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黑(鱼免)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4日龄时卵黄囊吸收完毕,6日龄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即进入饥饿死亡不可逆点(PNR),而延迟投饵3天(6日龄)以上的仔鱼在8日龄前全部死亡。正常投喂仔鱼(16%)和延迟投饵1天仔鱼(1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延迟2天投饵仔鱼(9%)。它们的高死亡(日死亡率为5%—6.5%)集中发生在3—8日龄期间,但低于3—7日龄内延迟投饵3天和完全饥饿仔鱼(日死亡率为18.5%)。在7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9.9%)的特殊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延迟投饵仔鱼(4.6%—8.4%)。在36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与延迟投饵1天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消失,与延迟投饵2天的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延迟投饵引起开口摄食阶段仔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但延迟投饵1—2天的存活仔鱼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正常投饵仔鱼的营养水平。因此,不论在养殖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水域,黑(鱼免)仔鱼必须在开口后2天之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可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黑鮸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4日龄时卵黄囊吸收完毕,6日龄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即进入饥饿死亡不可逆点(PNR),而延迟投饵3天(6日龄)以上的仔鱼在8日龄前全部死亡。正常投喂仔鱼(16%)和延迟投饵1天仔鱼(1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延迟2天投饵仔鱼(9%)。它们的高死亡(日死亡率为5%-6.5%)集中发生在3-8日龄期间,但低于3-7日龄内延迟投饵3天和完全饥饿仔鱼(日死亡率为18.5%)。在7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9.9%)的特殊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延迟投饵仔鱼(4.6%-8.4%)。在36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与延迟投饵1天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消失,与延迟投饵2天的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延迟投饵引起开口摄食阶段仔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但延迟投饵1-2天的存活仔鱼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正常投饵仔鱼的营养水平。因此,不论在养殖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水域,黑鮸仔鱼必须在开口后2天之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可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3.
北海鲱卵黄囊期仔鱼的摄食能力和生长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殷名称 《海洋与湖沼》1991,22(6):554-560
于1986年对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 L.)——北海种群卵黄囊期仔鱼在早期发育和饥饿期的摄食能力和生长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孵化后第6天(饲养水温13.1±0.4℃),仔鱼初次摄食,此时,卵黄容量从初孵时0.182mm~3降至0.020mm~3以下,眼、口、肠管、肛门、胸鳍等器官的功能基本形成,巡游模式建立;孵化后第8天,卵黄耗尽,混合营养期持续仅2天;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第11天进入PNR期,第17天全部死亡。(2)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和摄食强度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随即上升,高峰出现在卵黄耗尽后1—2天;此后就逐步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率约为50%,最高摄食强度每尾仔鱼在4h内平均摄取3—4个轮虫。(3)仔鱼在初孵期的生长率平均为0.233mm/d;进入摄食期后,饥饿仔鱼的生长几乎停止;同期摄食仔鱼的生长率亦下降,为0.130mm/d;摄食仔鱼(N=309)在孵化后30天内的长度(L,全长)和日龄(d)的相关式为:L(mm)=0.180d+7.06。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的初次摄食率、不可逆点、窒息点以及对5种常见渔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温22~23℃条件下,乌苏里拟鲿第7日龄初次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仔鱼不可逆点(PNR)发生在孵化后第13天;窒息点与水温呈正相关性性(R=0.9093,P<...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花鲈仔鱼初次摄食的不可逆点(PNR),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花鲈仔鱼,在水温(21±1)℃、盐度26条件下,开展了初孵仔鱼的饥饿实验,研究了在饥饿状态下花鲈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及投喂状态下仔鱼期的摄食节律。研究表明,花鲈仔鱼孵化后,4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6日龄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2d。饥饿组仔鱼生长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部分仔鱼身体出现畸形。白天为室内自然光照(500~800lx),夜间为人工光源(200~250lx),在此条件下,早期仔鱼(5日龄)在14:00和20:00摄食率高于50%;晚期仔鱼(11日龄)在08:00、14:00和20:00摄食率均高于50%,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且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高峰期逐渐延长。研究结果表明,在(21±1)℃的水温条件下,花鲈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4日龄,9日龄至10日龄抵达不可逆点,仔鱼的主要摄食时间为午后到傍晚,夜间弱光照条件下也会进行摄食。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不可逆点(PNR),作者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光照强度40~100 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影响。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化后2 d开口摄食,仔鱼体长开始下降,从内源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持续1 d;3 d时卵黄囊、油球消失,仔鱼体长增加,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可达到68.25%。3.5 d时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到88.24%,之后初次摄食率逐渐下降,5 d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37.5%,可知条纹锯PNR=5 d。6.5 d时试验组仔鱼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对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率相似。混合营养期,仔鱼体长出现负增长,且试验组负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仔鱼体长持续下降,至PNR时体长负增长速率加快死亡率增加,直至全部死亡;对照组仔鱼体长开始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条纹锯仔鱼孵出后2~5 d为摄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为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养殖鱼类,目前亟待突破其规模化苗种培育的瓶颈技术问题。为探究横带髭鲷仔鱼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4±0.2)℃、盐度为26的条件下对饥饿仔鱼形态发育、生长、不可逆点及投喂状态下的摄食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出膜后的初孵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卵黄囊消耗完毕,油球于8日龄消耗完全,混合营养期为5d。饥饿组仔鱼全长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拐点出现在3日龄,在4日龄有畸形仔鱼出现。饥饿仔鱼初次摄食率为10.12%,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7日龄,为85.06%;PNR出现在7日龄和8日龄之间,至9日龄全部死亡。早期仔鱼(7日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7:00、11:00和15:00,晚期仔鱼(14日龄)在7:00、11:00、15:00和19:00四个时间段,摄食高峰均出现在白天,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高峰有所延长。横带髭鲷仔鱼最佳开口摄食时间在3日龄,掌握仔鱼的摄食高峰期,在此时间段驯化配合饲料,对于活体饵料向配合饲料的驯食转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静水式试验方法比较了消油剂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裸项栉虎鱼Ctenogobiusgymnachen和红剑鱼Xiphophorushelleri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并观察了消油剂浓度与水体溶解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与消油剂浓度明显呈负相关。消油剂对斑节对虾仔虾、红剑鱼、罗氏沼虾仔虾和裸项栉虎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4.9,1725.0,2238.0和5861.4mg·L-1。对消油剂的敏感顺序由大至小为斑节对虾仔虾,红剑鱼,罗氏沼虾仔虾,裸项栉虎鱼。班节对虾仔虾和红剑鱼是监测消油剂生物毒性较为适宜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盐度对斜带髭鲷仔鱼活力及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不同盐度梯度海水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nitensRichardson)仔鱼进行饲育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对斜带髭鲷仔鱼的活力、摄食及存活率有明显影响。盐度为24,29,34的3个实验组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分别为9.77, 9.83和8.62,而盐度为14,39,44的3个实验组仔鱼的存活系数则分别为4.19, 3.50和1.65,方差分析显示,前3个实验组与后3个实验组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3个实验组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后3个实验组;仔鱼孵出后至第8 ;前天,前 3个实验组的成活率为65% ̄85%,高于后 3个实验组的0 ̄20%。  相似文献   

10.
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 光照强度40~100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鮨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影响,确定仔鱼的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化后2d开口摄食,仔鱼体长开始下降,从内源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持续1d;3d时卵黄囊、油球消失,仔鱼体长增加,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可达到68.25%。3d12h时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到88.24%,之后初次摄食率逐渐下降,5d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37.5%,可知条纹锯鮨PNR=5。6d12h时试验组仔鱼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对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率相似。混合营养期,仔鱼体长出现负增长,且试验组负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仔鱼体长持续下降,至PNR时体长负增长速率加快,死亡率增加,直至全部死亡;对照组仔鱼体长开始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对照组仔鱼生长模式:快速生长的内源性营养期-微弱负增长的混合营养期-正常生长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生长模式:快速生长的内源性营养期-微弱负增长的混合营养期-可建立外源摄食的负增长期和不可建立外源摄食的负增长期4个阶段。条纹锯鮨仔鱼孵出后2~5d为摄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成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 C)/(P 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 C)/(P 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4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原因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湿体质量为1.19±0.35 g的多纹钱蝶鱼幼鱼进行养殖,实验为期60 d.1)投喂频率实验:实验设计4组,分别为F1(8:00投喂1次),F2(8:00、20:00投喂2次),F3(8:00、14:00、20: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投饵对对虾的影响, 作者研究了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以及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 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生长率、饲料系数、氮生长效率以及部分消化免疫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日投喂5 次实验组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以及较低的饲料系数。投喂频率与特定生长率间呈二次曲线关系, 投喂频率为4.45次时, 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摄食氮、生长氮和排泄氮和排粪氮, 以日投喂频率2 次为最低, 5、6 次较高。高投喂频率组获得较高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朱小明  李少菁  叶喜 《台湾海峡》2001,20(Z1):23-28
本文采用实验室和现场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锯缘青蟹溞状幼体摄食率、摄食和饥饿对幼体生长发育蜕皮以及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锯缘青蟹第一期溞状幼体(Z  相似文献   

17.
黑鲷视觉发育与摄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单保党  何大仁 《台湾海峡》1995,14(2):169-173
本文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仔、稚、幼鱼的视网膜结构和视觉与摄食的关系。初孵的黑鲷仔鱼眼睛没有色素,晶体和视网膜均未分化。孵化后6h的视网膜和晶体分成两层。30h的视网膜上皮层分化出来,60h后分层完毕,共10层。73h视神经形成并功能化。4d的仔鱼开口摄食。24d的稚鱼开始出现视网膜运动反应,36d变态后的幼鱼该反应更加明显。视觉是仔鱼开口摄食的第一种感觉,开口后随视觉器官的完善摄能力逐渐增强,摄食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Z1可以不投饵 ,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 ,能明显提高 Z2 活力和 Z2 至 Z3 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 ,在幼体培育前期 (Z1)投喂单胞藻、轮虫 ,后期 (Z3 以后 )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 ,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密度后 ,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9.
光色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光色对鱼类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作者在模块化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以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体长21.2 cm±1.22 cm,体质量112.46 g±2.632 g)为对象,设置5种光色环境(红、黄、绿、白和黑暗),进行了4个月的循环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绿光下豹纹鳃棘鲈幼鱼摄食率高、饵料转化率高、饵料系数低,但不同光色下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摄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幼鱼的体长增长,绿光组和红光组大,且与其余3组间差异显著(P0.05);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绿光组最大,红光组和黑暗组次之,白光组和黄光组最小,且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幼鱼的肥满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白光组幼鱼存活率(只有50%)最低外,其余各组幼鱼存活率均在80%以上,其中绿光组最高,为88.33%。可见,在循环水养殖生产中,绿光环境有利于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和胃排空规律,进行了养殖实验和胃排空实验.养殖实验设置了1次/天(F1组)、2次/天(F2组)、3次/天(F3组)、4次/天(F4组)和连续投喂(C F组)共5种投喂频率.胃排空实验采用连续测定胃含物的方法,用数学模型对胃含物数据进行拟合.研究表明:F1组日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