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1791年2月11日地震的震害特征及余震分布,将震中位置修订到获鹿以北,同时讨论了它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对1918年南澳地震的记录史料及有关文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现场地震地质考察中发现的山体滑塌和地表破坏现象及其它宏观资料,重新圈定了这次地震的X度极震区,其形状为一北西向的长椭圆形,其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应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3.
根据1791年2月11日地震的震害特征及余震分布,将震中位置修订到获鹿以北,同时讨论了它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4.
冯浩  苗春兰 《地震》2005,25(4):139-140
应广大读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5.
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从1850年西昌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调查入手,通过对地表破裂的分布特征、几何特征以及与各次级断层的关系的研究,对这次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1556年81/4级大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建先生(1957)称1556年8 1/4级大地震为关中大地震,并绘制了等震线图.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其称为华县地震.之后,中国地震目录几经修改,但对震中位置都没再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80年代以来,几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渐次提出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的新见解.本文同意这些见解,并通过分析大量史料和对发震构造的研究作进一步论证,提出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1)1556年8 1/4级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极震区分布在蒲州(今永济西黄河东岸)、朝邑、潼关卫、华阴、华州、解州一带,故震中位置宜定在蒲州、潼关卫、华阴、朝邑之间,即北纬34°44',东经110°16',震级仍沿用1995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修订的8 1/4级.由于蒲州最重,可称为1556年蒲州8 1/4级大地震.(2)1556年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只是华山山前断裂,而是大致沿黄河分布的北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南北两端相反方向分布的渭河拉分盆地和运城、临猗一带张性地堑、地垒带,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的走滑型发震构造带,为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海城7.3级地震发生前后,震区及其周围的地表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动。震前几十年内,已存在大面积垂直形变,而震中正处于两条地形变高梯度带的交汇处。在震前18个月内,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金县台短水准测量记录到了地形变从平稳—开始倾斜—反向—加速—缓慢转向这样一组资料,为这次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依据。震后的测量资料给出了这次地震引起的地形变的幅值和范围。由地形变资料推知的地震时地壳的应力状态与从其他观测资料所推知的相当一致。 在这次海城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地形变观测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其他观测紧密配合,是预报大地震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2018年1月23日美国阿拉斯加湾科迪亚克岛东南280 km发生M_W 7.9级走滑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板块.震源机制解显示地震破裂面是走向东西(左旋)或走向南北(右旋)的高倾角断层,美国地震调查局(USGS)和中国地震局(CEA)分别发布了走向东西和南北的破裂模型.随着同震GPS数据的发布、余震数据的积累和对区域地质构造的了解,提供了更多资料来约束发震面,我们通过建立全球横向非均匀并行椭球型地球弹性模型,计算此次阿拉斯加湾大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库仑应力变化以讨论上述破裂模型的差别.初步计算结果表明:USGS模型计算的最大地表水平位移约为4.5 m,CEA模型计算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 m, USGS模型计算结果和GPS观测吻合更好;采用最优破裂面投影,计算USGS模型和CEA模型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有92.3%和72.7%的余震落在库仑应力大于0.01 MPa区域;在地质构造上,USGS给出的阿拉斯加地震节面与海底断层走向一致,但余震分布呈现出共轭条带分布,指示了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从静态应力转移角度,本次地震引起了科迪亚克破裂段(Kodiak Segment)的库仑应力增加最大0.01 MPa,加速了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7.3级地震发生前后,震区及其周围的地表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动。震前几十年内,已存在大面积垂直形变,而震中正处于两条地形变高梯度带的交汇处。在震前18个月内,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金县台短水准测量记录到了地形变从平稳-开始倾斜-反向-加速-缓慢转向这样一组资料,为这次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依据。震后的测量资料给出了这次地震引起的地形变的幅值和范围。由地形变资料推知的地震时地壳的应力状态与从其他观测资料所推知的相当一致。 在这次海城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地形变观测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其他观测紧密配合,是预报大地震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着重从1850年西昌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调查入手,通过对地表破裂的分布特征、几何特征以及与各次级断层的关系的研究,对这次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据日本气象厅报道,2003年当地时间9月26日04时50分(北京时间03时50分,国际时25日19时50分),在日本北海道东南部海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道路、港口、机场和住宅损坏。日本气象厅正式命名该震为“平成15年十胜海域地震”。  相似文献   

12.
董治平  陈玉华  王平  陈瑶  代炜 《中国地震》2007,23(2):157-165
1954年2月11日,中国西部河西走廊发生山丹7.3级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大地震。地震造成47人死亡,332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房屋损坏7277间,估计财产损失远高于2003年山丹6.1级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极震区烈度达Ⅺ度,红寺湖盆地、山丹县城破坏最重,山丹地区受灾面积4800km2。本文简要介绍了山丹地震参数、地震烈度及震区环境;重点描述了房屋建筑物破坏,分析了地震灾害特点及其经济损失估计。最后探讨了这次地震震害的成因、防震减灾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据《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2 0 0 0年 6月 4日午夜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域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 地震参数1.1 发震时间主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2 0 0 0年 6月 4日 2 3时 2 8分 ;北京时间 6月 5日零时 2 8分 ;格林尼治时间 6月 4日 16时 2 8分。地震持续了数分钟 ,约 11分钟后 ,又发生了一次 6级 (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 6.7级 )强余震。此后余震不断 ,仅震后 2天就记录到 2 0 0多次余震 ,进一步加剧了灾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人们的恐慌心理。据有关地质专家…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漳州“10.9”地震谣传概况,介绍了这次地震谣传的过程及波及范围、发生原因,总结了这次地震谣传的特点、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震动态》2010,(1):45-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该地震的参数如下: 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22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9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这是阿尔及利亚近20年来遭遇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袭击。文章对该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破坏伤亡、救援和发震背景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月25日哥伦比亚西部发生6.0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文章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内容包括;震源参数,破坏和伤亡,救援情况,发震背景及地震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2年3月31日在台湾以东沿海附近发生里氏7.5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较严重损失。文章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包括震源参数、震源机制解、破坏、伤亡和发震背景。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generated by four earthquakes in the Yutian area during 2008 ~ 2014 separately, then discusses the triggering influence, their accumulated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nearby fa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s5. 5 earthquake in 2011 and the Ms7. 3 earthquake in 2014 are both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is positive, the stress changes are 0. 004MPa and 0. 021MPa, respectively, meaning they are triggered by prior earthquakes. The Ms6. 2 earthquake in 2012 occurred in the place where Coulomb stress change was negative, so it is postponed by the prior earthquakes. The image of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the Ms 7. 3 earthquake in 2014 is in accord with aftershocks (ML ≥ 3. 0 ) distribution, but some regions on the fault wher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is positive have few aftershocks, and strong aftershocks may occur at these districts in futur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on nearby faults, and finds that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the GGC fault are very different, and must receive strong triggered-influence, though the result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input finite fault model, so there is still a large earthquake-risk. The GGN, PLC, PLW and LBW faults were also triggered by the four earthquakes occurring between 2008 ~ 2014. Their maximum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ll exceed 0. 002MPa, so they also have a strong earthquake haz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