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化的开发区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国许多城市通过开发区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由于在这种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开发区建设起了决定作用,因此,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可称为"开发区模式"。开发区驱动城市化的机制表现在开发区自身区域的城市化和开发区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城市化两个层面,并具有快速跳跃性、外驱性和不稳定性、人为性、经济增长模式的单一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性等特征。针对开发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涛  王姣娥 《地理科学》2023,(4):596-605
本文以国内外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相关文献为依据,在阐述了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概念内涵与评估内容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项目与宏观区域层面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评估技术方法进展。基础设施空间效应可理解为基础设施在与区域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综合作用,贯穿于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既有空间效应评估的方法体系存在片面性,多维度综合视角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亟待整合与完善,提出加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评估方法与技术整合、构建面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标准与基础清单数据库、加强关联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格局效能集成评估方法与大数据在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为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建设进展备受关注。以宁夏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划中不同功能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限定的主要指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宁夏典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12—2015年宁夏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部分区域的城市扩张控制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强度没有持续下降;全区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这一定量指标暗示了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环境改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结合Arc GIS软件,运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均衡性、集聚性、空间相关性等角度出发,对2007年、2012年、2017年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了河南省旅游景区优化策略,缓解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推动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结论如下: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特征整体呈现高度均衡加强趋势,但局部呈现空间集聚加强趋势,呈现冷热点区分布特征;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受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影响,呈现点状、带状、面状分布特征;通过提高旅游景区"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点-轴-区"旅游空间结构等策略,可以优化河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产业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高超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15,70(2):202-213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增长关键节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东部沿海地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分析了1996-2013年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及产业集聚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开发区空间集聚程度增强,呈现出由"多中心集聚"向区域"单中心集聚"的演变规律。2开发区空间集聚规模和强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快速提高的趋势,表明空间集聚范围扩大,但是集聚程度并没有降低,反而随着集聚范围的扩张其集聚强度也进一步加强。3各集聚区域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集聚规模最大的区域集聚强度却较小。4东部沿海开发区主要发展产业为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通信电子、食品行业、石油化工共五大类行业,各类型产业分布格局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瑶  汤洁  梁喜波 《地理科学》2008,28(2):200-204
开发区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增长极和载体,承受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结合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建设现状,指出绿地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大量挤占绿化用地,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地建设特色不突出是开发区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到2020年开发区绿地率为45%,人均绿地面积为35.97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9.24 m2等绿地规划总体控制指标;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一环、两带、流绿、线网、多园"的环网式的绿地系统空间模式;从基质、廊道、斑块等景观生态要素规划了不同尺度绿地系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陈雯  段学军  陈江龙  许刚 《地理学报》2004,59(Z1):53-58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特征,将某一区域划分不同开发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子区域,是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区域空间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着重对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类型、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经济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判定为基础的矩阵分类方法,并将空间的开发功能区分为适宜开发区、有限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灰色弹性区等5大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南通市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区划研究,以此作为岸线开发和调整方向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志凌  罗小龙 《地理科学》2010,30(4):510-515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实施空间规划来提升城市-区域的竞争力。在区域规划与区域竞争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下,对江苏省沿江开发区域政策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建设的规划,配套支撑政策对区域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经过6 a的开发建设,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建设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沿江开发在空间开发秩序、联动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完善区域竞争力体系。  相似文献   

9.
杨振山  王玉璇 《地理研究》2018,37(11):2153-2164
开发区在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作为经济活动和流动人口的聚集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对南沙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从生计空间的角度测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分析其生计空间特征,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开发区的生计空间存在延伸或压缩。其中,经济空间得到了延伸,制度空间、社交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居住空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经济空间的扩张是吸引流动人口在开发区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其余空间的压缩和经济空间的有限延伸使流动人口在进入后缓慢外迁。因此,改善开发区流动人口的生计空间,对于提升城市工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制定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社会空间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 km×3 km格网,融合了遥感、统计、POI等多源地理数据,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性进行评价,通过变量相关分析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土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并采用RGB三通道合成与二阶聚类分析相结合进行土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呈现不同功能,在走廊平原区土地功能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为辅。生产功能在走廊绿洲农业区优势明显,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城镇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祁连山、龙首山发挥着生态屏障作用。(2)研究时段内,土地多功能性稳中增强。土地多功能性与一级功能的空间格局保持稳定,土地功能间协调性普遍增强,不同功能在空间上日益重叠。(3)按照主导利用方向,土地可划分为以农业生产与城镇空间为主体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以及以生态空间为主的生态屏障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4)土地多功能利用仍有提升空间,尤其要加强对非主导功能的关注,协调功能间的固有矛盾;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关注自然资本增值,从构建区域绿水青山的格局挖掘土地价值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