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奈曼旗的人口、牲畜、沙漠化土地面积三个重要指标进行预测,奈曼旗人口预测模型:X_1(t 1)=1627.54e~(0.016855t)—1600.7;奈曼旗牲畜预测模型:X_2(t 1)=21567.4e~(0.005099t)—21463.7;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预测模型:X_3(t 1)=240599e~(0.009475t)—238309。  相似文献   

2.
习44 2004010139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沙漠化动态评估: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为例=D”〕amicass~nt ford~tificatlon bas司on the ehanges in landuse strueture:an eXanlplefi℃nl NaimanQi of the Inne:MOngOlia,China/吴薇,倪晋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2003,39(4)一481一488 介绍了沙漠化土地的动态评估方法及应用,讨论了土地利用结构评估区域沙漠化的可行性.指出,此方法有助减少人员投人,工作量和周期、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提高对沙摸化时空分布,环境和经济影响等的评估效率;另一方面,更适合对较大范围沙漠化土地状态的评…  相似文献   

3.
段翰晨  王涛  薛娴  郭坚  文星 《地理学报》2012,67(7):917-928
利用1975 年MSS影像, 1992 年、2006 年、2010 年TM影像和1999 年ETM +影像等5 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提取奈曼旗35 年来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区域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旨在为科尔沁地区沙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35 年来, 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逆转的趋势, 沙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23.43 km2, 沙漠化土地主要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2) 景观格局呈波动性变化, 1999 年以前, 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 蔓延度和聚集度减小, 破碎化程度加强, 沙漠化程度上升, 沙漠化主导类型为中度和重度沙漠化, 1999 年以后破碎化程度变弱, 沙漠化程度明显下降, 沙漠化主导类型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3) 1975-2010 年间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最为明显, 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了6.35 km, 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7.24 km。  相似文献   

4.
基于沙漠化程度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内蒙古奈曼旗为研究区域,以乡镇为评价尺度,在凸显沙漠化作用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权重确定中,在一级层次上分为沙漠化土地和非沙漠化土地:其中,沙漠化土地权重赋值为0.7;非沙漠化土地赋值0.3。在二级层次上分为流动沙丘、林地等12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不同类型的权重采用评价时间尺度内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确定。结果表明:在1975—1985年、1985—1995年到1995—2005年这3个时期间,奈曼旗的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极不安全—安全—较安全的过程,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4.06、2.56和1.06。其中从1985—1995年到1995—2005年这段期间,生态安全状况趋向恶化,但是从1975—2005年,奈曼旗整体的生态安全水平呈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浅析及其调整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泰运  徐斌 《中国沙漠》1989,9(2):31-38
本文通过对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特征的初步分析, 认为该区沙漠化农田功能低下, 产投比值不高, 甚至不平衡, 根本达不到经营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投入少及土地利用不合理。本文提出了沙漠化农田调整利用的措施与途径, 这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配置, 增加农业物质投入, 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以及防止沙漠化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RS与GIS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2000年ETM+影像、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对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体呈逆转的趋势,且从严重沙漠化土地向轻度沙漠化土地逐级逆转,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31 762.11 km2减少到2010年的30 198.87 km2,净减少量1 563.24 km2,减少速率为156.32 km2·a-1。从沙漠化类型来看,除轻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外,其他类型沙漠化土地面积均明显下降;②2000-2010年沙漠化土地持续逆转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治理强度较大的奈曼旗、库伦旗和扎鲁特旗;③严重沙漠化土地比较稳定,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空间迁移比较明显,2000-2010年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3.65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南移动19.31 km。  相似文献   

7.
奈曼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赵杰  赵士洞  郑纯辉 《中国沙漠》2004,24(3):317-322
奈曼旗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沙漠化监测和治理的重要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一系列土地整治措施, 土地覆盖/利用发生很大变化。利用1980年和1996年的1: 10万的TM遥感影像及GIS获得的数据, 从土地覆盖/利用结构变化、数量变化、空间景观特征变化以及主要变化过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80年代以来奈曼旗耕地与难利用土地大幅减少, 林地和草地大幅增加; 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主要过程为: 耕地退耕还草、还林, 难利用土地恢复为草地, 在适宜的草地上植树造林; 景观变得破碎,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沙漠化土地治理程度等级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闫德仁  杨文斌 《中国沙漠》2006,26(5):698-703
沙漠化土地治理等级评价指标研究就是对沙漠化土地治理程度分等定级,进行质与量的界定,为科学治理、评价、合理利用和监测提供标准,同时,也是建立防沙治沙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和有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植被覆盖率为主导因素,以主要建群种的生活型、结构配置、生物结皮和土壤发育等作为辅助性指标,分别制定了我国不同气候区沙漠化土地治理程度指标。体现了指标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评价我国防沙治沙成果和监测沙漠化土地动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耦合自然-人文因素的沙漠化动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土地是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地表复杂系统,建立耦合自然-人文因素的沙漠化动态模型对于理解沙漠化演变过程、预测发展趋势以及进行科学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为典型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针对气候变化、土壤水分、人口、经济、放牧、土地利用六大沙漠化驱动力建立其与植被NPP的影响与反馈,结合不同沙漠化等级对应的NPP阈值范围,构建耦合自然-人文因素的沙漠化动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的植被NPP与基于MODIS影像反演的实际NPP的对比表明,模型总体较为可靠。对不同情景下研究区2011-2030年植被NPP及沙漠化动态模拟分析表明,降雨是控制研究区沙漠化动态的主要因素,但在未来人类活动不变的情况下降雨量增加50%仍不能改变现有的沙漠化状态; 禁牧休牧相对于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政策更有利于植被恢复,但总体成本较高; 单独政策均无法改变现有的沙漠化状态,而这些政策的取消则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导致沙漠化朝重度和极重度方向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则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选择不同政策组合来确保沙漠化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龙羊峡库区为试验区,实现遥感与GIS一体化,建立了龙羊峡库区地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寒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有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自1987 ̄1996年库区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十年来严重沙漠化土地扩大了189km^2,以每年21km^2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正过程处于强烈发展态势,库区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1.
赵杰  赵士洞 《中国沙漠》2003,23(1):73-7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尧勒甸子村是农牧交错带典型的偏农区,50a来土地利用发生很大变化。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前后明显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用地和沙漠化土地的变化,并从国家政策、土地产权制度、人口、牲畜、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宝音  包玉海 《地理科学》1996,16(4):377-384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北方农牧林交错带上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今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3.
内蒙科尔沁沙地奈曼地区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康富 《中国沙漠》1989,9(1):33-37
内蒙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面积广大(占总土地面积69.5%), 危害也严重。沙漠所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设立研究站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的生态, 社会、经济效益。主要是采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压缩低产农田, 改良土壤, 种植高效益经济作物, 固定流沙, 造防护林等措施, 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4.
宁夏盐池县沙边子研究基地沙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盐池县沙边子沙漠化土地整治研究基地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半干旱农牧交错区。1985年, 我所与当地政府协作进行沙漠化土地整治的试验研究工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以牧为主, 农林牧结合多途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发展方向, 进行综合整治规划, 采取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 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措施。经三年来的实施, 初步建立起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改善, 发展了生产, 改善了环境, 增加了收益。  相似文献   

15.
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不宜大规模开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人类活动对该区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状况、国内外开垦草原的教训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说明该区不宜大规模开垦,并提出该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尼玛扎西 《地理研究》2000,19(4):407-141
运用农牧业经济的指标,结合自然生态因子,运用GIS技术对西藏食物生产系统进行区划。结果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和农林牧区四个分区。并详述了4个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GIS的奈曼旗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赵杰  赵士洞 《干旱区地理》2004,27(3):414-418
利用内蒙古奈曼旗1980年、1996年的1:10万的TM遥感影像,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0~1996年来该县土地覆盖/利用变化过程及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地和草地的变化最为显著,林地、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沙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景观呈现整体破碎化的趋势,耕地和林地的破碎明显,未利用土地破碎萎缩,土地覆盖/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粮食单产、年均降水量、农业机械动力是草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大牲畜总头数是林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