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劳动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断向非农部门转移,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存结构不断转变。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户行为是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农业要素的替代效应和农业规模经营效应两方面,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得出:农业劳动力规模增多并不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而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收入提高会改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进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部门应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补贴或激励措施,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积和服务次数,引导农民使用绿色农业技术,进而从源头上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投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此外,发展适用于小面积土地耕作的小型农业机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有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从政策创设、地方实践、技术支撑和已取得成效四方面分析了行动方案的可行性,探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工作的建议,主要从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完善化肥农药使用监测和统计体系、做好试验示范、加强化肥农药减量的相关创设四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农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相比其他产业更为复杂,然而学术界对此探讨较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7—2015年中国33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核算农业集聚水平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农业集聚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农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① 农业集聚与COD、TN、TP三种农业面源污染在时序变化、空间布局、空间关联以及空间趋势变化上特征相异。② 农业集聚对COD、TN、TP农业面源污染皆呈现正相关的单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阶段,农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显著加剧了农业污染,集聚水平跨过门槛值后,污染加剧形势有所缓和。③ 农业集聚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经历的两个阶段,取决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社会效应、累积效应分别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加剧与制约作用。随着农业集聚水平提高,各效应增污作用明显,导致污染水平显著提高,进入高于门槛值的阶段,各效应对污染排放的抑制能力提升,削弱了部分负环境外部效应。④ 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COD、TN、TP污染;畜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COD、TP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产者素质的提高可以影响农户生产行为并改善农业环境。⑤ 农业集聚对COD污染的降污效应较弱,农业COD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养殖,畜牧业污染防治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三江并流区少数民族社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分析了三江并流区的怒江州6个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社区耕地扩大,经济林增加,草地和有林地减少;农户不断使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地膜覆盖技术;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开发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人口增加、技术进步、政策变动、认识水平提高、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是社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因而,加强教育,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制定合理  相似文献   

5.
由于较高的农业人口基数,我国人地紧张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不断向农田排放和蔓延,而大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又加重了农业生态和农产品的污染,污染面由局部扩大到了整体,使得本已短缺的耕地受到严重破坏,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是在论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珊  黄贤金  钟太洋  陈志刚 《地理研究》2013,32(6):1103-1112
通过沪苏皖3省16个村的分层抽样农户调查发现,农业市场化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农户种植经济收益的高低,不同农产品基本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规律,地区差异明显。根据定量分析和CD扩展模型检验表明,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共同影响农户土地种植效益。为提高土地产出,农户更重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增产性投入,劳工和机械投入随家庭非农活动情况而变化。农产品市场销售行为对农户种植效益的提高呈较明显的正向刺激作用,市场价格是关键要素,销售率和销售成本对商品型农产品影响更显著。另外农户素质及收入结构对种植效益也产生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水平与种植效益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滇池农村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怎样合理处置农村固体废物和减少农田化肥流失一直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难题之一。该研究将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减少化肥施用措施有机结合,利用微生物复合发酵剂和农村固体废物生产活性肥料,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种植试验和数据监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控制农业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污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化肥、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投入,耕地面源污染的程度随之加重。文章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P-S-R框架理论,构建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入土壤理化数据,使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和田地区1980 年及2016 年耕地面源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耕地生态风险模型、生态风险转移矩阵、Arcgis分析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和田地区1980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为II级或III级,呈“中间高,两侧低”分布;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上升至IV级或V级,呈“倒W型”分布,各县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1980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墨玉县和于田县在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而民丰县因自身生态环境的强脆弱性,同样需要提高关注。根据面源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应切实推进和田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强技术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9.
化肥、农药和地膜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尉元明  王静  乔艳君 《中国沙漠》2005,25(6):957-963
依据甘肃省农业生态区划,对5个生态区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和地膜施用量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结果是:甘南区处在低施肥量区,其余4个区化肥施用量均超过了全国高施肥量区的平均值,其中河西区施用量已超过全国平均高施肥的3.22倍,粮食产出率仅4.8kg·kg-1;全省河西区农药和地膜平均施用量最大(128.9kg·hm-2、15.1万hm2)。对环境的影响是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地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各种农作物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残检率为100%,但已逐年降低,有机磷农药蔬菜检出率为76%;由于地膜使用年限短,覆膜面积较小,未出现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淮河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部最近发出通知 ,部署加强淮河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通知要求 :一、加强领导 ,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建设 ,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大沿淮四省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力度 ,各有关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也要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建设内容上要突出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公害农产品。二、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沿淮四省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措施 ,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加强管理。一是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