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1位,约有人口11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85%。据《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记载:"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中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又据宋人郑樵《通志》记载:"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  相似文献   

2.
河南卫辉说:《吕氏族谱》真真切切记载太公出生于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安徽临泉说:临泉人手捧《汝宁府志》肩扛"姜尚故里"石碑说姜尚是临泉县姜寨人山东日照莒县说:战国时代孟子汉代司马迁穿越时空现身亲自出面举证:"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亦称吕太公。逝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210年)十月二十日,终年139岁。是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封地为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  相似文献   

3.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浅山区,在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历史上,神镇曾是我国北方的钧瓷的主产地,因此其瓷器精美而闻名全国,素有"中国钧瓷之都"之美誉。2005年11月,神镇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二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我国主要朝代的名称由来大致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沿袭地名;二是使用官职封号;三是取意于书本或者民间传说。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原居中原的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舜就让位给他。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便定号为“夏”。商:契(人名)的部落原居商(今河南商丘),所以部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有一条河流叫味江,味江旁边有座山叫翠微山,山上有个叫土锅村的地方,唐时有个叫唐求的诗人已在此隐居。这条名叫味江的河流因唐求的隐居和他的诗而名噪一时,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城后山的旅游景区。中国诗歌史上,诗人雅号多多,诗仙、诗圣自不必说了,还有田园诗人、边塞诗人、苦吟诗人等等。而在唐末,又出了个"一瓢诗人"。这个一瓢诗人  相似文献   

6.
杨奇 《中国地名》2012,(2):57-57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得名甚早,已不可考。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今称闾山,地处辽宁省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是我国东北名山之首。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故里位于现今的淄博市淄川区。淄川古称般阳,汉景帝年间即已建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东北的黉山乃是道教名山,相传道家的祖师、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曾在此隐居授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皆出其门下。东汉的经学家郑玄亦曾在此山建院讲学传经,至今留有“郑公书院”的遗迹。宋代的范仲淹曾结庐于此,以涧中青石制成“范公砚”,流传为文人的珍藏之物,而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曾在般阳做过两年太守。这一片满眼是青山秀水的土地而又盈贮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养育出蒲松龄这样的文人应是自然之理。蒲松龄字留仙,…  相似文献   

8.
王乃昂  蔡为民 《地理科学》2003,23(2):136-141
邹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家之一。他不仅考察过燕、齐海滨及近海岛屿,而且曾游历诸国,掌握了大量地理资料。根据当时所知的海陆分布,提出了著名的"大九州"学说。邹衍活动时代与《五藏山经》成书时代一致,他一度作为祭酒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为《五藏山经》的编撰提供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地理资料。《五藏山经》记述方法与邹衍的经验归纳法十分吻合,其主要内容、文字风格与邹衍佚文也颇有相似之处。综合各种因素,可认为《五藏山经》系邹衍学派汇编整理。  相似文献   

9.
碎片农场     
《地理科学进展》1988,7(1):65-65
农场所拥有的土地不是一块完整连片的土地,而是呈碎片分散状。这种“碎片”可能是古代公地制的遗迹,也可能是均等世袭权习俗的遗迹,或者是逐渐开垦土地以及不毗邻农场土地的商业性合并的结果。有的人于一九七九年曾论证过“碎片”的效能差。  相似文献   

10.
古城商丘,历史悠久,是1986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商丘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先秦文献中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后帝不藏,迁阏伯于商丘”等等。古代商丘曾是高辛氏帝喾的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五帝之一的陶唐氏尧帝,封高辛氏帝喾之子阏伯于今商丘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丘台上,执管火正(即管火的官员),主辰星之祀。辰星又称商星。因为阏伯所居之丘,故名商丘,亦称阏伯台。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丘商”、“商”等地名的记载。可见,自五帝至夏、商皆名商丘。  相似文献   

11.
医巫闾山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境内,南北长约四十五公里,东西宽约十四公里,占地面积六百三十平方公里,被誉为东北三大名山(千山、长白山、医巫闾山)之首。·雄伟壮观的闾山山门·闾山山门造型奇特巧夺天工,使游人一到闾山脚下便产生了望而生敬之感。山门底部八幅壁雕,幅幅生趣妙不可言。如:西南正面的《舜封医巫图》,舜骑着硕大的青龙,巨手托日月,眺望霞光万道的医巫闾山,集威武威严威壮于一身,再现了舜封闾山为幽州镇山的历史画卷。再如背面的《历代尊封图》,正中间医巫阁山之神端庄侧坐,左有秦汉帝王至诚至敬顶礼膜拜,右有…  相似文献   

12.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我国古代四大工程之一而著称于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  相似文献   

13.
本书著者为瑞士有名地质学者汉姆氏,漠姆氏任教广州中山大学,曾偕学生数人,轻装出发,自广东经云南以达打箭炉,打箭炉为西藏之门户;复由此南行,赴贡噶山作详细考察(贡噶山之高度已经西康考察团测定为七五八七公尺,见一九三四年美国地学季刊二十四卷一一八至一二八页,布特塞尔著贡噶山之高度与位置一文);深入鸦泷江,折回打箭炉,自四川盆地东返南京。此次旅行,千辛万苦,精神可佩,漠姆氏亲历西藏土人之生活,凡数阅月。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形式。《尚书·虞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者,咏也。发心声以文字,即为诗;谐声和律,歌之以咏志"。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其心声、心志必然受到该  相似文献   

15.
一、姓氏渊源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  相似文献   

16.
京郊平谷丫髻山东南的行宫村,是个一看就美,越看越美的小山村。若不然,康熙大帝怎么会青睐于此,选作行宫呢?行宫是天子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可以说是皇都文化的延伸。行宫多,可以说是古代交通不发达的产物。“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这首诗也道出了行宫入住率之低。平谷这座行宫算是荣幸的,它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成,第三年康熙大帝二游丫髻山时,在此下榻;乾隆十二年(1747)、十八年(1753)乾隆帝两游丫髻山都住此宫;道光帝为太子时,十余次到丫髻山诣山瞻礼,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帝与太后同游丫髻山再住此宫,…  相似文献   

17.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夜雨寄北》。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朴实无华,描绘了川东和重庆一带山区生动的"巴山夜雨"图,令人感受到重庆地貌的一大特色——山多,以及含有"山"字的地名之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1,(2):21-22
李达的故乡——湖南零陵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潇水湘江汇合处,雅称“潇湘”,系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故乡。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零陵迁至泉陵侯国,  相似文献   

19.
高放 《中国地名》2015,(3):39-40
一、姓氏源流(一)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距今1600多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他们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Vi-ca"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12,(6):36-37
中国古代有比较系统的探矿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书中说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鈆(‘鈆’是铅的异体字——引者注)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鈆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又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