的影响及其反映的温度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理论结果和实际资料,对利用热释光方法断代及推测断层活动方式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隐伏逆断层破裂扩展特征的实验研究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逆断层活动过程中上覆沉积层的破裂扩展特征,采用投影条纹测试方法分析了沉积层表面离面(即垂直)位移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沉积层厚度和断层倾角一定的条件下,基岩中的逆断层逐渐向上扩展,并在沉积层表面围绕基岩断层上断点的投影线形成一个离面位移梯度带(即形变带),基岩断层的位移越大,沉积层中的形变带越宽、变形越强烈;但当断层扩展至沉积层表面后,形变带宽度将保持稳定,只是变形随断层位移增加而更集中。对于同样的基岩断层位移和断层倾角,沉积层厚度越大,受基岩断层控制的形变带越宽,即基岩断层的影响范围越大;当沉积层厚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沉积层中会发育因隆起引起的表面拉张破裂。在沉积层厚度和基岩断层位移量一定的情况下,基岩断层倾角的增加将会使表面形变带的宽度减小,但会使变形破坏程度更强烈。实验结果意味着,临界断层位移、临界沉积层厚度以及断层倾角对于确定隐伏逆断层发震产生的地表变形和破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恒定的正应力和孔隙压力、不同温度下测量了三种蛇纹石断层泥摩擦强度的速度依赖性。在室温下,纤蛇纹石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0.2~0.25),而利蛇纹石和叶蛇纹石的摩擦系数较高,分别为0.39和0.45左右。在25~200℃范围内,温度变化对纤蛇纹石和叶蛇纹石强度的影响不明显,而利蛇纹石的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室温下,三种蛇纹石的摩擦在较快的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而在较慢的滑动速度下为明显的速度强化,温度的提高有促使速度弱化向速度强化转变的趋势。研究表明,蛇纹石的存在有利于断层的无震蠕动,但这种影响可能主要限于浅部;尽管纤蛇纹石是最软弱的造岩矿物之一,但仍不足以解释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3.
两类糜棱岩的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依据野外实际观察,基于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将糜棱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浅成的、低温的脆性变形的糜棱岩,即B型;第二类是中深成的、中高温的和韧性的糜棱岩,即D型;第三类是深成的、高温的和粘性的糜棱岩,即V型。鉴于目前的研究程度,本文只讨论前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