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多数研究都假设地震有双力偶震源机制,它对应于平面断民层上的剪切运动。但是,许多具有很好观测的地震辐射图形从根本上偏离了这个模型,指出了基本不同的源过程。如滑坡和火山喷发这类平移过程激发的地震波与纯力一致,而不是与双力偶一致。某些火山地震也具有单力机制,可能起因于岩 液的平流。其他火山地震有接近补偿线性向量偶极的机制,可能是岩浆侵入引起的。火山或地热区以及矿山的渚震常常含有各向同性分量,显示出爆任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多数定量地震学的分析是以地震由剪切断裂引起这一假设为根据的,这样其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等效力系是一对无扭矩的力偶。然而,现在高质量和高覆盖的观测资料使人们能分辩出许多地民双力有偏离,发现一些地震,特别是在火山地区和地热区域的地震,有很强的非双力偶机制。了解非双力偶地震对于仔细研究断裂过程和辨别在某些地震中明显发生的非剪切断裂过程都是重要的。本文了等效力系的“矩阵张量”展开理论,并分析了多个非双力 相似文献
3.
1929年大浅滩地震(M_s=7.2)是发生在加拿大的最大和最致命的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引起的海啸和海底滑坡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曾经认为(Hasegawa and Kanamori,1987),单力机制(滑坡)比双力偶机制更符合观测资料,因之曾认为这个事件不是地震。但是个别的研究只考虑了4个双力偶解并且留下了许多不能回答的问题,特别是与震源时间函数和沉积物体积有关的问题。本文用了大量的地震图来核查全范围的双力偶解,以便进一步确定这次事件的性质。通过波形正演和反演两种方法,表明这是一次有复杂震源机制的地震事件。第1个也是最大约子事件是沿北西走向断层面发生的走滑双力偶事件,后面两个子事件可能是沿北东走向断层面上的走滑双力偶机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类型的机制。第1个子事件有约束较好、为20±2km的震源深度,另两个子事件深度似乎也为20km,但精度为±5km。这些震源深度结果也说明这次事件不是滑坡。子事件地震矩之和相当于一个M_w=7.2±0.3的地震,和长周期资料的矩心矩张量(CMT)方法得到的M_w=7.1±0.1的地震的矩很一致,也和直接从地震图上计算的M_s=7.2(±0.3),m_b=7.1(±0.2)的矩差不多。用双力偶机制模拟海底位移结果表明,海啸是滑坡产生的,不是地震直接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诱发地震中的非双力偶震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诱发地震的研究中,用小孔径地震台网在近场观测,其震源机制的P波初动除Ⅲ象限分布的双力偶外,还有不是Ⅲ象限分布的非双力偶震源机制。双力偶震源机制是剪切破裂机制。非双力偶震源机制为向内源炸型和张破裂机制,以及在适当方向上两个以上双力偶迭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地震震源机制(用等效于岩体破裂的力描述震源几何形状及其强度)通常被模拟为矩张量(MT),将震源描述为一个点。然而,有时这种近似是不够的,因为地震辐射会由于震源的有限范围而持有方向性。转换为矩张量就可能产生有偏差的机制。Adamov和íleny(2010)进行的综合研究说明即使是纯双力偶(DC)震源其机制中也出现假非双力偶分量。他们的方法设计了减少假震源分量,通过二阶矩方法来评估假分量在记录中的影响并将它们从数据中去除。在本文中,我们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具有大非剪切分量的5个中等到大的区域地震事件。它们大多位于预计主要是纯剪切滑动的大构造断层。我们研究了著名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上的一个地震、太平洋地区的3个地震以及玻利维亚的一个地震。在多数情况下,非双力偶分量实质上减少了,机制的几何形状基本上保持不变。这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由于忽视了矩张量检索的常规程序中震源的有限性,区域矩张量解中的部分非双力偶分量可能是假的。此外,由二阶矩(震源椭球和破裂速度矢量)提供的震源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多数与先前研究中的断层几何、余震分布及破裂速度估计一致。 相似文献
7.
各向异性ATI介质地震矩张量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地震矩张量描述了地震点源的基本特征,其内容涉及到各类震源(包括剪切位错震源、张裂震源和体积震源)的力学机制、震源辐射、地应力场、震源运动学和强地面运动等地震学中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浅源构造地震是因断层面间的快速纯剪切错动而辐射地震波,造成在地表的振动,传统上该解释被称为双力偶机制。但实际地震观测和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8.
9.
10.
11.
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发生在构造稳定的四川盆地南缘,震中及其附近区域是重要的页岩气以及盐矿生产基地,因此长宁地震的发震机制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存在着很大争议.由于震源机制以及流体压力可以为地震诱发与否提供重要的约束,我们对长宁主震以及9个MW≥4.0强余震的震源性质和发震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宁主震及其大部分强余震都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1~4km)和显著的非双力偶成分特征.然而,主震与强余震之间存在两个显著的差异:(1)主震的非双力偶成分以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成分为主,而大多数强余震的非双力偶成分以各向同性成分为主;(2)主震的流体超压大于30MPa,而大部分强余震的流体超压小于10MPa.因此,认为2019年长宁地震的主震可能是由于长期流体注入导致断层强度减弱而触发的,其较高的非双力偶成分与复杂的破裂过程有关.同时,结合孔隙弹性介质下的库仑应力变化,推断强余震可能是由于震后孔隙弹性应力转移触发的.基于该地震的震源性质、流体超压以及孔隙作用引起的库伦应力变化,认为流体作用对长宁地震序列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各向异性ATI介质剪切位错点源P波远场辐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晓刚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20(4):433-452
假设震源区为ATI介质,传播介质为全空间各向同性介质情况下,给出了剪切位错源P波远场辐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震源区各向异性对远场P波振幅和震源球的影响。结果表明,震源区裂隙密度,裂隙方位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导致P波远场辐射花样也随之动态变化,同时也会造成非双力偶百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认为,在井中对中小地震的非双力偶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13.
引言 1993年3月26日,一次中等强度的M_S=5.5的地震发生在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皮尔戈斯市以南3 km处,震源深度15 km。包括前震和余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特征,就其延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和其活动范围遍及该市周围15 km半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研究的讨论(二):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前兆复杂性的种种表现,作从震源、构造应力场、断裂力学、前兆监测等方面探讨了前兆复杂性产生的可能原因。认为前兆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与共性一起构成前兆的二重性,因此在研究前兆时,既要研究共性,也要研究复杂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或认识前兆。同时从复杂性中再寻求普遍性,进一步完善孕震理论和开发新的分析预报方法;造成前兆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孕震的物理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其中包括地质构造、孕震环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弹性介质的动力学关系建立了地震体波辐射动力学理论,并给出了地震远场体波位移的多级展开式,然后,对零级辐射及一级辐射做了重点讨论,作为地震辐射场源的内外激发源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靖西-崇左断裂带过震中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发震断裂,四会-吴川断裂带过震中的北东东向断层为控震构造,震源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既有垂直差异运动又有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18.
陈培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5):19-53
地震矩张量及其反演(讲座)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者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地球物理进展”课程,由工作在第一线的诸多专家投诉。乃程内容翔实丰富,反映了当前地球物理到邓5受新进展。深受研究生和广大学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北天山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1133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35km,平均深度为2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