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特别是同位素组成,将Li-F花岗岩划分为浅源南岭系列(系列Ⅰ)和深源长江系列(系列Ⅱ).系列Ⅰ的δO18>10‰,ISr>0.7100,εNd(t)<-6,在207Pb/204Pb-206Pb204Pb铅同位素构造图上位于上地壳线附近;系列Ⅱ的δ18O<10‰,ISr<0.7100,εNd(t)>-6,在207Pb/204Pb-206Pb/204铅同位素构造图上位于地幔线与造山带线之间.说明浅源南岭系列Li-F花岗岩物质来源比较浅,以上地壳(再循环地壳)物质为主,而深源长江系列Li-F花岗岩物质来源比较深,以地幔、下地壳和造山带(原生地壳)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2.
云南莫霍面形状与大型矿床空间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2个大型金属矿床为例,探讨其与莫霍面形态,空间关系及其相关的问题,应用的莫霍面图可靠程度较高,莫霍面形态复杂,地幔坳陷分坳陷带和坳陷区两大类,大小不一,统计显示,大型矿床平均分布于规模较大的幔坳中心两侧22km范围内,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界面金属原子的能量比内部要大得多,它的活动性增强,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二是边缘成矿效应,三是坳陷两侧往往被超壳断裂切穿,成为矿液上升的通道和赋矿场所,提出云县-勐海、兰坪东支杆-三山及宾川小龙潭三个预测区,认为思茅以东 江以北及昆明-石屏等幔坳带两侧,均是寻找大型矿床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 小笠原- 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 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 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 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 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相似文献   

4.
华南花岗岩系列、类型的Sr、O、Pb、Nd同位素与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数百个Sr、O、Pb、Nd同位素数据,讨论了华南9省深源长江系列与浅源南岭系列及诸广山、大容山、关帝庙、宁芜、德兴和闽浙沿海等类型花岗岩.结合地质构造、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遥感等资料,探讨了其形成的控制条件与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5.
北山北部古生代两类花岗岩及有关矿床的钕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凤军  胡朋  江思宏  刘妍  张万益 《矿床地质》2006,25(Z1):139-142
北山北部地处西伯利亚地台与哈萨克斯坦-北山板块汇聚带内,区内各种类型花岗岩体分布广泛,并且与金属矿床具密切空间分布关系。所有这些花岗岩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即深源型和浅源型,前者全岩样品εNd(t)值均为正值,而后者的εNd(t)值均为负值。研究结果表明,幔源岩浆活动导致了深源型花岗岩、铜、钼-金和铁矿床的形成,而壳源岩浆活动为浅源型花岗岩、钨和钨-锡-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动力来源。两种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厘定对于探讨本区地壳演化历史、揭示成矿作用本质和指导找矿勘查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类型划分和成岩物质来源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本文将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进一步划分为同造山混合花岗岩和岩浆花岗岩型、非造山陆壳重熔型和同碰撞型3类。根据锶、钕同位素测定值,依壳、幔二元混合模型方法计算了3类花岗岩源区物质的构成:第一类型为上壳端元占78.6—89.7%,亏损地幔端元占15.0—10.3%;第二类型为上壳端元占63.7%,亏损地幔端元占36.3%;第三类型上壳端元占100%。均以上壳端元为主。  相似文献   

7.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达15000 km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处理、制图和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形成了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初步认识。① 南海东部次海盆南部早期经历了较快速扩张,岩浆供应充足,受扩张停止后岩浆活动影响较小,基底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同时洋壳地震速度结构不存在异常,且有较强的广角莫霍面反射波和可识别的地幔顶部折射波,具备莫霍面钻探的基本条件。② 南海海盆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反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次海盆莫霍面反射最为强烈且清晰,西北次海盆次之,西南次海盆仅有零星出现的清晰莫霍面反射且可信度不高。③ 识别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长度超过3500 km,首次形成了海盆区深度域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图。与重力反演的莫霍面深度相比,利用深反射多道地震计算的莫霍面深度细节更为丰富,并且可以在垂向上清晰刻画莫霍面的结构。整体上,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强烈和可信度高的区域中,深度较浅的区域之一是东部次海盆南部,最浅处仅约9. 5 km,其中水深4. 01 km,洋壳厚度仅5. 54 km。综合判断,东部次海盆南部是南海重要的莫霍面钻探备选区,这对南海莫霍面钻探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地震探测揭示的青藏高原莫霍面深度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全球最新、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造山带是研究陆陆汇聚、板块俯冲和高原隆升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 已经积累大量被动源地震观测和主动源地震探测资料用于揭示青藏高原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 勾勒出青藏高原的壳幔结构的基本特征。本文在汇总前人工作基础上, 通过对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宽频地震观测三种地震方法资料的梳理, 探讨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莫霍面形态复杂, 深度变化很大, 分布总体特征呈现出中间浅, 南部较深, 北部较浅, 西部较深, 东部较浅的趋势, 最深的和最浅的莫霍面可以相差40 km。这种变化趋势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使高原地壳增厚、减薄过程, 并驱使地壳物质由西向东流动。  相似文献   

9.
追索北峪奥长花岗岩与围岩(早元古代绛县群变富钾流纹岩)接触关系,发现北峪奥长花岗岩已侵入于围岩地层中,表明其为早元古代岩浆型侵人体。使用全岩Rb-Sr等时线方法测定北峪奥长花岗岩时代,获得的年龄为2107±59Ma(2),由此推断北峪岩体成岩时代为2100Ma,代表了本区绛县运动岩浆深成事件年龄。其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23,呈现出幄源花岗岩的特点,但结合其铝过饱和特点以及具高的O全岩比例,推测其主要来源于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的沉积岩,但可能存在地幔物质添加或已遭受地幔交代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湘东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湘东南地区以印支期主俯冲断裂——茶陵-郴州大断裂为界,分为东部炎陵-汝城隆起区和西部衡阳-桂阳坳陷区。区内印支期花岗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并可根据岩石特征分为2组。第1组产于衡阳-桂阳坳陷区NW向深断裂中,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SiO2平均含量总体较低,为69.68%;大多为弱过铝,ASI值0.96~1.29,平均为1.08;具有相对较低的ISr值(0.7080~0.7168)和t2DM值(1.48~1.72Ga)以及相对较高的εNd(t)值(-8.90~-5.83)。第2组位于炎陵-汝城隆起区及衡阳-桂阳坳陷区将军庙次级隆起带中,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SiO2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为72.23%;总体为ASI值大于1.1的强过铝花岗岩,ASI值1.01~2.60,平均达1.30;具有相对较高的ISr值(0.7159~0.7345)和t2DM值(1.81~1.97Ga)以及相对较低的εNd(t)值(-12.0~-9.85)。根据上述特征,结合岩石圈结构和A/MF-C/MF图解分析,第2组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地壳结晶片岩、片麻岩等,第1组花岗岩源岩除中地壳岩石外,可能还有少量下地壳基性麻粒岩成分以及幔源组分的加入,说明存在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根据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等,认为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地壳加厚及其后的减压导致中地壳重熔是岩浆形成的主导因素,幔源岩浆底侵使坳陷区与深大断裂带内的岩体中混入下地壳成分及少量地幔物质。已有研究表明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因此印支期与燕山早期两阶段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彼此之间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11.
花岗岩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罕蓉  张招崇 《地质论评》2007,53(B08):147-159
花岗岩是地壳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由于其不同的构造地质背景、不同的岩石类型以及受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后期地壳运动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本文介绍了花岗岩风化的控制因素、世界上各种地貌景观的特征,并简要介绍了主要地貌景观的形成机制,指出一种地貌景观的最后形成可能受多种因素控制,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杨逸畴  尹泽生 《地质论评》2007,53(B08):125-131,241
平潭县有“千礁岛县”之称,所属的海潭为全国第五大岛,隔台湾海峡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千礁岛县皆由花岗岩组成,潮涨潮落,海侵海蚀,铸就了岛上古代海蚀地貌和现代海蚀地貌,且种类齐全,典型奇特,分布广泛,集神、幽、险、趣于一体,尤其花岗岩球状风化铸成的,最突出的有国内最大的海蚀柱、天下奇观“半洋石帆”;浑身赤裸,形体逼真,比四川乐山大佛大四倍的“海坛天神”,横卧海边,头枕沙滩,腿伸大海;等等。素有花岗岩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称。平潭已开发成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其花岗岩海蚀地貌研究必将为中国研究花岗岩地貌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平潭岛的区位最近台湾,优先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开展与台湾北东海岸的类同海蚀地貌进行双向互惠的观光旅游,将有无限广阔、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地球莫霍球面体形状经历了一个从6.5亿年的"倒梨形体"到2.5亿年的"哑铃形体"再到现在的"正梨形体"的演变;提出了地旋幔流——大陆被动漂移的观点,认为自6.5亿年以来,由于地球旋转方向变化和地球自转速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地幔发生了大规模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幔流运动,从而使地球莫霍球面体发生由"倒梨形体"向"正梨形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东准噶尔北缘两类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前人对东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将东准噶尔北缘钙碱性花岗岩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俯冲钙碱性花岗岩;另一类为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两类钙碱性花岗岩存在系统差异,兼具有相似性。岩石地球化学特点差异表现为俯冲钙碱性花岗岩,显示亲岛弧岩浆性,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陆内后碰撞深成岩浆的特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表明,造山带内花岗岩类由俯冲钙碱性→后碰撞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化是由于俯冲造山向碰撞造山快速转化、空间上位于同一造山带内,源区岩浆有双重性的特点。钙碱性花岗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具有多样性,成岩过程受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相应构造背景制约,洋陆俯冲的岛弧环境和陆内造山的后碰撞环境分别是俯冲钙碱性和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埃达克质岩浆亲和性显示俯冲钙碱性花岗岩与部分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均有形成不同背景(岛弧和后碰撞)斑岩型矿床的潜力。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与IOCG型矿床的空间联系,表明造山带伸展背景的后碰撞环境,也可能是IOCG型矿床产出的构造背景。两类钙碱性花岗岩构造背景的差异可能初步印证了具有岛弧斑岩型矿床的哈腊苏-卡拉先格尔和IOCG型矿床的老山口南东一带成矿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成因类型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耿彪  伍跃中 《西北地质》2010,43(4):134-142
祁漫塔格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西段,中酸性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产资源丰富。区内大多数矿产都直接或间接的受花岗岩浆作用控制,笔者利用研究区花岗岩体的成因分类结果,以与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花岗岩浆作用有关的几个典型矿床为例,简要阐述花岗岩成因类型对成矿作用的控制。结果显示,祁漫塔格地区同时期形成的花岗岩体,花岗岩成因类型不同,其所形成的矿产也不同;而不同时期形成的花岗岩体,花岗岩成因类型相同,其所形成的矿产也较接近。加里东期以A型或(A+S)型为主的花岗岩类形成了白干湖-戛勒赛超大型钨锡矿,而同期以I型为主的花岗岩类形成了乌兰乌珠尔铜锡矿。加里东期与印支晚期同以I型为主的花岗岩类,虽然成矿时代不同,却都形成了矿种相近的乌兰乌珠尔铜锡矿和卡尔却卡铜钼矿。  相似文献   

16.
Petrogenesis and Dating of Two Types of Granite from North Qili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ree E-W-trending lithologic belts of the Paleozoic ageoccur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Qilian. From north tosouth they are (a) the Huangyanghe-Gulang-Dajing-Beidengzi belt (the northern lithologic belt), (b) theLeigongshan-Maomaoshan-Laohushan belt (the middlelithologic belt) and (c) the Mayaxieshan-Shihuigou-Beiyinbelt (the southern lithologic belt) (Fig. 1). The rocks inthese belts are mainly Paleozoic volcanics and sandysiltstone. There are some Mesozoic and Cenozo…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集宁-凉城地区的古元古代重熔型花岗岩成因一直持有不同的解释,本文对集宁土贵乌拉-隆盛庄一带两类重熔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斑状石榴紫苏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具有1 954 Ma的侵位年龄及1 827 Ma的变质年龄,变质淡色石榴二长花岗岩具有1 956 Ma的侵位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斑状石榴紫苏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低硅、高镁铁,具有Eu负异常及Sr的相对亏损;变质淡色石榴二长花岗岩富硅、贫铁镁,强烈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K和Rb、Ba等亲石元素.二者形成时代相同,可能源自幔源岩浆底侵造成的重熔,斑状石榴紫苏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源岩为孔兹岩系沉积岩,混合了一定比例的幔源物质组分并经过分离结晶过程;变质淡色石榴二长花岗岩源岩主要为孔兹岩系沉积岩,较少受到幔源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Objective A lunar geologic map at a scale of 1:5000000 was finished in the 1970s by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U.S.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U.S.Geological Survey.Till now,the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lunar morphologic mapping have not been clarified.The work aims to put forward a new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o obtain index and map in the Sheet H010.Some key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lunar surface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Earth.This  相似文献   

19.
莺歌海盆地上新统双壳类贝壳的锶含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玉  蓝秀 《地层学杂志》1998,22(2):149-153
锶(Sr)是碳酸盐沉积物及软体动物介壳中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因此,锶作为地球化学指标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通过对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莺6井上新统双壳类贝壳中的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与环境、成岩作用关系的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为上陆坡→潮下带→潮间带,所得结论与双壳类的生态环境和地层沉积相的综合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崔军文  王连捷  唐哲民  史金松 《地质学报》2006,80(12):1944-1951,插4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建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俯冲作用最显观的构造效应是俯冲地块前缘陆表面和Moho的强烈下插,导致山前坳陷带的形成和陆壳的加积、增厚。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表明,俯冲地块的平移速度与山前坳陷带的坳陷量和坳陷速度及Moho的下弯量和下弯速度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是俯冲过程中重要的壳内活动性构造界面。俯冲块体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作用的运动载体,俯冲块体内部构造界面的运移,间接反映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陆表面和Moho有可能成为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过程和深俯冲作用的重要标志。俯冲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是制约和影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因素之一,模拟计算表明,俯冲过程中俯冲地块的壳内应力场较为稳定,始终以挤压应力为主导,俯冲作用强度仅影响应力大小,而不改变壳内应力场的应力分布。可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基本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