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北冰洋底插旗的行为,不免让人想起美国悬疑小说名家丹·布朗的新作《骗局》,它描写了一场围绕北极冰层  相似文献   

2.
阿尔发海岭位于北冰洋中 ,其地理座标为北纬85°30′,西经120°。它隆起在洋底之上1200m(深度2000m) ,实际上一直位于被冰层密封的海区。自从它被美国浮冰站发现之后的近40年间 ,从未对它进行过研究 ,因为无法通向这个海岭。正是因为这一点 ,阿尔发海岭被选择为德国科研破冰船“极地”号和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共同进行的“北极—98”极地优先目标之一。1998年7月4日 ,破冰船开始进入预定的目的地。在某一瞬间似乎冰层在这一次也不让它们通过 ,但运用卫星冰情勘测资料 ,在7月14日破冰船终于到达了…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10,(9):6-6
今年我们听到最多的关于天气的评价就是这样几个词“热”、“波动”。 2010年的夏天据信是最近几十年来最热的一年,炎热的天气使北冰洋上的冰层融化、变薄,引发了诸多的担忧。就在不久之前,科学家还观察到一个260平方千米的冰块脱离了格陵兰冰川。  相似文献   

4.
Rothrock D利用美国海军潜艇使用垂直定向声纳完成的测量资料(这些测量开始于1958年美国核潜艇“舡鱼”号横穿兹有海区的航行中),分析了北冰洋接近北极区域冰层厚度的测量数据。根据40 a间追踪到的冰层厚度缩小的趋势,得出其与风机制的变化有关的结论。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与以前若干个10 a 期间在北极海观察到的不太强烈的西风相比,更为强烈的西风开始占主导地位。大风引起了冰的漂流,并在形成的冰层间隙中产生了强烈的水混合作用。在对比了1958~1977年和1993~1997年2个测量时期之后,Rothrock D得出结论:在这2个时期之间,冰层…  相似文献   

5.
北极争夺战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多数情况下是指“北极地区”,即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和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周边国家有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典和芬兰8国,其中6国环北冰洋。  相似文献   

6.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的大洋。水手们通常称之为“北极海”。希特勒入侵苏联后,苏联加入反法西斯盟国一方,英国首相丘吉尔宣布将给苏联以支持和援助。由于各种原因,主要物资只能通过北极航线运往苏联。北极航线起点在冰岛,终点为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  相似文献   

7.
2004年8月7日9月17日,北冰洋的勘探和研究将揭开历史的新篇章,3艘破冰船驶向北极实施钻探.站位在距北极250km、水深800m的北冰洋中部的Lomonosov脊,钻探取心深度为海底之下500m,用以研究北冰洋的地质历史。同  相似文献   

8.
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的北冰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小、平均水深最浅的大洋,这里虽说气温很低、一年中大部分地区都被厚厚的浮冰所覆盖,但是在沿岸地区仍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在严寒环境里生活的“勇士”,也和地球上其它地区的动物一样。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有时更是激烈的拼搏,其中北极熊、北极狼和北极狐,它们号称为“北极三霸”,是横行于寒冷世界里的“杀手”。  相似文献   

9.
北极河流径流是北冰洋淡水的最大来源,其变化会对北冰洋中的诸多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北冰洋温盐、海冰以及环流对北极河流径流的敏感性。通过对比有气候态北极河流径流输入的控制实验结果和径流完全关闭的敏感性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北极径流对北冰洋温度、盐度、海冰以及海洋环流等有显著的影响。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在河口附近的陆架上温度降低、盐度升高,且导致500 m深度处温度下降以及盐度升高;河口附近的陆架处,海冰密集度与海冰厚度增加。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也对北冰洋内的环流有影响:由于缺少来自欧亚大陆的北极径流的输入,穿极漂流与东格陵兰流流速减小且盐度增加;关闭北极径流导致近岸海表面高度降低,沿欧亚陆架的北冰洋边界流减弱,白令海入流增强。通过对比关闭北极径流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温度和盐度剖面,发现关闭北极径流后大西洋层温度降低,各陆架海盐跃层的梯度减小,盐跃层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0.
北冰洋冰层融化导致的航线变化将对我国航运及国际海运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积极回应俄罗斯“冰上丝绸之路”共建邀约,旨在将北极开发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其建设重点是对“冰上丝绸之路”海上运输通道的开发利用。为推进我国对冰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开发利用进程,构建了“冰上丝绸之路”航线开发利用系统,包括以航运为中心的应用子系统、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开发子系统、以专家为中心的咨询子系统和以协调为中心的发展子系统。在构建各子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航线开发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绿色和平组织执行总干事雷博德最近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不得不承认,此前该组织公布于众的有关“到2030年夏季时北极的冰层将全部消融”的消息确实是夸大其辞,有误导大众的嫌疑。此言一出,质疑一直热炒的全球变暖的声音突然显得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7,(9):4-4
据报道,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地区展开探险活动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于8月17日驶往北极进行为期四周的绘图工作。“希利”号全长420英尺,可破除8英尺厚的冰层,服役时间为7年,是美国目前“最年轻”的一艘破冰船。据美国媒体报道,“希利”号这次航行的主要任务是绘制楚科奇冠北部海床的海底地图,以确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延伸的范围,同时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登记边界信息做准备,并不是要宣示主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8,(6):6-6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冰层融化对北极熊和其他北极海洋哺乳动物来说,意味着灾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长期冰站自容水听器记录的数据对北冰洋冰下环境噪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两段7秒长的冰层引起的噪声的时频分析表明:无论是冰层碰撞噪声还是冰层破裂噪声在时域都存在大量的峰值点(呈现脉冲特性),在频域都存在丰富的频率分量。冰层碰撞噪声可以持续数秒,而冰层破裂噪声的持续时间要短得多(小于几十毫秒)。本文采用高斯分布和对称alpha稳态分布来拟合冰下脉冲噪声。对称alpha稳态分布可以跟踪脉冲噪声的重尾,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而高斯分布则效果不佳。本文还分析了冰下环境噪声观测试验期间采集到的气象参数,推断出冰下脉冲噪声是由较高的风速和升高的大气温度共同作用于冰层造成的。本文还研究了冰下环境噪声长期的功率谱密度变化与气象参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5.
Catherine 《海洋世界》2014,(12):22-27
<正>北冰洋有三条航道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东北航道的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从摩尔曼斯克出发,航行5620海里可向东穿过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5大海域,达到白令海峡和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向东,穿过加拿大北极诸岛,直到戴维斯海峡。北冰洋理论上还有一条穿越北极点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不走俄罗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  相似文献   

16.
北冰洋可以说是世界唯一可以步行通过的大洋,至少在冬季是这样。北冰洋大部分海域被平均厚度3米的冰层所覆盖,据洋底沉积物年代测定表明,这里的海冰年龄已有100万年之久。大部分海区,尤其是北纬70°以北的洋区,存在着永久性的冰盖,在北美洲与欧洲之间形成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冬季,海冰总面积约1000~11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北冰洋(1478万平方公里)的68~74%,夏季缩小为750~800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17.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3,(9):38-39
北极Arctic气候变化导致北极熊饿死今年4月,挪威极地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特群岛上,抓拍到一只看似体格健壮的雄性北极熊。而7月,再次见到这只北极熊时,却看到了它枯瘦如柴的尸体,令人不忍直视。对此,野生动  相似文献   

18.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北极熊是当今陆地上最大的猛兽之一,分布于北冰洋和其他岛屿,以及亚洲美洲大陆与其相邻的海岸。北极地区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北极熊出没。不过,在严冬时候却很少  相似文献   

19.
郝丁 《海洋世界》2007,(9):30-30
北极地区大致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个区域内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北冰洋。北冰洋是所有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面积为1478万平方千米,仅为太平洋的1/2;水深平均为1097米.不到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为5499米。仅为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一半,有趣的一点是.北冰洋的面积与南极洳相当.斩处位置也正好是地球的两端。坡整个地球的形状来看.就像有人从北极方向打了地球一拳。把偌大一片土地从地球另一边的南极打出去了一样。  相似文献   

20.
风雪中雪龙船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币卿幼今、万梦去二二旗定镶擞爵l藉掩麓毅毅裘冰站建立后人员物资往返忙看萌是考察队的患吴面磊续国耶鲁“学的德国博士是一“优”的中国“二“北极考”队员■矗●■—■■——■——————■■■————■—●■■一 直升飞机是北极考察的重要工具北极合影犁浪破冰向北极——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