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英善  彭琛 《青海地质》2000,9(1):18-25
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是柴北缘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整个柴北缘地区各蛇绿混杂单元组合、出露较为齐全的地段之一,其中放射虫硅质岩在蛇绿混杂岩带中首次发现。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其具有大洋中脊向岛蛇绿岩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杨月后  王继春  张海平  周飞  苏银春  钱程  汪岩  郭永烈  顾新雨  寇帅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57-67z1159
正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天山镇西平安地地区,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由南向北可划分为华北板块、白乃庙岛弧和索伦—林西缝合带(图1)。Xiao等(2015)和Jian等(2012)等认为温都尔庙—柯丹山—西拉木伦蛇绿混杂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带,研究区则位于该混杂岩带以南白乃庙岛弧一侧。  相似文献   

3.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系统总结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蛇绿岩由变质橄榄岩、堆积岩、席状岩墙、枕状玄武岩与块状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蛇绿岩形成于洋脊扩张环境。该蛇绿混杂岩带是义敦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中的弧前混杂带相。  相似文献   

4.
哈密地区苦水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造山带具有长期的演化历程与复杂的构造物质组成,长期以来,新疆地质界对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拼合界线,一般置于夹持在是康古尔塔格断裂带和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带之间的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沟弧带.笔者在参加1:5万苦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苦水构造带是由陆架边缘楔、岛弧玄武岩块、远洋硅质岩块和混杂砾岩楔等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在其北部黄山一带原划下石炭统干墩组浅变质地层中解体出一套富铝中深变质岩系.苦水构造混杂岩带的厘定和黄山变质地体的发现,为重新认识东天山造山带的构造物质组成、大地构造格局与发展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陆造山带构造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混杂岩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壳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从物质组成、沉积相、生物组合、变形变质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构造混杂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并从区调工作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早古生代弧-盆体系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地区的早古生代弧-盆构造体系是构成南蒙古洋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岛弧岩系由中下奥陶统包尔汗图群钙碱性火山岩与侵入其中的岛弧深成岩组成;弧后盆地主要由中下奥陶统呼和艾力更组石英砂岩、绿泥片岩、粉砂质板岩等组成,为一套复理石建造正常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而且在岛弧岩系的南侧乌德一带首次发现并确定了一条构造混杂带,它们在构造上与早古生代期间南蒙古洋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碰撞有直接的成生联系,为研究本区早古生代期间古板块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特提斯构造格架复杂,特别是印支板块西缘琅勃拉邦-黎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线连接更是争议不断. 通过老挝西北部填图工作,首次在黎府构造带北部南莫溪地区发现保存完整的蛇绿混杂岩,为探讨黎府构造带的属性以及区域古地理格局,选取了蛇绿混杂岩中的含放射虫硅质岩、辉长岩以及洋岛海山中的礁灰岩,开展了岩相学、古生物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出露端元包括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蛇绿岩套层序特征完整;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0.4±3.3 Ma,成岩为早石炭世;洋岛海山中珊瑚种属为Thamnopora sp.和Paracravenia sp.,所属时代为中二叠世;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指示其为生物成因,沉积环境为洋盆或开阔的盆地环境,放射虫共鉴定出9属30种,所属时代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 综合本次研究,反映出南莫溪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洋盆具有长期的演化历史,从晚泥盆世开始,一直持续到中二叠世还未结束,演化时间至少超过135 Ma,指示了该蛇绿混杂岩代表残留的古特提斯洋盆,而非弧后盆地. 认为黎府构造带向北应与琅勃拉邦构造带相连,且该区域从晚泥盆世开始一直存在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8.
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秦岭造山带勉县长坝和略阳横现河地区发现的混杂岩均由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块和基质组成,混杂岩基质为受到不同变质作用的泥质岩或砂岩,属泥沙质混杂岩;构造岩块包括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两种基本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复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两地区混杂岩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皱变形和剪切作用,并且与两侧岩层以剪切带接触,综合研究表明长坝,横现河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具典型构造混杂岩的性质特点,是勉略板块缝合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乌奴耳构造混杂岩由不同性质的岩块和基质组成,属泥沙质构造混杂岩.岩块可分为内部岩块和外部岩块两种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各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基质为片理化泥质岩或千枚状板岩,剪切变形强烈,面理产状紊乱,绕岩块分布.综合研究表明,乌奴耳构造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是典型的泥沙质构造混杂岩,是新林-喜桂图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乌鞘岭蛇绿混杂岩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具有相对完整的蛇绿岩序列,包括:变质地幔橄榄岩单元(蛇纹岩+辉橄岩),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堆晶岩单元(橄辉岩+辉石岩),镁铁质侵入岩单元(辉长岩),及基性火山岩单元(玄武岩)。依照TiO,的含量,本文从乌鞘岭蛇绿混杂岩中分出两类玄武岩,即:低n玄武岩(Ti02=0.55%~0.76%)和高Ti玄武岩(Ti02=1.35%-1.99%)。低Ti玄武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波动较大,具明显n负异常,LREE呈略富集的配分模式,整体上具有弧火山岩的特征;高Ti玄武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在小范围内变化,未见Nb、Ti负异常,LPtEE呈略亏损的配分模式,具有典型N—MORB的性质。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低n玄武岩和高Ti玄武岩分别落入陆缘弧和大洋中脊环境。高Ti玄武岩是鸟鞘岭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与陆缘弧型低rri玄武岩构造混杂在一起。乌鞘岭蛇绿混杂岩大概于中一晚奥陶世形成于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一毛毛山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1.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地层问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地层包括扎窝茸组、雪山组、白龙冰河组和索瓦组上段,目前对它们的划分、对比和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一。笔者根据各组的含义和时代依据,指出各地层组为岩石地层单元,目前资料尚不足以作进一步年代学划分。通过全面统计各组的分布情况,分析各组的沉积特征,发现白龙冰河组为陆棚相,仅见于盆地北西部;索瓦组上段为海湾泻湖相,见于盆地中部;雪山组和扎窝茸组为河流一三角洲相,见于北东部。为此,认为各地层组是盆地内同期异相沉积,作为上下关系处理是不妥的,据此又提出了新的地层对比方案,认为盆内最高海相层位应该跨入了下白垩统,海水最终是向北西方向逐步退出盆地的。  相似文献   

12.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新一轮资源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盖型等三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三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中枕状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和放射性生热元素Th,且Rb变化混乱;Nb、Ta、Ti亏损,显示出TNT(Ta、Nb和Ti)的负异常现象,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的特点;而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中显示平坦型曲线,玄武岩的(La/Yb)N和(Ce/Yb)N比值同N-MORB接近,表现出N-MORB的特征。通过对其构造环境的判别,并结合蛇绿岩与相邻地质体的关系,提出拉弄蛇绿岩可能是北侧的新特提斯洋在中晚侏罗世向南俯冲消减过程中,在其后缘诱发拉张作用引起次级弧后扩张,形成了新的俯冲带之上的弧后盆地大洋岩石圈,并在后来的拼贴过程中蛇绿岩构造就位于此。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沉积与其南、北两侧大陆边缘沉积有明显差异;中特提斯海洋盆地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海(洋)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消亡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Utilizing the new data of gravity, magnetic, and magnetotelluric survey,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geophysical attribute (gravity, magnetic, and resistivity) interfaces and the deep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of Kumkuli basin.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basic data for early basin structural study. From coupled basin and mountain system,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Knmknli basin,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zoni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from west to east. Kumkuli basin has three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layers including metamorphic crystallization basement, fold basement and sedimentary cover. Knmkuli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ructural units, two depressions, and one uplift.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Kumkuli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evolution stages, including Kumkuli microcontinent formed in Sinian-Ordovician, suture around Kumkuli basin formed in Eopaleozoic, retroarc foreland basin formed in Neopaleozoic, rejuvenated foreland hasin developed in Mesozoic, and strike slip and compression basin developed in Cenozoic.  相似文献   

16.
藏北南羌塘坳陷盆地中侏罗世硅化木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在藏北南羌塘坳陷地区中侏罗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硅化木,本文对硅化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据同一层位中采集的大量孢粉及双壳类化石证明,该硅化木属中晚侏罗世。结合区域地质及含硅化木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分析表明,南羌塘坳陷地区中侏罗世晚期属干热-潮温气候,从而深化了对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晚期气候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北羌塘半岛湖地区前人划分的晚侏罗世索瓦组二段地层中,采集到属于早白垩世时代的古生物化石(Classopollis sp.Dicheiropollis etruscus、Senegalosporites sp.Steevesipollenites sp.),依据化石鉴定结果及区域岩石地层对比,将半岛湖地区原索瓦组二段厘定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该套地层的厘定,对北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环境、古地理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赣南三百山盆地晚侏罗世武夷群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岩石Na2O K2O含量9.84%~10.74%,K2O/Na2O值1.99~2.52,高铝(ω(Al2O3)>15%)、低钛(ω(TiO2)<0.50%)、贫铁(TFeO=3.15%~3.50%),确定三百山盆地火山岩属长英质橄榄玄粗岩系列。同时根据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铕正异常等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认为三百山盆地火山岩是挤压构造环境下,深部地幔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准噶尔盆地是中—新生代陆内坳陷盆地与海西期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的多次构造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前陆冲断带,盆地基底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和影响着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沉积作用。笔者等通过岩芯分析,首次在该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不同层位的地层中识别出微褶皱层、地裂缝、阶梯状正断层、液化砂岩构造和震积角砾岩等典型的震积地质记录,说明早侏罗世研究区有频繁而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地震活动与燕山运动有关。克乌断裂带在印支期以后仍处于频繁而强烈活动状态,具有同沉积活动性质,震积岩沿克乌断裂带发育,显然受克乌断裂同沉积活动控制,该断裂不断逆冲造成断层下盘的研究区基底持续沉降,是震积构造迅速被掩埋并得以大量保存在地层记录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